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2.
邱睿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29-132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3.
深沉悲惋的情调鼎盛时期的哀音─—彭端淑诗歌创作轨迹检视李朝正巴蜀书社出版了《彭端淑诗文注》,对于表仪一代的巴蜀文化,宏扬传统文化精华的趋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曾枣庄先生说:“清代的彭端淑、李调元、张船山等,都有突出的成就。” ̄①所论甚有见地。彭端淑身...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人李调元为李德懋等朝鲜四家诗人的《韩客巾衍集》作序,对四人诗歌大加赞赏,还选录一部分到《雨村诗话》中。李德懋等人倍受鼓舞,开始了与之的诗文友谊,他们对李调元的诗才和人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四家诗人与李调元的诗文往来在文坛传为佳话,也为清中期的中朝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弘扬中华文化,光大巴蜀文明”为宗旨的巴蜀文化史研究会,于9月8日在蓉召开座谈会。50多位到会专家、学者就巴蜀文化史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讨论。会上。杨析综同志就巴蜀史研究的重要性作了讲话。他指出,研究巴蜀文化,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站在史学研究的高度,考察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流传、演变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情况,又要结合现实,研究四川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发扬巴蜀优良文化传统,根除历史沉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防止外来没落文化的侵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6.
由于清代官府打压及资料缺乏,有关巴蜀袍哥的形成之说多属臆测。据清代巴蜀社会的历史情状,巴蜀袍哥主要源于入川移民的异姓结拜,移民社会打破了血缘联聚的宗族社会形态,异姓结拜之风盛行:一部分没有土地的移民通过异姓结拜方式形成靠“暴力”手段为生的啯噜,而拥有土地却离乡背井的移民,也通过异姓结拜方式以“自保”,或通过“以暴制暴”以抗衡啯匪等的侵扰与威胁。两种结拜方式是巴蜀“浑水”袍哥与“清水”袍哥形成的雏形,异姓结拜促进了巴蜀袍哥的广泛兴起与兴盛。  相似文献   

7.
《函海》述略——一部以收蜀人著述为主的丛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我国丛书发展的黄金时期.除《四库全书》外,其它各类丛书也竞相而出。其中,以收蜀人著述为主的《函海》,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私刻丛书。《函海》为清代著名学者李调元所辑。李调元,字雨村,四川绵竹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他勤奋好学,自经史百家以及稗官野乘,无不博览;在经学、小学方面有许多著述;又性喜收藏典籍,遇有善本珍籍无不抄录;家富藏书,有藏书楼称万卷楼,是蜀中有名的大藏书家。当时清政府正编修《四库金书》,搜采遗书,他监司畿辅,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得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近代著名的巴蜀企业家卢作孚与巴蜀文化的关系,认为巴蜀文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卢作孚的人生选择和创业实践,而卢作孚通过创办一系列具有影响的近代经济、社会事业,张扬了巴蜀文化特有的文化精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传统巴蜀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型,为巴蜀文化开拓了从传统到近现代化转型的区域文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特色以经学为核心,然而,巴蜀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秦汉时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还不是经学,而是文学。特别是司马相如登上文学舞台.揭开了巴蜀文学百年风光的序幕。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与巴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该地文化与巴蜀文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六年,是巴蜀史研究取得可喜进展的一年。自从新华社报导了去年在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后,引起了关心巴蜀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极大的兴趣。人们踊跃参加由四川省历史学学会,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川大历史系等十单位联合发起,在四川广汉县召开的首届“巴蜀的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四川等八省市的历史、考古、语言、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从11月3日到6月,与会者围绕着巴蜀的族属与源流、巴蜀的历史与文化两个中心议题,各抒已见,相互切磋;对不少问题都有新的阐述,标志着巴蜀史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笔者仅就会议讨论的一些问题,作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探析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命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史(尤其先秦史),考古学、古文字和民族学方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学者注意到巴蜀文化在整个历史时期显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在政治经济上加强对巴蜀的控制和开发,把巴蜀划分为若干个郡县,从而使巴蜀的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同时,由于国内统一局面的加强、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巴蜀地区交通网络的扩展,巴蜀商业增添了新的活力,达到空前兴盛的水平,使城市经济和文化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由此促成了西南国际都会的形成,推进了秦汉时代四川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巴蜀人才辈出,就有“人文之盛,天下莫与京焉”之说。近代以降,外侮不断,泱泱大国,金瓯残缺。在抗击外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巴蜀爱国正直之士更是以身作“马前卒”,以笔作刀枪,谱写了一曲曲凛然激烈的壮歌和一篇篇义薄云天的散文。这些作品是巴蜀近代革命风云的镜子,是爱国爱民的策论,是山水人物的画卷,是社会人生哲理的揭示,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充分展现了近代巴蜀大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貌,以及“巴蜀人文天下盛”的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14.
古代长江上游地区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古蜀开创了养蚕缫丝之法和成都平原稻作区,初步治理了岷江、沱江水患.秦汉时期开辟了南北水陆路交通,向巴蜀地区大规模移民,兴建了成都城市群落,建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提高了巴蜀文化教育水平.两宋时期改善了四川社会环境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移民浪潮促成了百余年的经济发展.清代鼓励移民入川垦殖,实行轻徭薄赋,重视地方经济开发,改善南北水路交通.这些开发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教训.  相似文献   

