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是先秦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范畴。关于德的含义历来解释甚多。本文在梳理了对先秦之德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德的造字本义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德观念源于上古人们的能力崇拜,德字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于一种特殊能力:政治控驭能力的需要。德之初义就是政治控驭能力和权威影响力。从德的字形结构、音韵训诂和文献用例等方面可以证明德字是古代君王通过巡省方式树立自己的权威影响力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11)
本文梳理了义的内涵从尊贤、贵贵,到伦常关系中的相互对待的演变过程;分析儒家行义的方法:简和强的具体含义,按照具体实情不屈不挠地施行;指出义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的行为指南,同时指出了义和信的区别以及两者对于统治者而言的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森荣 《云梦学刊》2001,22(1):35-37
先秦学者(史称先秦诸子)在研究管理问题时,认为"礼"是一种管理秩序和规则,而"义"是管理秩序和规则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了义与礼的这种关系,才能顺利地开展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先秦“小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子所说的“小说”不但确实是指一种文体,而且在先秦时期,也确实存在着一类名为“小说”或“说”的作品。这类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叙事性作品的性质,既不同于神话、寓言,也不同于历史记录,只能叫做“小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小说萌芽时期最早的一批产品。因此,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应当从战国时期算起  相似文献   

5.
荀子之思想经常因为性恶论的理论而被人误解,本文打算通过对义这一概念的阐述来重新认识荀子。通过指出义与性、礼的关系的分疏,笔者试图指出,虽然荀子与法家共享一个性恶的前提,但荀子的义不必然被单纯地看作是一种中立的分,从而与法家的势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文"义是具有实体性的系统,并以实体的形式运动和实现其意义。在文义的总体中,世本、人本和文本为三个最基本的意义构成。世本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文义系统,其具体展开、落实、实现为"文化"政治,而以"礼化"政治最具代表性。实体的展开和实现有其一定的顺序和常态,但由于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和力的作用,也不乏变数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7.
孔、孟提出的“知言”,是知人、知事、知政的基础.这不仅指一般为言常态,也包括如何识别和防止那些片面、过份、僵化、唯我独是之言.这才是“知言”之重点.可惜这样的“知言”,孔、孟只出了题,并未展开.而老子的辩证思想,庄子的相对论,黄老的“见知之道”,荀子的“解蔽”论,不仅是种认识论,而且也是“知言”的法宝.它对于识别和防止片面、过份、僵化、独我独是之言,十分有效.所以梳理一下先秦的认识论,也就能更深人的“知言”了.  相似文献   

8.
先秦“尚大”思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思想界 ,涌动着一股“尚大”思潮 ,其本质在于对终极依据的追求与探索。大的 ,就是美的 ,就是好的 ,就具有终极价值意义 ,这种观念风行一时。纵观先秦思想界 ,尚“大”已经构成一种思维的存在。在此 ,“大”,已非一个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时空概念 ,或传统意义上纯粹的美学观念 ,而是一种人文观念、思想范畴 ,具有极大的抽象涵盖性。几乎所有先秦思想家都曾对其进行过描述、论证。举凡自然、社会、人事、审美、思维活动 ,凡是最好、最高级、最完美之物就称之为“大”。而这些“最大”之物 ,正是先秦诸子们不厌其烦所讨论的要义。若抽去它们 ,一部先秦思想史就会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9.
秦秋战国时期,夏桀、商纣已成了暴君的同义语。商汤、周武以及臣属的身份,用暴力手段,将其推翻,这就是为多数人所讴歌的“汤武革命”,但也有人指斥汤武是以臣弑君的乱臣贼子。在百家争鸣中,对汤武革命的不同评价的焦点是:若遇到淫乱昏暴之君,臣有无取而代之的权利?诸子从各自的政治学说出发,做了不同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评论汤武是“革命”或是“篡弑”,但他却称赞过泰伯和周文王“让天下”之德。特别推崇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朝,为天下之“至德”,①明显具有“非暴力主义”的倾向。孔子甚重君臣名分,坚决反对“僭越”之举,以季氏为首的鲁国三  相似文献   

