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我实现预言广泛存在于个体和社会领域,在族群和民族现象中的影响尤其突出,这就要求民族研究要有高度的反思性和理论自觉意识。以顾颉刚为例,他对个体、社会、历史层面的自我实现预言有深刻的认识,对民族现象中自我实现预言机制,尤其是对中国大一统和华夷一体的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华民族形成中作用的认识也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这种认识促使他放弃“古史辨”的民族话语、方法和立场,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中国民族国家的现实政治相结合,并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顾颉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自觉,仍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过程中预言的自我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预言的自我实现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某件事情即将发生的预期或估计导致这件事情果真发生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预言的自我实现问题。首先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几种主要表现,然后重点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1)社会化过程中预言的自我实现的心理过程与机制;(2)社会化过程中预言的自我实现的影响因素。在结论部分,作者从预言的自我实现这一独特视角对社会化过程中应注意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众说纷纭话劫难 和幸福、爱情一样,劫难、厄运永远是人类的话题,人们对后者甚至更加关注,因为后者对人类生存发展关系更大。 随着1999年的临近,所谓诺查丹玛斯的“大预言”——“1999年人类有大劫难”在一些人中成为话题。这方面的书籍、文章、论述也多起来了。80年代以来,中国好几家出版社和杂志社竞相介绍诺查丹玛斯的《诸世纪》和他的“大预言”,以及日本五岛勉竭力宣扬的人类悲惨前景和所作的“解释”。五岛勉的“1999年恐怖大预言”满天飞,光是以书籍形式出版和发行  相似文献   

4.
异化的未来     
人们自然是根据他们对社会的未来所持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异化所下的定义,来预言异化的未来的。科学家们预言的平均准确率并不很高。他们的预言可能往往只是社会科学上的假设。一位社会学家“承认”:“迄今为止,我们在预言方面取得的成功并不大。”一个新的社会将会消除异化吗?还是人类要永远背着异化的包袱? 人们已对异化或各种异化的未来提出了许多看法。青年马克思相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将不  相似文献   

5.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每个学校,学校理所当然地成了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阵地。与此同时,对其做法或“赞成”或“反对”,当人们对其大加评论的时候,作为学生的家长,是否认识到: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少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孩子全面素质形成与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克隆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分析了“Clone”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 ,预言了“Clone”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层影响及对策 ,提示人类应用该项技术时要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7.
研究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预言的日本五岛勉认为,1999年人类有一场大劫难,据我研究,诺查丹玛斯预言的人类大劫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氏“诸世纪”927首预言诗中有80首是用来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诸世纪”中确有一首关于1999年的预言诗,但那首诗不是...  相似文献   

8.
“城”最初是人类修建的环卫聚居处的防御性建筑,最初的功能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最初的功能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它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而“市”虽然出现较早,但它的完善与发展与“城”息息相关。而“市”对“城”从一种必要的补充进而到相互促进和发展。如今,人们认识到我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其中农业尤为重要,甚至取决于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命题。研究它的实质,对于我们客观地评价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自我实现”概念的历史渊源入手,通过分析马斯洛几本著作中“自我实现”概念的意义,探讨了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实质。认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实质上是指潜在人性的一种自然显露和现实化过程,是理想人格的完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途径和目标,是自我意识和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1945年7月,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在日记中写到:“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科学家没有造出原子弹无疑对世界是一件好事。它也许是人类迄今为止制造出的最恐怖的武器,但也可能是最实用的武器。”60年来,核武器令人恐惧的破坏力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重点。人们拍摄了许多核战争题材的影片,其中一些逼真地再现了广岛、长崎遭受核打击时的种种骇人场面,并预言地球的生命将因核战争而灭绝。但另一方面,人们却很少严肃地讨论核武器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利益范畴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础性范畴,利益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它作为人们需要的对象,对人的活动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和根本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真正纽带,而且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2.
知情权由一项权利思想发展成为一项基本人权,体现了现代社会法治理念与现状的不断进步。在我国现阶段,知情权应该是指主体在不侵害相对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为主张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了解相对方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信息的权利和自由,具体体现为信息的主张权和信息的接受权。目前我国对于知情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导致许多知情权受侵犯的情况无法得到及时救济。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权益,需要完善知情权保障的法律系统,创设知情权保障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到底为何意 ,是红学二百多年来的一大未解之谜。通观二百多年来出现的 2 8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可知大多虽用功甚勤 ,却流于附会 ,繁琐考证 ,索隐猜谜 ,意欲字字坐实 ,反而愈失其真。根据《红楼梦》文本和脂批 ,可以断定 :正是已有诸说中那些看似简单浅白之“解” ,恰可符合作者原意———句中“一”“二”“三”只是序数词 ,“从”、“令”、“人木”预示凤姐人生命运的三大阶段 ,即三大转折 ;其中“人木”用的是“拆字法” ,合起来为“休” ,此与“判词”首句“凡鸟”合为“凤”一样 ,既符合谶语特点 ,得朦胧之美 ,又让人一猜即可意会。《红楼梦》毕竟是小说 ,不是谶纬猜谜之书。而既是“判词” ,则只会言之大概 ,不会指一言一事  相似文献   

14.
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于中国心性哲学的开创 ,主要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模式 ,在孟子看来对于心不在于去认知 ,而在于将自己的内心发挥到极致 ,这样就可以体认本心而知天。张载第一次在心性本体论上 ,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 :心统性情 ,把“情”这一概念置入心性问题的讨论中。朱熹则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命题 ,提出性为体情为用 ,并在性情之上 ,加上了一个统领主宰 ,即心 ,将孟子的心性之心转换成主体性心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建设富强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从价值论维度看,反思自然生态的价值并将其提升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认识论维度看,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高层次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从方法论维度看,作为建设富强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而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践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创造性人才培养在理论和现实双方面作用下的实践趋向.创造力的汇合理论强调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实践需要一种整体的系统思考;国家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要求反映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根据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区别,需要在教育改革中提出明确的目标,既要重视培养善于创造原发性知识的人才,更要培养能创造性地满足现实需要,注重取得成效的创新人才,以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社会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母亲形象总是被赋予浓郁的阴性色调。《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蜜秋儿太太从女儿的婚姻悲剧中寻求心理补偿,《金锁记》更是把母亲的变态推向了极致。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自有其原因:独特的家庭背景播下了敌视父母的种子;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使她有机会接触中外文学中的负面母亲形象,《红楼梦》里的王夫人更使她在性格刻画上获得认同。张爱玲以尖刻的笔触刻画出另类母亲形象,极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幽暗处的真实与导致母性扭曲变态的多重原因,给人以震悚的审丑效应。  相似文献   

18.
<周易>这部思想巨著不仅总结了远古人们认识世界的一切哲思理念,而且还包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人文色彩.其中"与时偕行"的隐遁思想,对后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选择,特别是盛唐以退为进的隐逸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列斐伏尔论现代社会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考察了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异化现象,提出要消除人类的异化,必须实现走向“总体的人”的目标、进行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异化观的锋芒指向现代西方社会、实现人的主体性和解放,这是应该肯定的。列斐伏尔对社会主义异化的大胆预言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警醒作用。但列斐伏尔过于夸大异化的性质和作用,认为只能消除异化的某种形式,而异化本身是无法消除的。我们要认识到异化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现象,不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是一个民族自决、民族自主的时代,又是一个全球化日益铺展的时代。民族主义在受到全球化冲击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从民族主义的本质特征论述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是当代并行相悖的两大浪潮,对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如何使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共存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