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馨娜 《社区》2011,(24):12-13
中国人自古相信善有善报,一些人因为善良而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的故事,我们也听了很多。如今,这一说法居然被科学界所证实。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生命伦理学教授从科学角度对“付出”与“回报”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我们在付出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从几点疑问说起“文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相当流行的说法,颇令人迷惑不解。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正如哲学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样。历来的哲学家、美学家、文艺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求和论述。有的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有的从文艺发生学的角度,有的从文艺社会功能的角度,有的从美学的角度,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学说,诸如“摹仿”说、“影子”说、“表现”说、“神话”说、“宗教”说、“情欲”说、“游戏”说、“劳动”说、  相似文献   

3.
一、写作时间辨 鲁彦的《听潮》写于何年,现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是一九三一年夏天,作者同他的妻子去厦门鼓浪屿时所写。”①;另一种则认为“是鲁彦在一九二九年写的。”②。那么,究竟那一种说法是准确的呢?我们认为后一说才是可信的。因为这是鲁彦夫人覃英同志回忆所讲,并且曾前后两次加以肯定③。 二《听潮》侧重在听吗? 有些赏析的文章,认为《听潮》一文神韵全在“听”字上,甚至说作者描绘海潮,“不是观察入微,而是听潮入神”。其实,作者的写大海,是既有“观察入微”,又有  相似文献   

4.
198 7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步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潮流即“新写实小说” ,还有人将其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面对这股小说潮流有评论者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现代主义 ,还有人说它是自然主义 ,说法众多 ,不一而足。新写实小说虽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诸多方面的“新”的特性 ,但从大的范畴上看它仍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它的“新”只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论外语教学中课堂活动设计的意义与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堂活动的设计既要考虑语言目的又要考虑教育目的。语言目的指课堂任务是否为了语言的实际使用而设计,使用语言是否在交流意义;教育目的指课堂的任务设计是否考虑了培养“全人”这个长远的目标。外语教学从听说法,交际法,到目前建构主义教育论指导下的任务教学法就经历了对于意义与目的的不同认识:即忽视意义与目的、重视意义,忽视目的及将意义与目的并重。  相似文献   

6.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前言§2.事物范畴与名词性§3.词类的共性与个性§4.对立与分类§5.已实现的语法性质与未实现的语法性质§6.名物化理论、句子成分定类论与汉语无词类论§7.结束语§1.前言1.1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时候跟作别种成分的时候性质不一样,这是自从《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以来许多语法书的共同主张。有人说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是“当名词用的”①,有人说这种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已“转成”名词②,有人说这是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③,或“名词化”④,有人说,单个的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干脆说,就是名词”⑤。具体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基本论点是一致的,即认为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具有名词的性质。因为近年来“名物化”的说法影响比较大,以下就用“名物化”来概括这种种大同小异的说法⑥。1.2 归纳起来,主张名物化的理由不外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山东问题看美日矛盾姚波在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对美国在本世纪初期山东问题上的态度,说法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美国当时“颇有意主持公道”,有人则认为“美国自始至终以牺牲中国主权为手段与日本进行卑鄙的交易”,在巴黎和会上尤其明显 ̄①。本文同意...  相似文献   