10.
"义绝"制度是中国传统婚姻法的一项基本制度,"义绝"之"义"是对古代婚姻基础条件的抽象概括,其本质是宗法的、伦理的,是"义"这一传统法基本原则在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从立法技术层面来看,"义绝"制度不乏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其所蕴涵之正向价值应当被现代立法所正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问题可追溯到先秦。老子、庄子和孟子确立了在主观世界中和谐统一的唯心主义知行观 ,为先验论前提下多种知行学说的萌发播散了充满活力的种子。墨子和荀子系统论述了行先知后的经验论知行观 ,并以此为方法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孕育了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多重萌芽。孔子及其弟子则用中庸的方法 ,多维度论述了知行统一思想 ,其中包涵着无法克服的内蕴矛盾。正是先秦知行范畴的丰富性和不成熟性 ,得以孕育出中国知行观的一切胚芽 ,成为知行范畴发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道路上,树立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韩、柳的散文创作及其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他们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一系列主张,则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他们的许多意见,不仅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指导作用,而且在今天看来不少的地方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文仅就柳宗元论“文”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3.
“文”“质”之争是先秦以至两汉时期思想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提出文质彬彬的价值原则,主张外在的仪节与仁义的品质协调相配、先天的生理素质与后天的礼乐教化和谐相济,但其无法割舍对“礼文”的价值追求,这使儒家的文质论在现实中表现出文在质先、文繁难究的弊病,也招致了儒家以外诸子的攻讦.他们或批评儒家质论的偏颇,指出其以道德本性代替自然本性,或批评儒家“礼文”的价值立场所带来的奢靡之弊.作为回应,汉代儒者将“文”“质”发展成为两套礼乐制度,并与“三统说”相关联,形成一套“文质再而复”的社会历史观,以“文质相救”的动态平衡取代“文质彬彬”的静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连劭名 《文史哲》2004,(1):77-81
《周易》及先秦时代的重要思想家都注重古义和今义。《周易》的古义近于阴阳家,而今义关注伦理道德。儒家和墨家的古义是指"礼",今义指"德义"。道家的古义指道,而今义强调效法自然。  相似文献   

15.
"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儒家将它作为思想纲领,而且墨、法、道等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探讨"义"的起源、含义和作用等,可以使人们对"义"有一个更新、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党的十六大正式确定其为党的指导思想 ,而写入了党章。与此同时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在十六大明确提出 ,把“两个文明一起抓”上升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 ,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三个文明”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科学分析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文…  相似文献   

17.
周礼的精神实质是“亲亲”,即根据血缘来确立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和进行权力、资源的分配.这一原则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而崩溃.先秦儒家改造了周礼,促进了“礼”的精神的变迁.在先秦儒家之“礼”的精神从“仁”到“义”的演变背后,是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和权力、资源分配的标准从“德”到“利”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古时期就有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类形式观念,商周时期,形式的“形而上”内涵落身到政治王权的统治层面,呈现出“狞厉”、“庄严”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性解放和文化大发展的步伐。形式呈现出“人文”和“理性”的多元内涵。从人的认识观念出发,与西方“形式”内涵更为贴近的是贯穿于天、地、人与古今的“文”。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时期的“士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先秦时期的“士德”陈瑛(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孟子不愧是个大思想家,他提出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而能”这个命题,非常深刻地指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就一般情况来说,人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前者是基础和前提。他提出的“无恒...  相似文献   

20.
1新诗运动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意象化运动、形象化运动和新时期诗潮:这三个阶段,大体上又吻台了现代美学的三次浪潮:第一次偏重于个性意识和忧患意识,第二次偏重于整体意识和实践意识,第三次浪潮则是在扬弃中实现了前两次浪潮的浑然合流,呈现出高扬文化建设主体性的美学倾向。这种“三分法”中间的两条界线,一是抵抗战争的爆发,二是十年浩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