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词学理论是在以“尊体”思想为核心的架构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清代词学重要的理论依据.由表面意义来看,“尊体”之用乃在提高一个文学体类的地位和价值,依其体制本身的起源、条件、特性和规律,辨求其应有的艺术结构、艺术形象、及艺术功能.但若更深一层思考,“尊体”成为一重要的文学性自觉,当绝非纯然根据文学本身的个别性或专门性来予以衡量.它往往联系了时代的思潮、文化的现象、及学术的风气,从而重新检讨、发现、定义各体文学的职能.易言之,文学上的尊体意识并非孤立现象.它不是某家流派或某一个人的专断或标识,而是全面性的原则和共识.在此前提之下,它自然不是独尊一体,而要求是博尊众体了.这种现象的形成,大致导源于三个因素,即:历史经验的反省、文化知识的统合及学术研究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孙玉巧 《江汉论坛》2008,(6):142-143
手上这册洋洋洒洒50余万字的<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是谢贵安教授勤耕史学园地20余年所培育出的一枝嘉禾.  相似文献   

3.
正"湘学"是当代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热门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朱汉民先生所著《湘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以下凡引用该书的内容,只夹注页码或章节,不再另行说明)则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湘学通论》全书共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九章,从宏观层面论述湘学的概念、湘学的历史渊源与学统建  相似文献   

4.
<正> 中山大学哲学系梁庆寅同志编著的《辩证逻辑学》一书出版两年以来,经过部分同行教学实践的检验,反映很好.我在辩证逻辑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比较地研读了这本《辩证逻辑学》,很有收获.我认为该书主要有以下的显著优点:首先,该书是一本潜心研究之著.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逻辑理论.研究辩证逻辑学,最基本的就是要把辩证思维研究清楚,当然,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辨证逻辑学》的著者,在研究辩证思维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做了较为细致、深入和严谨的考察和探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方面,著者从历史上对辩证思维进行了考察,指出逻辑思维是历史的发展的,辩证思维作为逻辑思维的一个阶段和形态也是历史的发展的.该书具体地把辩证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朴素的辩证思维.这是辩证思维的初始形态,以天然纯朴的形式出现,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反映、描述了自然界相互联系、变  相似文献   