15.
段渝研究员     
段渝研究员的新著《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近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在古代文明尤其是巴蜀文化研究领域中多年辛勤耕耘所获得的成果。它的出版,引起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文化学界的密切关注,受到同行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人类学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研究员认为,该书“可谓独树一帜,对巴蜀文明的来源及发展作出了可成一家之言的多方位、多视角的诠释”,“对三星堆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诠释,对巴蜀古酋邦制的说明,对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对巴蜀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的巴蜀文化与岭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的巴蜀文化与岭南文化李绪柏区域文化是近来史学研究的重点和热门,而区域文化比较研究则是将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比较研究自有它的难点和苦衷,如费力劳而成果少,易肤浅而难深入等。本文尝试将两汉时期的巴蜀文化与岭南文化作一比较研究,以期抛砖引玉,还望方...  相似文献   

17.
巴蜀文化研究趋向平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提出,在重视研究巴蜀文化自身发展衍变的客体性实践进程的同时,尤其需要对前人的巴蜀文化认识论的发展变化这一主体性思维进程加以研究。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的近代巴蜀文化研究,在其思维定势上形成了一些误区:如对史料的望文生义、望音生义、用传说强合历史,以及用社会发展史框架硬套巴蜀历史等。巴蜀文化研究需要开辟新途径,这包括需要对史料重新给予科学审视的新疑古派、宏观文化学派以及引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2月9日至11日.由四川省民俗学会、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在李调元的故乡——罗江县隆重举行。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省内外研究李调元的专家学者60余名.收到学术论文32篇。与会专家学者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前.还参观了位于罗江县文星镇的“醒园”、“李调元读书台”等遗址及罗江县城内的“李调元纪念馆”。  相似文献   

19.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巴蜀人才辈出,就有“人文之盛,天下莫与京焉”之说。近代以降,外侮不断,泱泱大国,金瓯残缺。在抗击外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巴蜀爱国正直之士更是以身作“马前卒”,以笔作刀枪,谱写了一曲曲凛然激烈的壮歌和一篇篇义薄云天的散文。这些作品是巴蜀近代革命风云的镜子,是爱国爱民的策论,是山水人物的画卷,是社会人生哲理的揭示,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充分展现了近代巴蜀大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貌,以及“巴蜀人文天下盛”的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20.
西 大开发—巴蜀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区即主要在今四川省、重庆市境内,自古至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巴蜀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尤其要大力加强巴蜀传统文化研究与当代实际的结合,并且有必要通过开展学术评论进一步提高巴蜀文化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