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道家艺术与现代文学的诗化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保昌 《学术论坛》2005,11(1):102-107
道家经典富于诗化美。这种诗化美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上的押韵(如《老子》),而且表现在关于"道"的思想本身即是诗性的,也表现在老庄人生风采的诗化之上。中国现代文学所具备的诗化美,不仅是对以老庄道家为起源的意境理论的借鉴与利用,而且是通过道家式的情感内敛、寄意自然山水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化美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正日益受到文学史家的重视与好评。  相似文献   

2.
如画美学传统为18世纪英国理论家们所确立,它改变了17世纪自然审美的寓言化倾向,使自然美学成为可能.但如画美学的公式化也把自然审美导向一个新的误区:1.如画美学的距离化欣赏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隔离与对立,甚至人对自然的征服.2.如画美学把自然的美看成是主体想象、心灵表现的产物,从而遮蔽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美.3.如画美学认为只有那些看起来象画一样栩栩如生、适宜入画的自然景观才值得欣赏,这导致自然审美欣赏的精英主义姿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庄子审美观的文章,一般都认为他具有崇尚自然朴素美的思想。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质疑。 一 不少论者常常抓住《庄子》一书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天地有大美”等个别词句,而认为庄子有“崇尚自然美”,赞美大自然的审美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其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表现出来的是虚静无为的思想。《天道》篇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成玄英疏云:“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就是说,天道是无为的,做  相似文献   

4.
《建国60年包头市文学作品集.散文卷》取材多元,风格各异,但归纳起来,"美"是所有散文体现的核心,而"意境之美"、"诗情之美"、"和谐之美"、"人生之美"、"思想之美"则是它们共同彰显的主题。"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这类散文所凸显的主体的精神样态上;"诗情之美"来自于作者感受生命、亲和自然时所产生的诗意的激动;"和谐之美"表现的是天然景色与作家主体的性灵相拥;"人生之美"揭示着更具普泛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思想之美"既标识着文章的深度,也标识着作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美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传统美学中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作出的,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依据审美关系生成性质,应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诗的"散文美"理论是艾青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代表并凝聚着诗人一以贯之、毕生追求的诗学理想,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造性贡献.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两姊妹.诗歌引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艾青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做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  相似文献   

7.
"美"字的含义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宋朝徐铉在给《说文解字》作注时,注释为"羊大则美".这就是说,"美"字原先是指食味甘甜,凡能满足人们饮食需要的东西,如肥大的羊、用羊肉做成的内羹、好吃的食品珍羞以及其他的膳食等,就被认为是"美"的;或者说实用的东西,如善的、义的、嘉的、好的等,就是"美".这是"美"字的最初含义.  相似文献   

8.
张红  温波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75-179
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传统的思想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寒山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容:它尊崇的珍爱自然、崇尚自然之美;它提倡的人与自然万物都应平等,主张的人应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及它强烈批判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善待自然的生态价值取向,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提倡的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必须吸收寒山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相互"和合"的精神,为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庄子主张一种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超越了一切事物美与丑的界限,追求一种顺应自然的"大美",即"备于天地之美",肯定了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审美尺度,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庄子的审美观追求"至美至乐"的境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纯朴、和谐的人生,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庄子的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文化与文明既有内在关联,也有许多差异.全球化的进程,不仅仅是文明冲突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和而不同"是全球化场景下文化发展和文化共生的必由之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自主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可以成为消解文化或"文明"冲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审美对象之"美"呈现为自然性。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作为感性,审美对象包含自在、自为、感性存在三个层面,与此相应,"审美对象就是自然"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有三个意思:一是作为自在的自然,它是无人性且与人对立的。二是作为自为的自然,这就是说自然也是人的意向性对象。在此,自然与人发生关系,这就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这个层面上,自然具有表现力。三是感性存在的自然,这是本体层次上的自然。这个自然具有表现力且是自然的,而且,只有当它是自然的,它才是具有充分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20,(5)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一种后现代时期对于工业革命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写作,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蒲松龄《聊斋志异》在传统儒家"爱生"论基础上,由其特定的语境决定选择了"自然比人类更美"的"美生"论自然写作,并以一系列无比动人的动植物寓言形象地呈现了这一写作形态,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态美学实践。中国17世纪的"美生"论自然写作的观念与20世纪加拿大卡尔松的"自然全美"有其类似之处。"自然全美",从相对的意义上,可能是片面的,但从总体上,却是一种最终的哲学指归。自然的永恒美丽与神秘魅力是无法抹杀的,这恰是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所包含的自然的部分"复魅"。蒲松龄《聊斋志异》通过艺术形象所倡导的"美生"论具有这种部分"复魅"的意义与价值,需要我们通过回顾展望人类历史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慢慢地体悟与咀嚼。《聊斋志异》这样的"自然写作"是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生态美学与自然文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昌盛时期,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哲学修养和文化素质。在"林泉之志"与"民胞物与"思想的感召下,文人们走进自然,与山水交友,山水吟咏变得更为普遍化和日常化。这与前代文人倾心自然的精神文化传统有关,更与宋代哲学繁荣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看,宋代文人向往自然的"林泉之志"、与物为友的"物与"情怀以及渴望身心自由的"野性"之咏,皆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而在此思想基础上大量涌现的山水诗作亦呈现出生机之美、纯净之美、和谐之美等种种生态美韵。  相似文献   

14.
美并不是一种独立自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价值。它的存在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所谈论的美或丑,都是相对于人或人类而言的。在人类出现以前,尽管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早已存在,但它们本身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犹如它们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它们彼此之间也无法确定对方究竟是美还是丑。只有自然和人发生了一定的关系,自然对人才会有美的意义,也只有人才能欣赏美。这是其一。其二,虽然达尔文等人曾经提出对于美的意识并非人类所独…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把中国古代熠熠生辉的生态文明思想同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理论思想做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的"人为天地立心"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儒家的"周而复始"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存在着差异,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通过比照,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汲取适用于我国的理论思想,不断地丰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温庭筠擅用"禽鱼草木"之类自然的景色意象,创构出窈深幽约的词境。温词景色意象的创造特性在于:首先,以容观态度描摩旖旎动人的春天景致,使意象中充满绮丽的色彩美感;其次,善用从傍晚到拂晓的夜景衬托闺怨,增添意象的朦胧美感和凄恻幽约的特质;复次,常常于具象和抽象的巧妙转换之间创造意象,这也使温词某些景色意象富有空灵之美。  相似文献   

17.
道家关于自然、全美、虚静、坐忘、虚实结合、得意忘言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心"、"悟",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的自然美、融合美、超越美的特征,造就了李白自然、奔放、淡远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论神秘美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受中,以神秘感最为美妙".然而,引起"最为美妙"的神秘感的神秘美,还未被人们所注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神秘美问题作点探讨. 1 神秘美并不是鲜为人知的美学现象,在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里,我们经常可以察觉到它的踪迹. (一)自然神秘美.堪称"神秘美"的自然景物很多.贵州安顺龙宫区域的许多自然景物,就是具有神秘美的自然景物.且以龙宫区域的玲珑洞来说吧,玲珑洞由银坑洞、保  相似文献   

19.
范藻 《天府新论》2003,1(5):113-115
宗白华的著作中多次提到"玉的美",从中国传统的"比德"的审美思维,从"玉"的自然特征入手去分析了宗白华淡如玉的人生境界,洁如玉的人生情怀,白如玉的人生品格和坚如玉的人生理想,就可以看出"以玉比德"是宗白华审美人生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20.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