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创刊那年,19岁的刘苏里从黑龙江的一个边疆小镇来到北京上大学。从第一期《读书》开始,他就是忠实的读者。"当时,还年轻,什么都不懂,看起《读书》如饥似渴,从头到尾,连那些边角缝、补白的文字也不会错过。"  相似文献   

2.
除期期为《读书》画漫画的丁聪之外,陈四益应该是这本杂志最稳固的作者之一。陈四益在1981年开始看《读书》,1989年,他成了《读书》的作者——丁聪画漫画,陈四益配文。此后翻开每一期杂志,都能看到他们珠联璧合的杰作。1996年,沈昌文退休,离开《读书》,汪晖和黄平接替主编之位,《读书》的风格发生了转变,但是陈四益与丁聪合作的"诗画话"却一直延续下来。"从沈昌文任主编时起,这个专栏除了原先放在封三,后来换到封二外,没有任何变化。"2007年3月,九十高龄的丁聪引退,陈四益又同黄永厚合作,继续在《读书》的封二开谈"画说"与"说画"。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读书、爱书有很大关联。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  相似文献   

4.
《老友》2014,(3)
正我接触《老友》是1993年的事。那年,我从乡中学调到樟树市教育局工作。有一天,我发现收发室有一本从没见过的杂志——《老干部之友》,便拿到办公室看起来,看完觉得很适合老年人阅读,就送给了离休老局长黄时干。没想到第四天,黄老到办公室来找我,要我再找几本。他还说"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看的好杂志……"又过了七八天,几位退休干部也来向我要《老干部之友》。我带着疑问去问黄老,他说:"我只看了一本《老干部之友》,就被杂志中的文章打动了,我从中找到了离休后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三日,上海《中学生杂志》第五十一期刊登了张春桥的题为《济南》的一篇文章.张春桥站在日寇的反动立场上,以介绍济南市的地理、名胜为名,大肆吹嘘当时的济南"一切都变了","渐渐地好起来了",在"突飞猛进",而这一切变化,都是由于同日本帝国主义"共存共荣"的结果,他说:"但是,我希望你不要惊奇说,这里的经济权大都操在日本帝国手里,那是一种胡说,我们只有在'共存共荣'下才能够互相提携才能够把济南建筑起来,济南现在不都是日货吗?这便是'共存共荣'的结果.日本军队的忠魂碑不是建立在济南么?"事实证明,张春桥早在三十年代,就无耻吹捧日本帝国主义,赞扬  相似文献   

6.
日前,我们在帮助父亲整理多年来积攒的书信、报刊、杂志时,意外地发现父亲将1984年11月份创刊号至2004年2月份的《山西老年》杂志,保存得十分完好。父亲将一摞摞新旧不一的《山西老年》让我们看,并自豪地说:“我干了一辈子工作,好多书籍、杂志都弄丢了,唯有《山西老年》保存得最全。”父亲叫肖鸿泰,今年80岁了,他1946年入党,1947年参加革命,担任过乡政府、区政府、公社、县文教部、宣传部、农工部的主要领导,他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不打麻将,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读报。父亲的父亲是从河南一条扁担两只筐逃荒来到山西的。在兵荒马乱…  相似文献   

7.
元元很会在电视上说话,这事儿在北京城里无人不知。可元元还有没有并不向外人多说的另外几面?这才是我长久以来看她节目一直都在心里琢磨的。我从1998年北京台一有《元元说话》,就开始盯上她了。那时的报纸、杂志都因为元元的出现而为之耳目一亮一新,我当时并未采访却一直拖到今日,并不是我不想去凑那道热闹,而是因为当时对她的电视说话方式还稍稍有一点心  相似文献   

8.
《北京纪事》杂志在1995年第期上刊登了名叫"内联升老人的诉说"的文章,采访了内联升著名的千层底制鞋师傅王文林老人,当时王文林老人已经67岁了,但还经常到店里为顾客修理布鞋。王文林为我们讲述了内联升鞋店作为"老字号",其过去的辉煌和当时的困惑。9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今天的老字号"内联升"是依据一百多年的实  相似文献   

9.
李敖,当代台湾学者,生于1935年,1959年7月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60年代早期,他初出茅庐,就接连在《文星》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篇有影响的文章,尤其是《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见《文星》第52期,以下简称《看看病》)一文引起很大反响,导致了台湾当时中西文化论战的全面展开。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李敖的思想已经发生变化,他已不再一味坚持当年全盘西化论的老调了。然而,在近几年的“文  相似文献   

