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艳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99-101,128
李白作为有唐一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其"浪漫"的特质除了整体作品风格的飘逸之外,还与其大量写作女性诗歌有关。李白900多首诗中,就有100多首诗涉及到女性形象。他诗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历史题材意象;一是现实题材意象。 相似文献
2.
康怀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从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精神人格和自我人格、生命人格和文化人格六个方面讨论了李白诗歌中的独立人格形象,并认为人格在李白诗歌中是统一的、复合的·具有内在性、整体性的特点,他以理想为导向,以现实为契机,以精神为制动,以自我为张力,以生命为指归,以文化为血脉,人格形象高出众表。 相似文献
3.
杨俊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
李白从小崇拜历史上建功立业、施展雄才的英雄,并希冀自己有朝一日能举管晏之才匡扶天下,李白现存近千首诗歌中折射这种强烈的英雄意识.李白诗歌的英雄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咏史诗是诗人英雄意识的内化;巨大的动物的物象是诗人英雄意识的外化;雄奇的自然山水是诗人英雄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白志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51-54
作为一种意象,鹰多次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这其中有喻人之鹰,有自况之鹰,也有运用典故中的鹰,更有狩猎场上上下翻飞的雄鹰。不同的鹰意象代表了诗人不同的思想意蕴。鹰已经成为诗人自我的外化。 相似文献
5.
康怀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79-81
诗歌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 ,李白的心灵世界是敞开的。李白敞开的心灵世界通过诗歌而表现为自得之乐、沉思之邃和哲悟之趣。 相似文献
6.
陈钧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1):64-67
所谓"李白形象",不仅有"自画"、史传、艺术塑造的不同,而且有一个演变过程.所谓"演变",主要体现在传说和文艺作品中.其轨迹如下从人到神、从志士到贤臣、从落魄到荣遇、从傲岸到重义多情、从"缺憾"到"完美"、从神到人. 相似文献
7.
朱雪里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5):96-98
李白希望通过游宦的方式一举而为卿相,辅佐君王济世安邦,然后功成身退,可惜未能如愿。他毕生游于家、国之间,处于家、国两边都难以和合的分离状态,陷入无依无托的人生困境,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是其悲剧人生的形象反映,主要指向家与国两个层面。功业未就、家国无依、世人不解和人生苦短所产生的悲愤和忧愁构成其悲剧意识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剑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3):16-18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中的一块奇葩,其诗歌作品不仅数量多,内容题材广阔,而且在抒情的方式和途径上、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个性,也更具特色.李白的诗歌作品强调个性化抒情,突现自我主体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9.
刘剑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6-18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中的一块奇葩,其诗歌作品不仅数量多,内容题材广阔,而且在抒情的方式和途径上、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个性,也更具特色。李白的诗歌作品强调个性化抒情,突现自我主体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黄庭坚诗歌中的自我形象,而推出贫贱自守的士子系列、树起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反映北宋后期的时代风貌,则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1.
12.
张新民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1-10
王阳明为了探寻真实的存在与存在的真实,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体证工夫和施教方法.静坐即是他继"知行合一"学说之后,针对学者实存状况提出的一种证道入手工夫.静定工夫既需要"事上磨练"即社会人生的具体实践作补充,但其本身也可在默一澄心与省察克治等诸多方面同时双管齐下,以达到扫除私欲,直契形上本体的目的.为了使自己的立论更有经典的权威依据,王阳明还重新诠释了<大学>的有关章句或辞语,认为诚意乃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并将颇有认识论特点的向外格物逆转为更具道德形上学意义的向内"正心".无论是深入心性本源寻找生命成长的主观动因,或是依据经典重新诠释以求客观印证,他最终的理想都是亲证亲历形上道德理境,使每一个体及人类整体的生命获得真实可靠的永久安顿. 相似文献
13.
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念、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状态和实践运动;现实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与进程,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理想之间既相互联系、统一,又存在一定意义上的距离、差异和矛盾;科学认识、正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廓清人们关于全面发展理论与认识分歧的关键,也是推进当代亿万中国人民伟大的社会实践,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4.
金山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98-104
对500户黎族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海南黎族的社会阶层分布呈明显的倒丁字形结构。尽管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收入不满,但仅有12.8%的人有流动经历。黎族的代内流动以低阶层间流动为主,所处社会阶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流动率越低。其中上升流动率仅为29.7%,半数以上为下降流动。黎族的代际流动渠道严重不畅,主要原因在于子辈中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者比例与父辈相比不升反降。提高黎族的受教育水平,改善就业环境,增强其不断流动与向上发展的愿望和进取心,是提高黎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盛唐李白、中唐李贺、晚唐李商隐是唐代诗歌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李白盛世长歌的昂扬之气,李贺孤寂苦吟的萧瑟之意,李商隐风流晚唱的凄凉之态,构成了唐代诗歌精神的流变过程。唐诗由盛唐的昂扬首变为中唐的萧瑟,再变为晚唐的凄凉,这实际上也正是唐代士子由奋发蹈历乐观进取,转而为消沉冷漠枯寂渊默,直至暮气沉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李金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69-73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7.
徐东日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2):14-18
朝鲜诗人李德懋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营构诗歌意象,它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创造具有联想性的复合意象,以唤起读者压抑在心灵深处的经验并与诗人作互诉及共鸣;二是创造具有实感性的复合意象,使其诗作体现绘画性特点,十分逼真地描写物象的形状与色彩;三是创造具有含蓄性的复合意象,以极其有限的"露"表现最为深远的"藏"的内涵,藉此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或造成令人省悟的境域。 相似文献
18.
刘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6):17-21
社会保障是政府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收入调节机制,政府是现代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要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介入,政府参与是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的决定因素。社会保障的公共属性、市场失灵、制度环境因素、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各种因素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社会保障。但政府介入并不是政府垄断、政府包办,随着社会不同制度环境因素的变迁,影响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杨会敏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20.
徐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
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等唯心论者异化观的批判及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理论的剖析,分别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方面论述了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现实性.<手稿>写作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实现向唯物史观的彻底转变,我们必须客观认识<手稿>的这一过渡性特征,既不能将<手稿>中科学性因素无限夸大,用<手稿>来代替整个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彻底否定其中具有天才萌芽的价值性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