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与沙特特殊关系的构建主要依靠准联盟外交,这类外交具有合作载体的非正式性、解决任务的选择性、合作手段的灵活性和战略指向的模糊性等特点.美沙准联盟外交的形成具有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单元内部层面三重原因,双方的安全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强化了准联盟外交."9·11"事件后,美国在海湾地区由依靠沙特转向依靠海合会其他成员,其准联盟外交战略呈现多元化趋势;沙特则积极利用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美沙各自外交战略的调整使美沙准联盟暗藏危机.  相似文献   

2.
自萨勒曼执政以来,沙特外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外交重心从地区转向地区与全球并重。在外交的总体布局上,沙特在大力拓展周边外交空间的同时,注重发展与国际体系中"关键少数"国家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沙特在地区层面构建"准联盟"以遏制伊朗,在全球层面开展大国平衡外交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加强自身新兴中等强国的角色塑造。在外交手段的运用上,沙特通过"欧佩克+"机制与非欧佩克产油大国深化合作、寻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上市以及开拓可再生能源合作等手段开展能源外交;以首脑外交为突破口,推进新经济外交;以宗教对话为抓手,不断拓展宗教外交的层次与领域。沙特外交转型本质上服务于国内改革议程和王权安全。  相似文献   

3.
二战爆发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形成了多极格局,其中英法在中东开展了殖民外交,其本质是掠夺;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开展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超多强格局"向"后一超多强格局"演变,以美、俄、欧和日本为代表的大国和大国集团在中东谋求扩大军事影响,开展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维护军事安全.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国家也在中东开展准联盟外交,但主张在平等协商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应对共同发展问题,其本质是维护民生,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同埃及、沙特和苏丹等核心大国的双边合作机制以及中东热点问题解决机制是中国开展中东准联盟外交的三个主要平台.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是国际体系转型的必然结果,中东安全体系多元化、经济相互依赖和大国身份转变使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沙特的军事部署经历了前沿行动基地、主要行动基地与合作安全基地三个阶段。决定其战略部署的主要因素包括美沙共同应对伊朗拥核崛起、伊拉克安全局势的恶化和海湾地区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等。美国在沙特的军事基地加深了美国、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安全困境。同时,由于美沙双方在安全领域存在结构性互补关系,未来军事合作仍是美沙全方位合作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5.
自伊朗霍梅尼革命以来,叙利亚就与伊朗在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保持着准联盟关系。27年来,叙伊准联盟关系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其构建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分别为:对抗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制衡土以军事联盟和抗衡美以特殊关系。伊战后,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指责叙伊准联盟关系是美国民主改造中东国家的绊脚石。面临美国的打压,叙伊针锋相对,进一步密切了关系。2006年7月爆发的黎以冲突是叙伊同美以两大对抗派别矛盾激化的结果。为分化和瓦解叙伊准联盟,美国采取拉拢叙利亚、遏制伊朗的“区别对待”战略。未来叙伊两国正式结盟对抗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两国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其准联盟关系就会存在下去。叙伊准联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美以在中东推行的霸权主义,客观上也为其他大国中东外交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6.
