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大正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120-12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是在清政府实施严厉的禁教政策和严格的闭关政策以及中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偏见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经过郭士立的不断努力而创办的.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8-21
19世纪传教士报刊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孕育了中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刊物,首开近代新闻史先河。而清末影响最大、发行最广、时间最长的《万国公报》则是近代传教士报刊发展的最高峰。对这一首一高两份刊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9世纪传教士报刊从纯宗教性刊物向现代报刊发展的世俗化趋势:传播者由洋人主办主笔到华人主编主笔;传播对象由底层逐步上移到中上阶层的士人、官僚;传播渠道由海外逐步发展到沿海和内地;传播内容由传教义到报新闻的世俗化转变,由介绍科学到引入社会学以传播思想;传播效果从默默无闻到朝野关注。近代传教士报刊既是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的重要媒介,其自身也为中国的传播环境所改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杨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132-136
在讨论了记载《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言出版概况的基础上,以影印资料为依据,订正了《中国报学史》(1955年版)及其他常见引述文献记载的错误。分析表明,造成差错的主要因素为原始资料在转录过程中致错和转引文献校对差错以及臆测文献原意错误等。 相似文献
4.
龙其林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9-96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本土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记录了19世纪30年代南中国海地区的历史文化现象,表现了刊物创办者和撰写人对于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历史、文化和人们思想、道德的认识及评价。这份刊物对于南中国海地区历史文化所作的反应和评论,反映了西方传教士在进入中国本土后,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认识接受和交流状况,为我们理解此阶段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和历史人物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5.
程丽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从分析《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读者观念入手 ,联系当今的报业现象 ,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报刊应当在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上下功夫 ;满足读者需要不能脱离引导和教育读者的宗旨 相似文献
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析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渡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代传教士郭士立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进行系统地统计分析,展示宗教、新闻、科技在刊物中所占的比例,进而对它的性质进行概括。同时指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它是和平、平等的文化传播形式向不平等的形式过渡的一个代表性类型。郭士立的刊物在中国既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又体现着打开中国国门、服务于殖民者的明显动机,郭士立本人的侵略性更不容忽视,编纂者及其刊物都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7.
彭知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5):116-118
通过考证《隋唐志传》与《唐书志传》成书年代的先后 ,可以确认《隋唐志传》“罗氏原本”的存在 ,从而为《隋唐志传》“书成远在正德之际”说提供有力的证据。《隋唐志传》在正式刊刻之前的正德、嘉靖年间 ,曾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这类“抄本小说”的存在 ,说明明代前期并非长篇小说创作的“空白期” ,明代前期实际上是长篇小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它为明代中后期长篇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著名的笔记体志怪小说,《搜神记》保存了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不仅可以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注的来源,而且弥补了正史《三国志》记载的不足,也是《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直接史料来源。因此,《搜神记》是值得历史研究者重视并深入加以研究的古籍资料。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敦煌写本残卷《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现存有五言诗五首。这些诗歌遣词造句往往有来处可寻,或感物以言志,或缘情而奋藻,大致呈现出中世汉诗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让文学的本质和功能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展示出了重要的人文价值。从法显行记、慧生行记相关文献有意于人物情感的抒写,到慧超行记出现五言诗乃至义净类传中诸诗的时代演绎,终使唐代佛教行记的诗笔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平。中世佛教行记的情感抒写及其诗笔,充分表现出晋唐高僧作为佛教徒、异乡人以及旅行者的普遍情怀,特别昭示出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现状和积极意义,必然会对以后相关的佛教叙事尤其是西游主题类小说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叶英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在凯特·肖邦的《觉醒》中,赖茨小姐总是被当理想女性形象的对立面.考诸19世纪美国社会中与女性相关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法律概念等文化语境,分析单身女人赖茨小姐之生存模式,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社会规范的遵循者而非叛逆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