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陈云同志在经济领域里的理论贡献举世瞩目,他的经济思想几乎涉及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陈云同志的经济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仍具有不可低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从宏观上比较陈云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二者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来源、基础、历程、内容、特点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分析这些"相同"与"不同",有利于我们深刻了解陈云与邓小平各自的经济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晋玲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8):1-2
陈云关于“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强调共产党员必须重视学习,并且对学习的内容、态度和方法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对于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依靠战时经济的经验,提出统一财政,稳定了市场。1953年,陈云主持出台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在粮食紧张情况下的即时性的应对之策,也是统一财政、控制市场思路的延续和发展。在毛泽东把统购统销与社会主义改造联系起来后,由陈云主持的统一财政、统购统销等政策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制度打下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卫兴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9):1-5
改革开放以来,陈云不仅积极支持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和方针政策,而且以自己长期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陈云首先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主张引入市场调节(市场经济),并得到邓小平的赞同。在邓小平和陈云的理论认识中,市场调节和市场经济的内涵是相同的。但在改革的前期,出于减少意识形态障碍的考虑,他们在内部讲话和文献中,将市场经济与市场调节通用,但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多用市场调节概念。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采纳了陈云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上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市场取向改革,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对于邓小平突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的传统观点、并为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的南方讲话,陈云也表示赞同。邓小平和陈云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观点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那种将邓小平和陈云的观点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陈云在他长达7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一贯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概括而言,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从微处着手,小事做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喜闻乐见的风格和大众化的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批判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香港问题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在1979至1982年间,尽管英国政府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连续抛出了所谓的新界租约“续约”、“难民”等问题,试图阻挠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终遭失败。“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为香港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3.
香港问题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冷战氛围中,中国在对香港问题上采取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方针,即“在适当时机,通过和平谈判进行解决,在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且这一战略方针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亦未改变。英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于1979年首先提出解决香港问题。尽管英国政府在接下来的四年间连续抛出了所谓的新界租约“续约”问题、难民问题等,进行多方阻挠,但终遭失败。“一国两制”的构想最终确立了香港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反映国家经济职能要求和商品经济内在要求的计划与市场关系,演化成为经济学永恒的主题以来,国家计划干预在经济市场化演变中渐趋弱化,自由放任则嬗变为政治色彩极浓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两个"第一"、"主辅"和"三个两种"的内核,先后统一于"三位一体"、"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和"三个两种" "四跨"三个模式,既奠定了陈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要基础,又开创了破解永恒主题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确有“法治”思想,先秦法家已广泛使用“法治”一词,并赋予它特定的历史含义:一方面,君主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具有客观规范性的法律,法律一经形成,对君主自身也有限制作用;另一方面,君主用刑罚惩治乱臣奸民,巩固专制统治。秦亡之后,法家“法治”思想作为儒家“礼治”学说的补充,降到了从属的地位。近代,梁启超对西方“法治”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移植,即用先秦法家的君主法治推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治,让国人面对熟悉的概念符号品味西方的法律文化。这种移植方式为我们认识中西方不同的法治观念设置了新的障碍。孙中山用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否定中国封建专制法治思想,并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近代法治增添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丰富内容,为当今建立法治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德治”思想从西周确立以来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考察中国“德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有助于我们在当今社会对“以德治国”的方略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陈云党建思想的基础性作用及其与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互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着陈云党建理论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及其与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互补性,从内容和体系上论证了陈云的党建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理论在思想来源上表现出来的基础性作用。分析了邓小平党建理论和陈云党建思想不尽相同的风格和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两人的思想理论在党建理论发展中的关系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凌必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8):3-4,12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党所形成的思想路线。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化。我们深入研究和把握他的这一论述,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央与地方的税权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封建制下无严格意义上的中央与地方税权关系,税权的集与分始自第一个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秦.税权作为政权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中央税权为皇权所把持的话,而地方税权则主要由各级官僚行使,其集与分与政权的集与分相适应,皇权与官僚制的关系决定着中央集权与分权的方向与程度,史实表明,税权与政权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的历史统一性.当代中国,税收分权与行政集权之间隐藏着尖锐的矛盾,必须也只能实行宪政解决,以实现从国家集权型财税体制向工商基础型公共财税体制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专业化的文物保护行政体系,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中央政府颁布的一系列重要法规和政令,在国家建设中的各个历史阶段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促进了文物保护与国家建设的相互协调。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数以千计的中华文明中最宝贵、最精华的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这些成就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体现,表现了新中国在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强大的国家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