叙利亚与伊朗准联盟关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伊朗霍梅尼革命以来,叙利亚就与伊朗在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保持着准联盟关系.27年来,叙伊准联盟关系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其构建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分别为:对抗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制衡土以军事联盟和抗衡美以特殊关系.伊战后,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指责叙伊准联盟关系是美国民主改造中东国家的绊脚石.面临美国的打压,叙伊针锋相对,进一步密切了关系.2006年7月爆发的黎以冲突是叙伊同美以两大对抗派别矛盾激化的结果.为分化和瓦解叙伊准联盟,美国采取拉拢叙利亚、遏制伊朗的"区别对待"战略.未来叙伊两国正式结盟对抗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两国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其准联盟关系就会存在下去.叙伊准联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美以在中东推行的霸权主义,客观上也为其他大国中东外交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抗疫合作是构建中国与中东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中国中东抗疫合作通过高层引领、物资援助及成果共享等形式展开,具有顶层设计、生命至上、参与行为体多元化及坚持多边主义等特征,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中国中东抗疫合作实践既有中国展现大国责任和维护中国在中东利益的需求,也受到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治理的驱动。它不仅契合中东国家希望中国参与在该地区治理的诉求,也可以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进而筑牢与中东国家伙伴关系网络,并推动中国与中东国家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当前,中国中东抗疫合作受到中美战略竞争、抗疫合作政治化以及美国主导的“疫苗联盟”等因素的消极影响,但中国中东大国外交实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东变局前,沙特主要借助“沙美特殊关系”和依托“集体安全机制”来维护国家安全和拓展地区利益。中东变局使得沙特传统的地区安全政策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综合考量国际和地区局势,沙特对地区安全政策进行了调整,即从依赖传统机制向创建主导框架转变。为了应对特定安全威胁、重获大国地位认可和弥补传统机制失灵,沙特在最低限度的共性上组建了“四国联盟”、阿拉伯军事联盟和伊斯兰反恐联盟等特殊联盟。这些联盟具有目标指向模糊性、合作规范宽松性和合作手段灵活性等特点,为沙特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和参与地区安全协调提供了一个攻守兼备的合作框架。目前,特殊联盟确实让沙特拥有了巩固王室政权稳定、重振关键伙伴关系和扩大战略投射范围的优势,但受限于联盟的教派属性、机制缺陷和实际能力,沙特领导的特殊联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沙特一直与美国保持着稳定的友好关系,与俄罗斯的关系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然而,911事件使美、沙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两国的战略同盟趋于松散。与此同时,俄沙关系开始升温。在沙特看来,俄可充当其第二把“保护伞”,也是安排世界石油格局的理想合作伙伴;而俄则视沙为其重返中东和解决车臣问题的希望,且沙特雄厚的石油资本还可助其经济发展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0.
沙特一直与美国保持着稳定的友好关系,与俄罗斯的关系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然而,9·11事件使美、沙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两国的战略同盟趋于松散.与此同时,俄沙关系开始升温.在沙特看来,俄可充当其第二把"保护伞",也是安排世界石油格局的理想合作伙伴;而俄则视沙为其重返中东和解决车臣问题的希望,且沙特雄厚的石油资本还可助其经济发展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撤军伊拉克后伊朗和沙特的抗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对伊拉克安全稳定的最大挑战是地区势力的角逐,尤其是伊朗和沙特在该地区的竞争将对伊拉克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重要影响。沙特担心伊朗将利用其在伊拉克的影响来使其在美国撤军后在地区称霸。本文讨论伊朗和沙特之间的竞争以及该竞争对伊拉克未来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raditional public diplomacy is transforming.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actice of the U.S. Embassy's public diplomatic communication via social media, namely Chinese mainstream blogging and micro-blogging, sites using Tencent for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mbassy's blog and micro-blog entries and an interview with the embassy's public diplomacy officer.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 this study discerns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U.S. Embassy's public diplomatic communication using social media and further suggests that the common values and interests related to the global public as well as experience-sharing and relationship-building might become the focus of new public diplomac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第一要务是处理自身当前面临的严重金融危机问题,中东问题处于美国对外战略中相对次要的位置。根据奥巴马的外交理念,新政府将更加强调使用外交手段解决中东问题,并吸引地区和世界各国与美国开展安全合作,建立稳定的中东安全新架构。奥巴马中东政策所要应对的主要任务是:尽早解决伊拉克问题,分阶段从伊拉克撤军,卸下包袱;继续视伊朗为潜在战略威胁,但将奉行具有弹性的接触政策;启动多边外交机制来实现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积极推动巴以和谈,消除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探索与哈马斯等伊斯兰组织的对话与交流渠道;积极争取中俄在中东对美国的支持,鼓励两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帮助美国减轻中东外交压力。  相似文献   

14.
