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梅仙 《船山学刊》2007,(2):119-122
道的“无名”和“无言”启导了中国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词艺术的虚实、形神、情景理论,有着重要的诗学意义。本文是第一次试图用“无名”、“无言”来分别阐释老子、庄子哲学所包含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读鲁迅《呐喊.自序》,我们能够发现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与其他更积极的新文化运动的鼓动者之间的思想分歧。鲁迅的“五四”有别于一般“新青年”的“五四”,对这种差异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复杂性的理解,并最终走出今天关于五四评价的种种争议,寻找理解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商胡”“贾胡”“酒家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晋阳学刊》2011,(1):110-114,128
汉代有“商胡贩客”活跃于边境地方,内地亦“商贾胡貊,天下四会”,其中明确有“西域贾胡”,他们对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有所贡献。当时外国使团中也有被称作“行贾贱人”的商业经营者。乐府诗中“酒家胡”称谓,则反映了另一种形式的都市饮食服务业经营。“商胡”、“贾胡”、“酒家胡”的活动,与汉家商人有一致性,然而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他们的活动,也是促成汉代经济文化在特殊条件下实现进步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萧红创作倾向中的"寂寞"与她的人生境界相关。寂寞也是一种痛楚,萧红的创作就是对自己这种类似于"病"的痛楚的书写。"问诊"是着眼于对萧红所患之"病"的认识;当作者把自己的"患病"感觉倾诉出来,也相当于是情感"疗伤"。  相似文献   

5.
“事物自身”“在”“时间”的“绵延”中,“文学艺术”和“哲学”要想不使“时间”“缩水”,就要“参与”“时间”进程,“进入”“时间”。“进入”“时间”是“接近”“事物本身”的唯一方式,而不是在“时间—空间”之“外”把各种已被“分裂”了的“表象”“再”重新“组合—拼凑”起来,以为那才是“事物”的“本质”。殊不知,这种“本质”是“概念”的、“抽象”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甲骨文农作物“稻”、“黍”、“来”、“■”、“■”等字着重就甲、金文直至隶、楷,参照传世文献进行了共时的、历时的综合分析,理 清它们的演变情况,作出新的考定。  相似文献   

7.
“数量词 名词”结构中,多数情况下不可在“数量词 名词”间加入助词“的,”但有的情况下却可以。文章主要从量词的次范畴划分,对这一结构中能否加“的”做了描写分析,认为数量词和名词之间能否加助词“的,”除了取决于量词自身的一些语法、语义特点外,主要与量词在语义上跟数词、名词二者中谁结合更紧密有关。当量词与数词语义上结合紧密,以表示名词的数量时,一般数量词和名词之间可以加助词“的;”当量词和名词结合更为紧密,主要对名词起限定、描绘作用而不是重在计量,则数量词与名词组合时,中间不能加助词“的”。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古代著名民歌《木兰诗》中一些词语、句子的理解,未必完全正确。其中的"行""火"以及与之相关的"伍",都是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以此来解释它们的含义,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中国知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阐述了“现代性”具有观念和话语的多样性 ,韦伯式的“中国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性的主要讨论形式是中西体用之争 ,其以非此即彼的方式误解了现代性 ,其争论焦点正是中国“现代性”的困惑所在。文章探讨了中国现代性的生成条件与遵循方向 :“现代性”在其生成上有赖于各特定社会的既有条件和可利用资源 ,只有向内寻求的自觉转化 ,才能开出真正有意义的中国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女巫"与"天使"作为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实际上以一种"创始神话"的形式参与了男权社会文明建构的全过程。这一意象不仅暗示了男性对女性的恐惧,也透露出男性对女性的想象。虽然女权主义批评者对这一意象的历史分析颠覆了菲逻各中心主义的传统,然而她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一"神话"是人类对自身心理二元结构(即神性与人性)的审视。  相似文献   

