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历史时期的济渎祭祀较早地被纳入国家祭祀的礼制系统,成为大一统皇权威仪象征体系的一部分。济渎祭祀制度在历史演进中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隋代之前在选择济渎祭祀地点上表现出近源性趋向和利用济渎源通北海的说法解释二者合祀问题,实际情况可能是北方恶劣复杂的自然人文环境与中原王朝神政合流的政治意图导致了济渎合祀现象的形成。济渎名号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朝权力的集中化,济渎祭祀的神祠化与民间化现象在基层社会一直存在,并发展成为国家奉祀制度和民间信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云南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支系复杂,民族民间舞蹈浩如烟海,除自娱性舞蹈外,主要表现在:节庆祭祀活动中的舞蹈、祈神活动中的舞蹈和丧葬活动中的舞蹈。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早期文学中都有为赎罪禳灾而充当人牲的角色。有的是自愿以身献祭 ,有的是被迫成为人牲。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传说对前者予以充分肯定 ,塑造出一批崇高的形象 ,对后者则满怀同情 ,着力表现他们的不幸。而对于滥用人牲、戕害人命的暴君贪官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神话传说则加以揭露和批判。古代中国和希腊以赎罪禳灾为题材的人牲神话传说 ,又存在诸多的相异之处 :出现的神灵有单一与驳杂之别 ,人神关系有单向奉献与双方交换之异 ,反映出古代中国和希腊不同的文化特征。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这类神话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古代中国是单线推进 ,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西方则实现了质的飞跃 ,耶稣殉难传说在多方面对古希腊神话传说有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由人殉到俑葬的丧葬制度变迁,是由野蛮到文明的初始演进。这一丧葬制度变迁的主要历史诱因在于:(1)英明君主等领袖式人物的理念改善和行为改进;(2)弱势阶层的集体行动推动;(3)生产力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4)国家安全和制度竞争的发展需要。由此可以得出下述有关发展转型的重要启示:(1)制度安排的发展价值非常重大;(2)制度优化变迁的趋向是更加人性化;(3)制度变迁模式决定成本-收益差异;(4)国力竞争和国家安全需要制度保障。全球化背景下的制度优劣和制度竞争,对国强国弱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发展中国家应将制度现代化置于一切发展序列的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人的主体凸显——孔子对鬼神祭祀文化的承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承继商周的鬼神祭祀文化,但同时也对这种文化进行了一番改造,并在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鬼神实体地位的覆灭;祖先崇拜系统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孔子祭品观与对"祭思敬"的推崇.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他的鬼神祭祀观也只能局限在原框架内承继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人神婚恋故事是古代文言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此类小说虽然均以人与神的种种离奇的婚恋故事为叙述对象,但故事中的"人"的自主意识,即相信自己的力量、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敢于决定自己命运的意识,却随着朝代的更替而表现出颇大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对于进一步了解古人面对神灵时的自主意识及其演变,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王元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宋元时期,伏波信仰水神的主题不断放大,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是否强调“生殖”是母亲神和女儿神的分野.中国厕神最初是母亲神,但在发展过程中,其生殖神格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并分化、蔓生出各种其它神格,女儿化倾向非常明显.基于性别文化分析视角,爬梳中国厕神神格演变状况,并重点对厕神所演化出的三类女儿神加以阐释,借以论证中国厕神逐渐由母亲神演变为女儿神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人和神,是中西文化共有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中西文化的分野十分明显,但又有共通之处。这既说明了中西文化的悖反性,又表明了中西文化的共同性。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促进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和以色列的宗教文学中都有以人牲报祭神灵的文学事象。中国上古杀俘祭社的文学事象先期保存在《诗经》中 ,这与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形成的社神崇拜密切相关。《诗经》对杀俘祭社作了正面描写 ,对杀俘祭社持肯定态度。而到了《左传》中 ,杀俘祭社成为负面事象 ,遭到作者和当时士人的批判 ,反映了人本思想的抬头 ,人的生命受到重视。与此相应 ,《诗经》和《左传》对杀俘祭社场面的描写有详略之别。古代以色列宗教文学也有以人牲报答神灵的祭祀事象 ,神灵的施舍和以人牲祭祀报答遵循对等的原则 ,对于用人牲进行祭祀的情节有详尽的叙述。古代中国和以色列与人牲报祭相关联的文学事象体现出一致的人神交往原则 ,同时又有明显的差异 ,二者所用人牲的来源不同 ,作品格调不同 ,同类题材作品的演变趋势也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3.
殷墟甲骨卜辞表明,远古的商族人尊崇太阳为神,称作甘神.这可从三个方面得到证明:一、商人对日即太阳进行祭祀,并对太阳的视运动即出和入也进行祭祀;二、对与太阳的出和入有关的东方神和西方神给予特别的重视;三、分别加称东方神、西方神为东母、西母,并对东母、西母给以崇拜祭祀. 相似文献
14.
关于祭祀圈理论的讨论,基本围绕在祭祀圈理论与其他汉人社会研究模式之关系、祭祀圈的识别条件两点展开.汉人人观中以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内涵的微观阶序性与以人的等级划分为标志的宏观阶序性,说明祭祀圈所关涉的"圈"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缘空间存在,而是一种被"人观"认识模式塑造的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15.
华夏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祭祀行为可谓源远流长,由祭祀活动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内容之一.古代祭祀活动不仅对中国法的起源,而且对中国法的精神及原则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湫神信仰是陇东地区最具特色的水神信仰,尤以朝那湫信仰最具代表性.从先秦投文诅楚,到秦汉封禅,在国家祭祀中占居重要地位;明清以来朝那湫成为周边民众祈雨的圣地,其间祭祀主题由庇佑政权变为司职雨水,祭祀的主体也逐步从国家走向民间. 相似文献
17.
陈仲庚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93-98
韩少功寻根小说的最大贡献是找到了楚文化中的一种思维优势,这就是“合一人神”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是由楚人的祖先祝融的火神身份所决定的。祝融作为“国家级”的巫祝,在长期“通天地人神”的祝祷活动中,形成了视天地人神为一体的思维定势。韩少功加以发挥,创造了一个由现实生活中“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构成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19.
王康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75-80
费尔巴哈与哈拉智所生活的年代差异跨越了近千年,各自所接受的是不同形态文明的影响。前者来自19世纪的德国这样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国家,而后者则生活在9世纪下半叶至10世纪20年代的西亚与阿拉伯半岛这片由政教合一的哈里发所统治的广大地区。两者所生活的地域的信徒们皆视对方为异教徒。两者在宇宙观方面也大相径庭。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而哈拉智则是一位“信仰虔诚、纯正”的苏菲派穆斯林,泛神论思想的倡导者。然而,正是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世界观迥异的哲人,对各自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社会群体所笃信的神祗及其相互关系,均作了一番人神一体化的解构,在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汉代文学两种类型的人神关系 ,即君臣主仆型和师友型。先秦文学所奠定的君臣主仆型人神关系原型 ,在汉代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同时出现某些变异 ,存在臣仆和器物相互转化的现象。汉代文学师友型人神关系 ,通常是人向神灵讨教求援 ,或是神灵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其中往往包含神灵对人进行考验的情节。君臣主仆型人神关系主要表现人的占有欲和支配欲 ,师友型人神关系突出神灵的特异功能 ,它的爱心、同情心和乐善好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