5.
郑耿扬 《南方论刊》2007,(5):56-56,47
《宪法的形而上之学》是武汉大学法学院江国华副教授的博士论文集,该书以“形而上”之视野,详细阐述了江教授其独有的“大宪法观”,在宪法学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针对该书,结合江教授的其他观点,对“大宪法观”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深刻剖析,旨在探寻当前宪法学界普遍认识之外的另一种独特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6.
正自2004年我国高校开始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来,一直没有一部文化资源学的专著或教科书出版,造成了相关学习和研究的不便。2012年,山东大学牛淑萍副教授编著的《文化资源学》作为王育济教授主编的高等院校文化产业基础教材之一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在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其创作实践既有统一性,又存在矛盾,二者的关系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评价黄诗的意义和认识其艺术特色,必须在认真地探讨其诗歌理论与创作实际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不能仅仅抓住某一论点或某一表现手段或某一风格的作品进行评价,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再到泰州学派的演化,在哲学上表现为从“理本论”到“心本论”再到“身本论”的逻辑发展。泰州学派的宗祖王艮提出的“尊身论”是其中的一个关节点,此论是其“格物论”的延伸,包含了尊身、修身、安身、爱身、敬身、保身等要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彰明了身之为本,家国天下之为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系于人之一身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杨雨 《船山学刊》2010,(1):159-161
在“倚声之学,国朝为盛”的清代词坛,王闿运既非词坛大家,亦无心以“词坛大家”为目标,只是以学人身份适性为词。一方面他始终坚持了词为“小道”的观念.另一方面这种“小道”观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内涵:早年以经世致用为己任,认为作词是“大雅不为”:中年以后方认识到词之妙处在于“微感人心。曲通物性”.其体擅言诗之所不能言之情志。他所倡之“小道可观”正是在坚持诗词体性殊分的基础上对词的缘情本色认知.反对片面崇比兴寄托以至“锤幽凿险”的词坛风气,坚持自然溢露之真情才能使词臻于“不可言说”的“上上”境界。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起,海外的中国学研究发生了一场范式上的革命,表现在以象征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并且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象征资本理论自身的不足正反两个方面,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证明,这一源于西方的新型范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期泰州学派的几位代表人物,王艮、王襞、韩贞和罗汝芳等人,都是对儒家天人性命之道体悟颇深的醇儒。他们体会到了人类心灵先天具有的真乐,这是一种超越得失荣辱的自由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所秉持的出处观与追名逐利的世俗观念大相径庭。罗汝芳是为道而仕,不计个人得失,王艮等人则以处士身份诲民行道,化民成俗。他们的出处进退之节,都堪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楷模。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为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到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学理论的新进展等,无不是以现实为研究对象,以现实分析、在现实基础上升华为研究路线,而又以是否解释现实、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作为经济学理论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典词学体派宗尚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偏于推扬婉约之体的承传,二是偏于推扬豪放之体的承传,三是婉约与豪放不可偏废之论的承传.上述几条线索,从不同维面上展开了古典词学批评时主流词作风格与体派的宗尚,建构出我国古典词学审美风格论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14.
入汉士人之精神困局与大赋之体的先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江 《云梦学刊》2009,30(3):104-110
大赋发生于汉初,直接动因有二:其一,入汉士人出于天生的社会责任心,不忘刺世;又面对从未有过的盛世,油然而生颂美。对汉大赋而言,文人徒有兼顾美、刺之念,终于只能将刺、关二端分置于大赋的评论和创作两个方面。赋家呈现出了一种较为典型的具有分裂倾向的双重人格特征,折射出入汉士人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所选择的权变的处世方式。其二,真正开启大赋体式的却是面对刘汉新政权尚能保持更多文人本性的陆贾。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六经之一的《尚书》的书名,东汉郑玄的解释是:“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书然,故曰‘尚书’。”这一解释被现代学者认为是神学的和荒诞的。本文认为:(一)远古社会实体的统治形式是宗教型的,相当于《国语鲁语上》所说的神守;在专职的史家之前,巫师充当了整理并传播历史文化的角色;(二)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历史并没有断绝,而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后人找不到历史的来源,逐托名于上帝,如《尚书》中的《洪范》和《吕刑》两篇都说来自上帝;(三)口传历史多夹杂神话传说,给经典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加强了其宗教般的神圣地位。在经书中,《尚书》中的口传历史成分最多,神秘色彩最重,所述内容时代久远,以至被古人视为“天书”。因此说《尚书》是“天书”在人类学上是讲得通的,不是误解而是正解  相似文献   

16.
“元和体”是诗史上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唐元和年间诗歌的一种重要体式。本文在详细解读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白氏长庆集序》的基础上,对“元和体”称谓的产生,创作与传播、接受的时间,形成的过程,传播的范围、方式和接受者的层次、态度,元、白的两面心态及其趋于自觉的接受意识等,予以考订、辨析。认为:“元和体”与接受学具有紧密关联,其接受过程犹如一柄双刃剑,既在接受者与原作者间形成有力的双向互动,又因拙劣的仿效而导致大量庸滥作品的产生。而从终极意义上讲,没有接受者,元和体诗就难以形成完备的规模和传播的高潮,也就没有从唐代开始一直传到今天的“元和体”的称谓。  相似文献   

17.
<正> 孔子殁后儒家派别的分化,据《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两千多年来,围绕着韩非子的话,先儒近贤说解极多,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不打算全面涉及韩非子上述所列八派,只谈孔门第一批弟子的分化情况;并且也不准备作面面俱到的论述,只想就其中影响最大的曾子洙泗学派和子夏氏西河学派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海泽龙撰写的《青年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于2021年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凸显了青年政治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视角”与“中国立场”,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青年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该书夯实了青年政治学的理论之基,开拓了青年政治学的实践之维,构建了青年政治学的系统逻辑体系,是关于“青年政治学”的原创性理论研究的尝试。该书的出版是青年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海燕 《理论界》2005,(7):241-241
遗憾学研究掀开了人学研究崭新的一页,对生命的形而上的关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词始于唐而盛于宋 ,宋词向来被誉为“一代之胜” ;唐宋词也成了中国词学史上谈论的热点。而传统词学则往往注重唐宋词体本身的文学性、抒情性、艺术风格以及词律、版本等方面的研究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则将唐宋词置于唐宋社会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 ,考察其原生状态、功能特征及繁衍发展 ,这不仅体现了著者不安于传统而勇于开拓的学术精神 ,更重要的是为推进词学的发展 ,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大量事实表明 ,词在唐宋两代并非仅仅作为文学现象而存在。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 ,它同时涉及当时的社会风习 ,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