8.
曲文军 《南都学坛》2002,22(6):51-54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情痴情种”、“天下第一淫人”之称。有人说他是泛爱者 ,有人则说他是专爱者 ,彼此矛盾。指出贾宝玉“性爱体系”的说法 ,并对该体系逐层递进的性爱层次进行界定 ,这将使得人们在“泛爱”与“专爱”的矛盾面前 ,不再显得尴尬 ,对作者的创作动机也会有深入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关干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有人说,《药》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在这些人的眼里,鲁迅变成一个宣扬“人性论”的作家。也有人说,《药》是“解救中国的真正良药”。表面上的“褒”,导致的是曲解鲁迅的有害的结论。有人说,《药》的主题是破除封建迷信的;也有人说,《药》主要是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与过去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如下一些情况 在督促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时,有人说:“老干部坐着领离退休费,还争什么待遇?” 在谈到要尊重老干部时,有人说:“老算啥?老干部老,是他妈生得他早!” 在宣传老干部的历史功绩时,有人说:“别罗嗦了,我不爱听这一套!” 这些恶言恶语,不要说老干部,就是每一个正常的人听了,也会寒心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无以”和“有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认为是语法成分的省略。有人认为这种结构是“无所以”和“有所以”的省略,有人认为是“无以之”和“有以之”的省略,且基本上认为“以”是介词。二、没有明确指明词性,但把它们作为固定结构放在介词“以”的下面来解释,对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什么可以拿来……”三、认为是助动词结构,但没有指明哪个词是助动词。对译为“不能”、“没有办法”和“有可能”、“有办法”。四、认为“以”是介词名物化或指代词,否定了省略的说法。五、认为“以”是动词。其中有人认为“无”、“有”是无定代词,有人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固定结构,单解“以”为实义动词。以上各家说法,虽然所持各异,但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无以”、“有以”是一种固定结构,”无”、“有”是动词,“以”是介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的功能李力在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常常见到“法的职能”与“法的功能”这两种提法。究竟是提“法的职能”确切,还是提“法的功能”确切?这是个值得澄清的问题。法具有哪些功能(或职能)目前也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法具有专门职能和社会政治职能。有人还认为,...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表意文字,已基本上被人们所肯定,,这主要是因为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和语音不直接发生关系。其实表意文字并不是不表音,只不过不能用简单的符号精确地表音,而是用众多的表意符号逐一表现汉语中各词的声音,所以大凡持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观点的人都没有忽视汉字的表音因素。有人曾提出汉字是“意音”文字、“形声制”文字等说法,我们姑且撇开这些说法的正确与否不论,单从这些说法中,至少可以看  相似文献   

14.
在创造力的大脑机制的探讨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说法,创造力来自于右脑。有人甚至作了这样的概括:左脑管知识,是“知识司令”;右脑管创造,是“创造司令”还有人号召,加强右脑开发,走出“左脑社会”。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心灵的回响——禅宗美学中“听境”的审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禅宗美学中“意境”的概念出发,阐释了“意境”经营的构成要件与实现过程——从现实世界(自然的实境)向审美世界(心灵的虚境)转换。继而从“听境”这一心灵触动与禅者顿悟的关键入手,提出“听境”的审美观念及其对“意境”阐发的独特方式,再以大足石窟圆觉洞为例剖析了“听境”之美在建筑空间经营中的设计方法与物化过程,并指出“听境”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简要分析了目前甚为流行的“市场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的说法,认为这一说法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能成立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在联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上世界是一分为二的,但也有人提出世界是一分为三,或者一分为多的。我们认为,只有从构造学或客体的角度出发,才会得出一分为三,一分为多的哲学谬误。从哲学或关系的角度出发,只能是一分为二的。这是哲学的“自为性”问题,与“自在性”相对立。而哲学及其辨证法研究的侧重是“自为性”,而非“自在性”。  相似文献   

18.
轮台和乌鲁木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它的含意是什么?一直是众说纷纭,令人不知所从.有人说,是维吾尔语"团结"的意思,有人说,是蒙古语"优美的牧场".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可谓"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因为我请教过几十名精通维吾尔语的维族同志和娴熟蒙古语的蒙族同志,他们听了,有的,摇头不语;有的,茫然一笑.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初,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开始推行听说法,一直到现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已被一些人认为是学好外语的必由之径。作为一种教学法——听说法自然有其优点,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不分对象,不论条件,不视环境,不顾及学习目的等诸因素,过分地把听说法强调或提高到不适当的地位,而且排斥其他教学法,在我们看来,正如我国三十多年来外语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那样,也正如目前听说法——直接法在国  相似文献   

20.
话题一:风春风习习,送来绿意,秋风瑟瑟,引来肃杀,暴风呼啸,带来灾难。家风﹑民风﹑文风﹑抢购风﹑吃喝风﹑攀比风……生活中的“风”真可谓举不胜举。有人追风,有人顶风,有人观风,有人扇风……请以“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导写风,分有形的和无形的;自然界的风是有形的,社会风气是无形的。从有形的角度立意:可写“龙卷风”、“沙尘暴”、“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害,谈环保的重要性;从无形的角度立意:可正面写家风、民风纯正,弘扬光大传统美德,佳话频传的社会新风。反面可写追风、跟风、抢购风的盲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