自1932年沙特建国以来,穆斯林兄弟会在沙特经历了初步发展、扩张和衰退三个阶段。二者从合作与相互利用的盟友关系逐渐演变为疏远与对抗的敌对关系。一方面,逃亡到沙特避难的穆兄会成员曾在帮助沙特政权反制埃及纳赛尔政权、推行泛伊斯兰主义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穆兄会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沙特宗教政治反对派的兴起,影响和培育了一批接受库特布思想的极端分子,对沙特政权的稳固及其国家安全造成了冲击。中东剧变以来,穆兄会势力的壮大削弱了沙特的地区影响力,制约了沙特外交政策的实施,导致沙特面临的地区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穆兄会与沙特关系的破裂直接反映出前者对沙特内政外交构成的威胁,是穆兄会思想与瓦哈比教义内在矛盾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15.
美国石油地缘战略与中东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上处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安全机制,中东国际关系具有极强的传动性、脆弱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的首要国家安全利益是控制该地区的石油,确保美国对中东市场和中东海空战略航道的控制,以中东地缘战略为依托,实现在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等方面的战略主动权.随着美国进一步实施在中东建立政治新格局,中东地区安全与中东石油安全相互依存关系也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6.
“输出民主”是美国持久性的战略,但却是服从、服务于美国的安全战略的,因而具有突出的工具性以及由之决定的可选择性,美在中东地区实施该战略的历史与现实正体现了上述特点。冷战期间,出于遏制苏联、获取石油、保卫以色列的目的,美国在中东“输出民主”时坚持“中东例外论”;后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了较为积极的“输出民主”行动,但阿尔及利亚民主试验失败的事实,又迫使其重新踏上“中东例外论”的老路;“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采取极端的、冒进式的“输出民主”战略,结果导致中东地区更加动荡。  相似文献   

17.
In the 1990s, despite a change of administrations, U.S. policy towards the Balkans remained consistent. Post-Gulf War, the United States urged Europe to take the lead, but ultimately humanitarian considerations forced the United States to take an active, military role. Within the U.S. government, a struggle between ``incrementalism' and a longer-term ``visionary approach' characterized internal debate. Incrementalism ultimately prevailed. The framework for U.S. policy decisions,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1990s, led the United States to active involvement, including a lack of consensus in the United Nations on the use of force. Events, culminating in the ``Washington Agreement', led Croatia to seeing that its interests coincided with those of Bosnian Croats and Muslims. Only later did Croatian and U.S. interests diverge. Since Dayton, U.S. focus in Croatia has been on democratization, human righ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ords. As U.S. Balkan policy evolved, seeing a stable European future for the region became a fundamental security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Balkan War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the transatlantic relationship and of the U.S. global role.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战略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建立美国控制下的单极世界的第一场战争.美国在取得战争的胜利后,将在中东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中东格局,并加紧实施其全球战略.中东政治力量在战后纷纷重组,尤以伊朗的海湾安全战略和以色列的中东超级大国地位确立最为典型。美国主导下的中东虽不会发生大的战争,但中东依旧是动荡之源,未来走势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19.
徐明棋 《科学发展》2011,(10):21-30
美国经济复苏总的势头没有改变,但是增长乏力,面临着非常多、非常严峻的挑战。关国货币政策现在还面临着两难的窘境,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债务上限问题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预计美国整个财政政策将被迫做出调整。短期内,美国经济将在一个中低速增长中波动。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美国利用高新技术,扬长避短,连赢了几场战争,对外动武的信心十足。阿富汗战争和伊战的胜利助长了美的气焰,美成了当前世界主要的战争策源地。冷战后,遭受过美打击和欲打对象几乎都是发展中国家,反恐已成为美的金字招牌,镇压、剪除发展中国家中不服它的“刺头”的道义理由。伊不会是美欲打名单上的最后一个,反恐战争有可能指向“南方”国家。伊战是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的十字军东征”,是美在世界确立其新秩序的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