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胡洪琼 《殷都学刊》2009,30(3):37-43
洹北商城发现于1999年,学界对其性质争论主要集中在"盘庚迁殷"与"河直甲居相"二者之间.本文全面分析了文献材料和考古发掘资料指出,洹北商城为"盘庚迁殷"之所在.而与河直甲居相尚无关联.洹北商城的发现完善了商文化序列,对中商文化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商代对晋南地区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南地区是商朝极力经营的重点区域之一。早商时期对晋南地区的军事防御是早商时期经营有夏之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资料表明,由于商朝国力的衰落和晋南地区土著势力的强大,中商时期,商朝一度放松了对河东、晋南大片地区的控制,而重点加强了对晋东南地区的经营。晚商时期,商朝军事力量在晋南地区进进出出,从侧面反映出商朝实力的消长和晋南地区颇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商朝对晋南地区的持续政治、军事经营客观上促进了山西境内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为周朝建立前夕,文王之世在晋南地区的开拓奠定了基础,并对晋南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商代考古的深入,盘庚迁殷地点问题又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盘庚迁殷地点的观点,可大致分为:单纯反对盘庚迁殷小屯殷墟、坚持盘庚迁殷小屯殷墟、盘庚迁都偃师、盘庚迁都郑州、盘庚迁殷洹北商城、盘庚一世两迁六类。学术界之所以对此问题存在如此大的分歧,根本在于对文献中"殷墟"概念界定的分歧、对文献记载中"迁殷"与"治亳"关系理解的分歧以及商代考古学文化体系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4.
周崇云 《江淮论坛》2012,(4):137-140
通过对安徽江淮地区已发现的商代遗存进行分析,可初步把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遗存分为二里岗上层期、中商期、殷墟期三个阶段。各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因素反映了中商时期商文化对包括安徽江淮地区在内的南方仍有较强的影响力。晚商时期商文化在南方急剧收缩与商在南方缺少经营有关,这也可说明殷墟期该地区遗存发现较少的情况和文化因素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促进了商朝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振兴了中国奴隶制,这是盘庚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关于盘庚迁都的原因,尽管目前学术界的意见莫衷一是,但对盘庚迁都于殷,学者们的看法颇为一致。本文即对盘庚选择殷为都址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众所周知,都城是古代中国每一王朝(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文轩 《殷都学刊》2012,33(4):31-33
汶泗流域作为中原商文化向海岱地区东进的前沿,自早商时期到商末都一直在延续.中商时期商文化在该地区繁荣之后,晚商早段却突然出现退却,直至乙辛时期商王朝才重新对汶泗流域恢复了实质性的控制.本文试结合晚商早段商王朝对外的政策,探讨这一时期商文化从这一地区退却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尚书·盘庚》之“生生”──兼论盘庚徙都及其本人的历史地位刘运兴《尚书·盘庚》,反映商玉盘庚时王室衰乱,盘庚率众徙都,这是商朝中叶复兴的一个重要事件。文章的内容,记盘庚将迁都时,臣民安土重迁,惰性养成,群相咨怨非议,盘庚于是颁命告谕之,采取果断措施...  相似文献   

8.
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的小屯村周围,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是《史记·殷本纪》正义所引《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商朝后期的都城址遗。商朝在这里经历了八代十二王(见表Ⅰ)。  相似文献   