10.
艾芜开始写诗来解除寂寞和忧郁。他向当时昆明唯一的纯文学杂志《云波》(半月刊)投稿,这样便有了机会与云波社的青年朋友们来往。在《云波》的朋友中艾芜最熟的是尹润溥。尹润溥在《云波》杂志上发表的都是专门描写农民的小说。他还是三民主义的信奉者,在当时的昆明恐怕要算最进步  相似文献   

11.
艾里香 《老友》2012,(12):14-14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文学研究家。他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喜欢吟诵唐宋名家诗词,自幼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朱自清严谨治学,读书极多,且颇有心得,总结他的读书轶事,对后人很有启发。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1元零花钱,他大都花在了书店,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产生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他从家  相似文献   

12.
出生于1947年的徐友渔,现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作为中国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执着于讨论中国的自由主义、宪政、共和等问题。近著有《"哥白尼式"的革命》、《罗素》、《语言与哲学》(合著)、《精神生成语言》、《告别二十世纪》、《形形色色的造反》等。他曾是《读书》杂志的读者兼作者。  相似文献   

13.
《人生与伴侣》是我儿时除了儿童画报之外最早接触的杂志,当时父母也喜欢看这本杂志,一开始我也就是觉得看这本书可以认识更多的字,后来才慢慢看出些其他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4.
读书益寿     
赵业 《老友》2013,(6):15
春节回家乡,看到曲大爷身体还是那么硬朗,我主动招呼他:"曲大爷,最近又在看什么书?"他字正腔圆道:"读莫言的小说……人老了,一天只能看上三五页。"并非大作家获奖,才刺激他阅读欲望的,左邻右舍都知道,曲大爷一辈子都非常喜欢读书。  相似文献   

15.
由于资料的匮乏,学界关于夏济安青年时期创作活动的研究甚少。据研究发现,1937年至1943年,夏济安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从教时期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译文,这些佚文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夏济安早期创作活动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夏济安参与编辑《西洋文学》月刊为他以后创办《文学杂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夏济安早期的译作虽然大部分与文学无关,但却体现了他在翻译上的起步,这一时期的翻译实践为他后来跻身翻译界、成为著名翻译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子 《新少年》2012,(Z1):16-17
你要是问米可:你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他会告诉你:"读书!"你再问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仍然会告诉你:"读书!"是的,丹东市汇才小学三年级男孩儿米可的童年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在上一个寒假里,米可读书还"读"出了一个令他十分快乐和难忘的故事。我们来看一看米可那个最快乐的寒假是怎么度过的吧。  相似文献   

17.
许树财 《老友》2010,(4):64-64
听说叔父生病住院,我急忙赶到医院。见叔父倚在病床上,戴着老花镜在看《老友》杂志。我走近时,他没有觉察到,我向他请安时,叔父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杂  相似文献   

18.
陈毅研读《红楼梦》陈毅自幼就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书籍,其中一本是《红楼梦》。他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曾对《雅俗抄》书中所说的“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这段文字,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8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期,斗争艰苦,条件险…  相似文献   

19.
天益 《新天地》2017,(8):44-45
王修义早年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蹭别人的书读,有时还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到地摊上淘书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给了王修义最初的文学启蒙. 因为家贫,王修义读到了小学五年级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父母挣钱养家了. 2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修义招工进了工厂,他知道自己文化低,与别人有差距,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发奋读书,他还积极向厂广播站投稿,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工友们都称他"作家".  相似文献   

20.
2006年9月15日,广西钟山县政府退休干部黄晓大伯匆匆赶到县邮政局投递班,一进门就问:“这期的《山西老年》怎么还没到呢?”工作人员连忙解释说,因邮局的原因,这一期的《山西老年》今天才到。黄大伯这才松了口气说:“《山西老年》一期不看,我心里急呀。”闲聊中,黄大伯谈起了他与《山西老年》的不解之缘:2003年,他患上了脑血栓,全家人急得团团转,经医院精心救治,黄大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时,邻居给他送来一叠厚厚的剪报本,说上面都是《山西老年》刊登的预防和救治脑血栓等多种疾病的保健文章“,你不妨看看,对你的病会有帮助的。”结合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