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方皋识马的启示范长江《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九方皋的农夫善于识马。伯乐年老的时候,秦穆公让他找一个徒弟以继承其相马事业。伯乐就推荐了九方皋。九方皋上任后,花了三个月时间才为秦穆公找到一匹黑色的雌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故意问九...  相似文献   

2.
察言观色发现人才 曾国藩选人喜欢在交谈中察言观色.对朋友推荐的文人他都亲自交谈。在交谈中.还观察此人面相。他喜欢把人的长相和相书套.既相信又不全信,同时,再结合这人的精神、气色、谈吐举止,尤其看重对方的为人行事.几方面结合起来.去判断人的吉凶、前途。  相似文献   

3.
圣人看相     
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 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讲中国人看相的历史,那很早了.在春秋战国时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国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庄、铁关刀,乃至现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来的手相学、掌纹学,许多新的东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王磊 《人才瞭望》2009,(1):50-50
炎炎夏日的一个午后,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在信里,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三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微笑着放下学生的信,照例背着双手出去散步。  相似文献   

5.
湘军誓死效忠 曾国藩对绿营的腐败有深刻认识,他说:“以今日绿营之习气.与今日调遣之成法.虽圣者不能使一心一气,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曾国藩彻底否定了绿营。按照新的建军机制组建湘军:由统帅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招募勇丁。曾国藩把这种方式组建的湘军比作“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叶,皆一气贯通。”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都太尉高俅是个反面角色。他阴险狡诈,善于玩弄权术,他逼得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背片离乡;他把另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弄得家破人亡。他时时出奸计与梁山好汉作对,最后还陷害宋江等人,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得人不外四事,日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此可谓曾国藩选人用人体系的核心所在. 广收——发现人才的第一步 曾国藩在其著作《挺经》中写道:“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既然人才不是“天生”,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磨炼”才能脱颖而出,那么广收“可塑之才”,就是发现人才的第一步.为了能够做到“广收”,曾国藩每到一地,便积极访求可用之人,有时甚至张贴告示,招贤纳才.在求才之时,曾国藩的态度也极为真诚,非常注意尊重他人.他听说在家守孝的彭玉麟很贤能,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共襄大义,彭玉麟被曾国藩的这番情意所感,于是投奔他.  相似文献   

8.
金翔 《人才瞭望》2013,(1):105-105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富有心计的曾国藩此时并未感到春风得意而飘飘然,相反,他想起了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身居权要的重臣,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于是越发谨慎。  相似文献   

9.
郎潜白发     
有一次,汉武帝乘着车子到郎署去,看见一个头发、胡子都白了的老人,穿的衣服也不像个样子。汉武帝就问他:“你什么时候到这里当郎这个小官的?现在怎么这样老了呢?”老人回答说:“我姓颜名泅,文帝时就到这里做郎的小官了。”汉武帝说:“怎么到这等年纪还没得到提拔重用呢?”颜泅说:“文帝喜爱学文的人,而我偏偏是学武的;景帝得用年纪大的,而我当时还年轻;你呢,信任年轻力壮的,可我年纪已经大了,所以三代都没有得到重用,现在台了仍在郎署里。”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很感慨,于是就提升他任会稽都〔点评]这则故事使人很容易想…  相似文献   

10.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一、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消极人生的治疗方案■库莫皮特·库莫一直从事潜意识研究,以开创人们全新的生活。他曾说:“我不要求每一个人都相信我说的话,但是,如果他肯稍微试一试我推荐的方法,就能被事实说服。”1.特征:生气原因:自私,嫉妒,敌视情绪治疗方案:“我对自己以及周围人的爱、...  相似文献   

12.
再走半步     
你听说过“高尔丁死结”吗?据说当初制造这个死结的人设定:谁解开了这个结,便让他做亚洲王。成千上万的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智能双全的亚历山大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解开这个结,可是他用了许多办法却没有奏效;突然他心头一亮“我不能总走别人的老路。我得自己想个办法把这个结弄开。”于是,他挥起手中的宝剑,将结分为两半。这时,一个纸团滚了出来,上面写着:“无论多么难做的事,只要你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办法,都可以做成。祝贺你,伟大的亚洲上王。”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一个“无头结”,除了用利刃割开,再…  相似文献   

13.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荐贤才,但封德彝很久都没推荐出个人选来。太宗问他怎么回事,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如今没有奇才。“对此,唐太宗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君子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元 《人才瞭望》2013,(3):102-103
他战场如火,不点自燃,且燃得猛烈;而在官场,他又淡定如水,处处安闲。他出入两场,亦火亦水,精心扮演两个角色,取得了极大成功。也许就是这个缘故,他才免了很多麻烦,躲过若干暗箭。他的一生很智慧,很坚韧,让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15.
徐承 《人才瞭望》2013,(5):106-106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但博学多才,文武兼备,教育孩子也别具一格,卓有成效。纵观曾国藩的著述和书信,可以看出他的育儿秘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读书明理,学会做人。曾国藩认为,读书不是为做官,而在于明事理。当官是一个时期的事,而做人则是一辈子的事。职位的高低取决干别人,而学问的多寡则完全取决干自己。一个人要想将来有所作为,就得有深广的学识,就得有过硬的本领,因此曾国藩从小就注意到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们喜欢读书,乐于读书。他要求孩子们,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并从书中学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读书人玩政治的,几乎没有一个能成功,无论他多么聪明。惟独曾国藩是个例外。政治就是权力,不懂得运用权力的人肯定成为权力的牺牲品。曾国藩是个权术人师。他从不揽权、专权,更谈不上窃权,但他却成为清代三百年权力最大的汉人。奥秘何在?  相似文献   

17.
热爱     
看一个人是否热爱他的工作,听他讲他的经历就行了。如果,他干得很辛苦,却很执著,那么他是热爱的;如果,他干得很苦闷,却仍在坚持,那么他是热爱的;如果,他失败了很多次,却没有倒下,那么他是热爱的;如果,他的语言充满激动、期盼和等待,那么他也是热爱的。  相似文献   

18.
领导艺术语论关制钧真正的带头人,总有办法使别人跟他一起走。瞎指挥造成瞎折腾,乱定调导致乱弹琴。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总能把解决问题当作深化工作的突破口。不护己之短,人能谅其短;不强人所难,人不畏其难。严得其当则人无怨,宽之以度则人不怠。随意者难遂意,专制...  相似文献   

19.
与人交谈、彼此来往,遭遇尴尬,实属正常。不会处理的人,常常狼狈不堪,落荒而逃;善于应对的人,往往从容自如,表现不俗。  相似文献   

20.
寻梦人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美国.他有让人羡慕的事业;作为一个富有的商人,他腰缠万贯。成功和财富,也许意味着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却更加忙碌。为了在异国他乡不能实现的理想,为了一个未圆的梦—一回到祖国大陆。他就是南京国际集装箱装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美籍华人王正本先生。当他谈起初次回国的感受时,说:“我第一次回国是在1978年,那时美国还没有直飞北京的航班。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感到她是一个很古老、很可爱的地方.有一种终于回来了的感觉。那时的中国,百业待兴,我感到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