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统制经济"思潮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岭峻  杨宁 《江汉论坛》2002,2(11):62-68
统制经济思潮出现于1933年,开始时,由于其概念混乱,它基本上被看作计划经济思潮的附属物.不过,当有人将调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思想注入其中后,它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意义--混合经济,并导致第二种中间路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4.
顾金春 《学术界》2012,(9):202-208,289
文学期刊出版反映了文学社群的门户之争,是文学社群运作的结果,这在1930年代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个阶段文学社群的期刊出版主要采用三种策略:首先通过确立办刊宗旨来打出旗号,吸引同志的注意;其次选定一个有名望和号召力的主编,树立一定的权威,建立崇拜偶像;第三利用编辑的用稿权,对稿件有选择的采用,一般采用思想观念和艺术审美倾向性相近的社群内部稿件,扩大社群的影响.1930年代的期刊出版为文学社群建立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成为社群寻求志同道合对象一种特殊方法,为促进文学社群的凝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叙事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感觉化,具体表现为叙事语言的感觉化,叙事节奏的感觉化和以感觉为叙事结构中心,由是与中国现代小说既有的叙事方式区别开来,使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更准确地捕捉与表现了中国新型都市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6.
黄岭峻 《江汉论坛》2004,8(1):120-124
"经济民主"是滥觞于清末民初、形成于抗战前夕,并在40年代达至高潮的一种思潮,对中国现代思想界影响甚大.它与"政治民主"相对,认为只有基于经济平等的政治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这一思潮的形成,既有苏俄经济模式的影响,也有"唯科学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作家论的发展进程中,苏雪林1930年代的作家论以其特有的史识意识、细致周详的理性评析和比较视野中的感性言说等个性化方式,完成了作家论批评体式的基本架构。正是凭借这种虽不完美却独具特色的走向学术化的作家批评实践,苏雪林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作家论发展史上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9.
张翠莉 《晋阳学刊》2011,(1):106-109
1930年代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投资是在都市银行剩余资金膨胀、农村金融需求加剧的情形下展开的。这一时期农村合作社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在农村投资开辟了一个极好的渠道。商业银行通过农村合作社投资农村,对于调剂农村金融、挽救濒于崩溃的农村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商业银行的这一投资活动并非出于“救济农村”的本意,又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马寅初在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系统地提出了统制经济学说,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统制。此种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其制度主义的学术背景,国际上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以及对日本入侵的因应。  相似文献   

11.
1937年 7月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实施全面战略进攻 ,日军攻占厦门、广州、香港、福州和海南岛等地后 ,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战略 ,在工矿企业、农业、金融、商贸等领域实施全面的经济掠夺和统制 ,给华南地区的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1930—1940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在叙事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恋物的列举式修辞、物质人化和人的物化修辞策略、物质细节的表意功能与情节推动力。现代市民小说以一种空间化、恋物化特征标志了现代市民新的思维模式的诞生,也标志着现代市民深层价值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张忠民  朱婷 《社会科学》2007,12(4):140-15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经济统制政策以应对战时经济。经济统制政策的目标在于加强战时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而大力发展国家资本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形成,国家资本体系的确立,以及经济统制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的互动三个方面,考察经济统制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的关系,以及经济统制政策下国家资本企业的发展及其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为积聚人力、物力、财力以应对战争之需,不断强化对经济的渗透与管制,逐渐形成以统制经济为特征的战时经济。中共对战时统制经济的态度是支持中有批评、反对中有赞同。在抗战初期,中共主张大力发展国防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随着统制经济力度的加强,国家资本逐渐膨胀,私人资本发展空间日渐萎缩,中共呼吁节制国家资本,发展私人资本;到抗战后期,尤其是豫湘桂战役后,中共呼吁取消统制经济,争取政治民主。中共对统制经济的态度既受其作为工农利益代表的政党底色、国共关系演变的影响,也与统制经济实行过程中的流弊等诸多因素有关。中共有关统制经济的的考察,丰富了对抗战时期统制经济理论的观察维度,也为中共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理水平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们总是将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引入到广告插图中,并用直白的语言描述和讲解理想男性应该具备的身体、气质、品德、学识和行为举止等,同时向市民们指明通向理想男性的途径。通过对1920-1930年代《申报》的广告进行分析,可见广告主们基于时代要求和部分的现实存在而在广告中用图像和语言虚拟出来的理想男性。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决策层提出了"超高速度"开发东部地区的战略.苏联对西伯利亚加速开发的目的,是希望进一步开发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西部的战略后方和东线的前哨基地.然而这次开发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加之苏联领导人对当时国际局势有失偏颇的估计,导致了某些政策的制定偏离了经济规律,给西伯利亚日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旧时成都的娼妓史久有时日,只是到了近代,受到外力的冲击,其土著娼妓营业运作才有了一种趋新的变化。当对娼业变化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客籍娼妓(以江苏籍扬州妓女为例),给当时相对闭塞的成都带来了一种另类文化的视觉冲击,尤其她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以自己的方式生存时,却在有意无意中挑战了当时当地的传统势力(精英代表),或者是挤占了传统理念下本不应属于她们的领域,她们必然会受到当地主流文化的排斥,至最终双方在争取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中相互妥协时,纷争始弭。从中不难看出:对客妓的排斥似乎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典型展示,然实质上恰恰反映了扬州妓女这类不速之客光顾成都之后引发秩序的骚动,由是刺激城市公共空间被侵占后相关群体的社会回应,其被驱逐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女性创作表现女人从军从政等雄强特点的,大多出自左翼女性笔下。她们以"忘记自己是女性"作为突破传统性别局限、参与国民革命战争的心理定位,超越并反抗社会性别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以新国民身份承担与男子同等的社会责任。但这种新身份的获得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再没有比女战士、女革命者更能代表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力量;另一方面,这些介入男性领地的女人以抹杀性别差异为代价,通过对男性气质的刻意模仿,达到"像男人"的目的,这是在对传统性别规定的反叛中以另一种形式失落自己。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改革成败的比较,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中,必须解决好“抓住经济改革本质”等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8 5年后 ,苏联先后制订或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转轨措施 ,但由于转轨措施违背了利益刚性增长的规律 ,国家职工享有低物价、高补贴、“铁饭碗”、“大锅饭”等种种刚性利益不断减损 ,而国家又无法对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 ,结果人民大众对转轨产生不满 ,采取抗拒行为 ,最终导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平稳转轨目标的落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