11.
“甩”“摔”和“蟀”的读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魁 《东岳论丛》2004,25(1):117-121
"甩"、"摔"是同词分化字形,考察两字的意义关联,其语义核心是利用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处置事物。考察元曲和聊斋俚曲,并参照有入声韵、有入声调和无入声三类现代方言读音,可证"摔"一词的读音跟"蟀"一样来自入声,《方言调查字表》的[摔]的音韵地位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现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20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前读《孟子》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一句,老师解释说:古时只是把草束成人形来从葬,要求并不严格,略象个人就行。后来发展到“俑”,就很象人了。孔子认为,这样做就等于认为人可以殉葬,有失仁道,因此他就骂人了,说发明这种“俑”的人,真该断子绝孙。自己当时就不求甚解地接受过来,没有产生过任何疑问。到了批林批孔的年头,有位同志对这句话作了如下的崭新解释:原先是用活人殉葬,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进步了,用木倆来代替了活人。反动透顶的孔老二,认为用木俑代替真人,是对奴隶制的  相似文献   

14.
刘闻名 《北方论丛》2017,(6):106-112
发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理念哲学”对古希腊罗马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柏拉图构建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石的哲学大厦,树立了一个意义世界的最高目标——“善”的理念,设计了一个追求正义的理想王国.理念论经历早期、中期、后期等三个发展阶段.从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的角度看,“善”是整个理念世界的内在本质,是其他一切事物存在的最后依据.理念论的“正义”追求包括“整个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人格化的“正义”.理念论预设了一尊西方的“上帝”,悬设了一个西方的理想,释放了一种西方的严谨、自省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5.
语言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分析各对或各群近义词,以对其细微差别把握得更好,从而适应汉语应用的需要。本文尝试对近义词群"看来"、"看起来"、"看样子"、"看上去"进行比较分析。经过分析发现这4个词语都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推测、估计的意思,口气委婉,留有余地。但"看来"只表根据客观情况推测、估计。"看起来"既可表依据客观情况估计,还有观察外貌,进行判断的意思。"看上去"有强调主体实施"看"这个动作的意味,"看样子"有突显"样子"的语义。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 ,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 ,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 ,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 ,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 ,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 ,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 ,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 ,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 ,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自然意识”始终无法彻底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只有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意识才开始克服这个对立,成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者,开始向绝对精神回归的历程。而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存在者,在于它真正扬弃了“意识”中包含的“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之间的矛盾,具备了“无限性”特质,成为了概念性的存在者。我们从内在于“意识”概念的“对象性”和“关系性”这两个核心维度出发去澄清“自在”和“自为”的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意识”概念的三个层面。借此,我们才能够重新考察“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特质的理论内涵,深化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它以其独特的文道结合,文道统一而区别于别的学科.要发挥语文学科中"道"的教育作用,关键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对"文"的知识的传授,从中渗透和挖掘"道"的思想内容,发挥"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三新”小说是“后新时期”诸多“新潮”文学中,三种“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写作方式。本文分析了“三新”小说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三新”小说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传统现实主义以及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新潮小说所运用的具有西方现代派意味的,从叙述方式到写作内容完全“私人话语”的写作方式的异和同;分析了“三新”小说的“新与旧”的区别,指出了“三新”小说力图打破艺术与现实,精神与实际的分离感、隔膜感,表现出的很不相同的对世界、对自我主体的体验、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作为一种精神提升的可能性展示,“三新”小说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的时候,提出“克已复礼为仁”,在回答樊迟问仁的时候,提出“爱人”。孔子谈仁,重视克已工夫,复礼乙是克己的重要条件,爱人是克己的政治要求,复礼与爱人的政治性是强烈的。在孔子的仁的思想里面,贯串着修己治人之道,这是他的仁的见解的本质。孔子在回答子路问君子的时候,提出“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敬”,就“克已复礼为仁”说;“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就“仁者爱人”说。“修己以安人”,与“君子学道则爱人”的道理相通;“修已以安百姓”,与“小人学道则易使”的道理相通。孔子在谈修己,谈敬,谈安人,谈安百姓,都是在谈仁的修养。克己、修已是不能从抽象的角度来谈的,需要有一定的具体内容。孔子谈仁,提出复礼作为克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