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老子列传》中有三位“老子”。老莱子非老子 ,学术界已有确论 ;出土楚简确证“仲尼学乎老聃”的老子 ;何炳棣先生则论证了周太史儋即战国时的“老子” ;而细读《史记》则可知司马迁直笔肯定老聃 ,暗里却曲笔肯定太史儋。  相似文献   

2.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史料,有两种文本解读层次:一个是《史记》记录的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等四子所处时代的“原始”史料;另一个是司马迁以其所处时代形成的结论性语言赋予该传的“当代”史料。而若从第二个层面解读该传,可知将四子合传,除了他们“本于黄老”“原于道德”的共同点,还有本传所称的“黜儒”一面,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与“太史公曰”中对“黜儒”不置一词,显示他对四子“本于黄老”的格外强调。这种做法,具有调和儒家与黄老关系的作用,有利于“黜儒”之四子学说在汉代的继续传播。  相似文献   

3.
<正> 庄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①据马叙伦先生考证其生年约在369BC-286BC之间,与孟轲同时而稍后。②《庄子》一书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其间道家学派的一  相似文献   

4.
老聃年代考     
老聃的在世年代,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历代为此作了不少的考证。但是,由于论者大都未能跳出儒经崇拜观点所划定的圈子,所以至今问题仍然未得解决。笔者认为:现在我们研究此问题,应当首先重新审核史料,把《史记·老子列传》里面的记载审核清楚:哪些是比较可信和确凿的史料,哪些则不过是一些待考的传说。只有这样,老聃在世年代之真实情况,才会水落石出。笔者审核老聃即太史儋之说,是符合史实的。以下是本文所作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5.
<正> 出色的思想家,总是吸取各家学说之长,来丰富自己的思想理论。法家韩非除继承(包括批判)前代法家学说外,对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思想也有所取舍。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韩非摄取各家学说中他认为合理的成分,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卓然成为法家巨擘。《汉书·艺文志》论诸子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是精到之论。本文仅就韩非思想渊源,略加辨证。(一)道家。司马迁点明韩非的思想,“其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韩非的《解老》、《喻老》(以下引韩非说,仅标篇名)两篇,是阐发老子思想的专论。对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指出:《庄子》“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宣颖《南华经解·庄子小言》也说:《庄子》“写景摛情,真有化工之巧”。对照《庄子》全书来反复品味这个“情”字,颇有“一唱三叹”的情致:一是在“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为庄语”(《天下》)的愤激之辞中,渗透着庄子在人生体验中的“一把辛酸泪”的悲愤之情;二是在说理中以“指事类情”的意象体系融注着浪漫激情;三是在哲学观点中附丽着“直致任真,率情而往”的审美情感论。最后的这一个方面,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颇有阐明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一何谓唯道主义老子学说,由于其开拓性的惊人创造,深奥难识。即使在他那个时代的著名学者,也已感到难以理解。例如《史记》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后说:“鸟,吾知其能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天运》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达——引者注)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亦得道  相似文献   

8.
黄老学派大约是产生于战国中期,在老子思想出现之后,从老子学说中分化而出的一个学派。(依我看来,老子的一些思想可能产生较早,而形成完整的学说和《老子》成书的年代可能晚些。关于这一问题我将用另文探讨。)《史记》记载:“申不害……学术以干韩昭侯,……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老庄·申韩列传》)  相似文献   

9.
<正> 《史记·韩长儒列传》说:“韩安国梁城安人也,后徒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这里的“《韩子》”显然指《韩非子》,当无疑义。司马迁的话里,把《韩子》和“杂家”并称,似乎是指韩非著书的内容,竟然会具有杂家的倾向了。据班固《艺文志》所说,杂家是“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从《韩非子》考察,确实能够看出有这种兼采贯通的综合精神:(一)法家原是韩非自己的本色,兼有商鞅“为法”和申不害“言术”二派之长。(二)《韩非子》书里有《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史记·日者列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二传在对贾谊的称渭、对贾谊的评价以及二传的学术思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而《史记·日者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谈。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兴起的“诸子”,主要是一些“辨雕万物,智周宇宙”, “英才特达”的“大夫、君子”,他们“炳晃垂文”(《文心雕龙·诸子》),企图“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发挥事业,有所作为。司马迁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庄子附于老子之后,原因是庄子思想的“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至若法家韩非与老子合传,也由于他的某种观念“原于《道德》之意”;这就暗示“诸子”尽管生不同时,论述自成体统,并不意味彼此认识毫无关系。班固心知此意,以为“诸子”之“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上)。因此,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便以《老》《庄》殿于儒家经典,隐寓儒、道思想的交流,而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实为“孔师”(《文心雕龙、诸子》),决不是偶然的。不难想象,“诸子”或择取足以充实己见的他家之说,势必存在异、同,《周易》的《暌卦》肯定百物“以同而异”,确不可拔,学者严加区分,方能“辨是与非”(《系辞》)。魏、晋老、庄学兴,而留意二氏之异、同者盖寡,本文将从事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倚市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贫穷之人要想富裕起来的一条经验,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这条经验,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影响很大,在后世的论著中常有引证。不过,对其中的“倚市门”一词的解释却大不一样,相去甚远。一种释意是指经营商业。《中文大辞典·人部》“倚市门”条的释文云:“谓商人之业也。”并引用了《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这段文字,以及《史记会注考证》、《书言故事·商贾类》中的有关文字作为依据。现今有关论著亦有类似译释。…  相似文献   