9.
继1928年殷墟的发掘将盘庚迁殷以后的商史确证为信史之后,1952年郑州“亳墟”的发掘又为增补盘庚迁殷以前的商史提供了可能。北京大学邹衡教授适时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不畏困阻,几经反复,历数十年终于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成功地创建了一套商文化编年体系,为夏商周年代学取得进展铺平了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从《盘庚》看商代中期的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商一代 ,王权在与神权和族权的相互利用和不断斗争中逐渐加强已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本文仅就《盘庚》篇所体现的王权在迁都中的功能和作用浅析商代王权在这一时期的特点。经过商代前期近三百年的发展 ,到盘庚时期商代王权已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基本控制了族权 ,并且控制了部分神权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为武丁时期商代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殷商己族及其相关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己族是殷商时期重要的族氏之一,己族的主要居住地应在今山东省寿光一带,己族与垃族合署而构成的复合族徽的含义应是族与族之间的联合关系,而非是主支和分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使区域性文化中心得以形成。此时,南方青铜文化明显承袭二里岗时期所形成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以安阳殷墟为中心的中原晚商文化的新因素。长江流域各支青铜文化在中原商王朝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不仅进行着物质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为西周集中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到了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已波及到大江南北,长江流域已成为西周王朝政治文化统辖的直属地区。随着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江流域有的部族已开始采用中原商周的礼仪制度作为社会的整合手段,以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长江流域在商周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既体现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与其政体性质及生活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出长江流域的古代社会主要通过地方与中央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中。  相似文献   

13.
陈朝云 《文史哲》2005,(6):48-53
中原夏文化对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影响到豫西、鲁东、皖北。代夏的商文化的冲击使东夷、淮夷文化的格局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夷文化部分地与商文化融合,鲁南、苏北地区成为商文化的波及地区,淮夷文化成为商文化的地方类型。周文化不但影响了淮河流域古代文化的面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淮河流域古代居民的结构和成分。从地理上看,夏商周中原文明的浸润由西而东递减,土著文化因素递增;从社会层次上看,对中原王朝礼制文明的接受程度则由社会上层而下层递减。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夏商周古代文明的多种因素,从而为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中游沿岸地区的文化遗存分为三江平原区和结雅—布列亚平原区两区。三江平原区又可划分为两个亚区,即江南亚区和江北亚区。每个亚区可分为早晚两期,各有特点。三江平原区的靺鞨考古遗迹的族属是黑水部,结雅—布列亚平原区的靺鞨考古遗迹的族属是思慕部。  相似文献   

15.
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约在公元前 2 0 0 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 ,结束的时限大体随燕文化的到来及秦汉势力的扩展而逐步衰落 ,跨越了近二千年。通过对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衡量 ,可将东北青铜时代划分为夏至早商、商末周初、西周中至春秋和战国四个阶段。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具有五个特点 :1 .东北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比中原晚 ,但整体水平不高 ,从铸造技术和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力而言 ,尚属欠发达的青铜文明。 2 .存在着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3 .在大部分时间内 ,显示出文化发展阶段的同步性。 4.东北青铜文化既有统一性 ,又有多样性 ,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进程表明 ,它是一个独立的运行体系。 5 .东北青铜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已具有了民族文化区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王震中 《殷都学刊》2007,15(4):1-13
依据《战国策·魏策》等文献可以确定晚商时期的王畿范围,而依据一度并存的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则可以推定早商时期的王畿范围。商代王畿与四土的关系即《尚书·酒诰》所说的"内服"与"外服"的关系,亦即由"王邦"与众"属邦"组成的"复合型"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商代是一个以神为本的神权统治时代。这时事奉鬼神是商王室的首要任务 ,甲骨占卜是沟通鬼神与商王关系的手段 ,巫祝贞人是沟通鬼神与商王的神人 ,构成了神权至上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考古学上的先周期和西周初期这两个陶器群所代表的年代,在武王克商前后是交错 重叠的。徐良高说武王克商后丰镐地区商文化因素突增不符合实际。因此,把97SCMT1西周初 期地层叠压先周期灰坑的地层关系称为“商—周考古界标”是不科学的。碳十四测年方面的专 家,听信“商—周考古界标”的错误主张而获得的克商年代范围,可信度受到影响。夏商周断代 工程把由此获得的克商年代范围作为推定武王克商年的出发点,是很大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是武丁时期一位重要的军事大将 ,他曾是商王朝的一位异姓诸侯 ,被武丁用武力征服后 ,臣服于商王朝。他活动在商王室事务中。武丁对他恩威并重 ,这主要是武丁为了加强商王朝西部地区的战略防御  相似文献   

20.
沚的地望考     
沚的地望考@韩江苏$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安阳455000沚;;沚地;;商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