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关于服刑人员适应监狱生活的经验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之后,社会学家开始用人类学方法研究,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女性服刑人员监狱适应的研究较少,并被当做男性服刑人员"附属物"来比较,此后有学者开始关注监狱环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女性服刑人员监狱适应性状况的影响。本文通过回顾与反思认为,对女性应从两个维度即适应监狱制度环境和适应服刑人员群体或服刑人员亚文化入手。并从中探讨两者间关系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程坤 《南方论刊》2020,(4):62-64+67
进入新时代以后,监狱服刑人员的人权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监狱服刑人员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监狱服刑人员的健康权无法得到充分保护,从而严重影响了监狱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的改造积极性。因此,构建监狱服刑人员医疗保障体系,让监狱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由过去的监狱负责走向社会共同承担不仅是当下解决监狱困境的有效举措,也是保障监狱服刑人员人权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监狱的良窳是检测一个国家文明与野蛮程度的窗口,监狱服刑人员的改造质量则是衡量监狱优劣的标尺。因而,提高监狱服刑人员改造质量,历来是我国监狱的核心任务,是监狱工作永恒的主题。同时,监狱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高低,也应看作是监狱干警工作能力水平和职业责任感的主要标志。介此该课题组对我省部分监狱组织了调研,从监狱服刑人员入监甄别、服刑人员改造过程中的质量评价、个体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预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构想,对服刑人员的改造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评价,为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易操作的服刑人员改造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价值,既利于服刑人员个体明确改造方向和目标,又利于监狱及其领导机关的管理和督查。  相似文献   

5.
人文主义是指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性的观点或思想体系。其最根本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尊重人的需要和利益、防范人的恶性、宽容人的弱点、鼓励人的优点。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法律思想以重民恤狱为核心,古代监狱制度中长期实行的恤刑、悯囚、录囚等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基本原则,闪现着人文主义的光芒,是值得借鉴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6.
曹强新 《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89-193,197
修订后的《公司法》适应了新经济时代公司发展需求,对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的意思自治、公司的治理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和界定,对促进公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公司法》的修改意图和法理基础,对于界定监狱企业的特殊地位、促进监狱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范式;空间和时间是区域史研究中两个基本要素;认识区域史的"空间"范围要把握"历史活动主题"和"历史活动过程"两个维度,以"问题意识"来确认区域史的学术合理性及其"空间范围",认识区域史的"空间"历史建构特点;应当分析区域史"时间"所包含的时序、纪事和变迁的三层含义,认识区域史研究中整体史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张光英 《东南学术》2011,(6):273-283
用地理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出地理空间解读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尝试阶段,尽管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有段义孚等已经做了有益的开拓性研究。本文在国内首次运用时间地理学研究理论,通过地理学空间的阅读试验,尝试把新人文地理的视角引向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学作品文本的研究,也把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本文学视角的研究引向新人文地理的世界。时间地理学把人放在时间、空间中考虑,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下,活动被作为一种常规发生的习惯行为来研究,强调了移动在行为空间中的重要性。研究认为:在传统的小说文本研究领域,关于小说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分析往往是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来分析其一般特征,掩盖了作者赋予的小说核心人物个体活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借鉴时间地理学的活动路径的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有助于从个人生活层次上确认小说核心人物活动空间结构分化的阶段,从而认识小说人物行为空间的形成。结合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对小说文本中人物时空间的研究是今后人文地理学学科拓展研究视野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不少语言中,人们经常以空间概念隐喻手段阐释和表征时间概念。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汉英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观点,即语言决定思维提供了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沈玉忠 《阴山学刊》2008,21(4):104-107,111
服刑人员的话语权直接关系到罪犯人权保障机制完备与否。由于服刑人员处境的特殊性,使其难以在刑罚执行的话语世界里发出自己的声音。服刑人员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话语权的缺失,不利于程序正义的彰显。为此,通过对服刑人员话语权的现实考量,积极探寻刑罚变更执行中服刑人员话语权实现的路径,以体现程序正义的旨趣。  相似文献   

11.
空间资源的不足和配置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直接的客观条件和现实背景.但时间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空间与土地资源已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矛盾.时间要素也是一个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深层机制,是决定我国城市群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在空间资源不足和时间因素不确定的交互作用下,中国城市发展既有华丽的“窑变”,但更多的是大量的“次品”“半成品”甚至是“怪胎”,城市化的成本问题空前突出,未来的更新与重建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12.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被认知语言学家拿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在伦纳德.泰尔米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对这一理论在英汉语中的运用进行了对比研究,这对于该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学者们的进一步学习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时空压缩、时空多元化以及时空流动变得日趋明显,从而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日益复杂化.复杂性理论强调时空的流动性和生成性;不管是在社会世界还是在自然世界,时间和空间都绝不是简单的容器抑或"客体"的维度.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社会理论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社会世界随着不可逆的时间演化的真实样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时空如何转型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与以往孤立、抽象地探讨空间的理论不同,大卫·哈维从人们的体验出发来研究空间问题,打破了时间优于空间的特权,赋予了空间与时间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在探讨空间的过程中,紧密地将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即时间空间化(空间的存在)和空间时间化(空间的生成),从而形成特有的时间—空间辩证法。哈维用其特有的辩证法来描画各个时代的特点,从空间的维度来探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并试图通过对乌托邦中的空间和时间的深入研究来廓清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近几年"民国文学"的讨论中,丁帆与李怡的理论构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代表性。本文结合研究范型问题,对丁帆的"1912年断代说"、"民国文学史"的构想以及李怡的"‘民国机制’说"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并以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关系为视角,对民国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现行法当中,将服刑人员与监狱之间的权利义务争议排除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这一规定并不利于服刑人员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障,更不符合行政法治原则.通过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为分析的视角,指出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不合理之处,并初步探讨对于服刑人员的权利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17.
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其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衰败、升华与堕落,都与善恶问题紧密相连。善寄托着人类社会和个体不断发展、升华、完善的理想,"恶是善的对立面,是德行的背向,是对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损害,是对不道德行为和不良品质的一般的抽象的评定"①。监狱所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从根本上说它是对人中间一类特殊的人群——罪犯进行改恶从善的实践过程。它与人类和个体不断完善、发展的实践过程是一致的。监狱如果背离了扬善祛恶的追求,甚至走向  相似文献   

18.
鞠虹 《学术探索》2012,(9):157-159
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之一即是通过阐释艺术风格的变化理清艺术发展的脉络,而艺术风格的变化会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格、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能够让阐释更加全面。同时,风格、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有机结合也有助于艺术史的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找到艺术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类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中基本还是空白.文章分别从核心象征、核心价值观、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符号和主体等角度对文化空间作了深入剖析.并提出文化空间保护的一个崭新理念,即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其进行保护,这也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空间的保护打破了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碎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的社会理论重构可以从重构的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两个维度去理解.在理论路径上,这种重构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条主要路径;在内容层面上,这种重构一是对空间进行重新解释,二是社会认识论再造,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在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交叉构成的理论网络中,呈现出社会理论重构谱系的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