13.
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平生事迹,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所记很简略,有错误,又有传疑的说法。参考他书也只能描写一个轮廓。老子姓老名聃,(《墨子》《礼记》《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均称他为老聃或老子,《吕氏春秋》又称他为老耽:耽与聃古通用。可证他姓老名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见《老子传》)生于春秋末期,曾任东周王朝的图书馆员,掌管图书,孔丘  相似文献   

14.
对墨子生卒年,汉代有几家比较重要而影响较大的说法: (1)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只有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井孔子时,或日在其后。”(2)刘向:“在七十子之后。(《史记索隐》引《别录》) (3)班固:“在孔子后。”(《汉书·艺文志》) (4)张衡:“当子思时。”见《后汉书》本传引张衡《论图耩虚妄疏》云:“公  相似文献   

15.
计然为文种辨——兼论文种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计然。但这个历史人物确实存在与否以及“计然七策”的归属问题自汉以来已成千古之谜。本文确认计然即为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其出生地在今浙江省诸暨市;“计然七策”的基本内容保存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文种的经济思想在中外经济思想史中应居有重要地位,称文种为“商圣”是名至实归的  相似文献   

16.
《寄李儋元锡》是唐韦应物的名篇,古今唐诗选本多收入。其中对“李儋元锡”一向无注。近年出版的两个唐诗注本,对此作了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注云:“李儋,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李儋(单dan),武威(今属甘肃)人,曾官殿中侍御史,给事中李升期之子。韦集中屡有寄李儋诗,卷二有《善福阁对雨寄李儋幼遐》,则其字为幼遐、元锡。”都认为李儋字元锡。对此我颇有怀疑。  相似文献   

17.
“阿缟之衣”,语出李斯《谏逐客书》。前后文是:“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对“阿缟之衣”,一般是这样注释的: “阿缟:东阿县(现在山东省阿县境)出产的绸子。”(《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把“阿”解释为。东阿”,其根据,大约是《史记·李斯列传》裴骃《集解》:“徐广曰:‘齐之东阿县,缯帛所出。’”然而,徐广、裴骃的解释是错误的。王念孙对此曾经作过认真的考证。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释器》“婀缟致(素勺),练也。”条下说:“婀……字通作阿。《列子·周穆王篇》及《淮南子·修务训》并云:‘衣阿锡曳齐纨。’高诱注云:‘阿,细縠;锡,细布。’《汉书·司马相如传》:‘被阿锡揄紵缟。’张(按:指张揖)注云:‘阿,细缯;锡,细布。’《史记·李斯列传》:‘阿缟之衣锦绣之饰。’徐广《音义》云:‘齐之东阿县,缯帛所出。’案:徐说失之,阿缟皆细缯之名,非以其出自东阿而谓之阿缟也。’  相似文献   

18.
<正> 荀况是战国后期最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则“与李斯俱事荀卿(即荀况)”(《史记·韩非列传》),是荀况的学生。但是,韩非的思想却反其师道,走了极端。他们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荀况“群”的观念与韩非的“自为”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隐宫”“隐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宫”之词首见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皇始三十五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廖,世世卑贱”。究竟什么是“隐宫”?最早作出解说的似  相似文献   

20.
<正> 1985年9月下旬,山东省历史学界和中医学界专家教授及专业工作者五十余人在长清县五峰仙庄,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扁鹊里籍问题讨论会。会议讨论围绕宋长贵等人的《扁鹊(秦越人)的里籍考证》一文展开。通过讨论,对扁鹊里籍问题初步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与会者认为,据《史记·扁鹊列传》载:“扁鹊,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司马迁还引扁鹊自言“臣齐渤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很明确,扁鹊是齐国人。又据扬雄《法言·重黎篇》、《战国策·秦策》高诱注、《汉书·高帝纪》韦昭注等书皆云,扁鹊是“泰山卢人”,名越人。卢,齐地,汉初置卢县,在今山东长清县境内。但有人据《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郑当为鄚。鄚,县名,今属河间。”《索隐》因此说。此后,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