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方遥 《东南学术》2012,(4):201-214
妈祖信仰是起源于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屿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的祭祀活动作为妈祖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受到各地妈祖信众与历代朝廷的重视。本文分为:"妈祖祭祀活动中的官祭与民祭"、"福建地区妈祖民祭活动中的民俗元素"、"其它地区妈祖民祭活动中的若干民俗特色"等三大部分,在简析妈祖信仰中官祭与民祭差异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妈祖信仰发源地及其它地区民祭活动中的民俗元素。  相似文献   

2.
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近年来黄山市的经济和建设上去了,文化的东西都淡下来了。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7,(12):4-7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各地民俗旅游项目如同雨后暮笋不断涌现,民俗旅游的项目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t品牌经营模式。社区一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民俗节庆活动模式。对于旅游摄影爱好者来说,民俗节庆活动是最值得一去的。它是以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为主题。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信宜特色民俗及特色工艺进行调研,从中选择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信宜飘色、舞春牛、舞龙船、采茶舞、采茶调、六双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信宜竹编、玉雕等特色工艺进行了系统性介绍。  相似文献   

5.
51 祭祀谷神     
《中文信息》2007,(12):73-73
福建长汀县路湖村湖洋背的村民们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举行传统的祭祀谷神迎三神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活动中还有“颠轿”“九连环”等项目。颠轿是民间悠久的民俗活动,在颠轿比赛中胜利的。队来年能多福,湖洋背颠轿轿子里坐的是请来的谷神。九连环,表演形式多是且歌且舞,曲调大都是本地区的民歌,内容多为表现男女爱情。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特色的民俗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民俗博物馆也逐渐多了起来。然而,如何筹建民俗博物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从文化基础、地方特点、建设理念等方面对民俗博物馆的建设进行探讨,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南宋文人乐府诗继承了新乐府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传统,宋代文人乐府诗呈现出徒诗化倾向。范成大乐府诗揭露统治者的剥削,体恤民生艰难。范成大乐府诗继承了乐府精神,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乐府诗记风俗的新功能,对民俗如实记录是范成大乐府诗的新特点。范成大创作的《夔州竹枝歌》等民歌体乐府,实现民俗内容与民歌体裁的完美融合,为研究江南农村生活提供了多元视角,保存了珍贵资料。范成大乐府组诗影响到后世组诗的创作,提升了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8.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9.
土族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着自己浓厚的民俗特色,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土族人民历史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土族民间音乐以其重要地位存在于民俗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窥探土族的民俗活动及民俗音乐。  相似文献   

10.
住在长江三峡地区千山万壑、深山密林中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千百年来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民俗生活特色。研究他们的民俗特色,对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显然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有关土地信仰和禁忌的事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在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由于受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土地的尊奉发生了历史演变,与国家认同、祖先历史记忆、家乡思念等意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当今,我们更应继承青海各民族尊崇土地、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2.
经济民俗特性与广州经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民俗学从乡村民俗到都市民俗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出发 ,探讨作为物质民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经济民俗的基本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 ,从历史的客观规律和现状的演变形态分析了广州经济民俗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州特有的经济活动与民俗的互为作用 ,形成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其中 ,经济民俗是最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 ,是广州民俗文化的主体。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广州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 ,经济活动频繁 ,形成了重商轻仕的传统 ;二是广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民俗传承悠久 ,富有强固的生命力 ,足以保存原有的传统意识。民俗文化与经济活动互动 ,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一体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汉魏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初级阶段,主要分布在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和长江流域.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是皇族和士大夫信仰的佛教,而长江流域的墓葬出土的佛教文物,则表明佛教与民间丧葬风俗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首先草根化.汉魏时期的佛教信仰,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佛教都是一种祭祀工具,日本学者称之为“道教的佛教”.汉魏佛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在洛阳和建业的政治中心,佛教的祭祀功能表现为为现实生活祈福,满足上流社会的重生需求,而在长江流域的民间,则表现为祈祷祖先在彼岸世界过上美好生活.祭祀化的汉魏佛教的形成,标志着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时至今日,人们普遍地认为,佛教文化并非外来文化,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文信息》2007,(12):86-91
紧密地伴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形成和发展着其中有不少习俗,是与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紧密相系着的。农业生产的季节及时节气,每年都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人们对它有着深刻的观察与感受。随着一年到头的气候变化,农作物的种檀收获及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习惯,这些习俗,关系到农时、种植、天文、气象、水利、作物保护、占候、卜丰、祈发展等一系列民俗现象。岁时节令习俗,在少数民族中,多表现为各种习惯性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苗族的苗年、赶秋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达努节、侗族的花炮节、彝族的火把节、高山族的丰年祭等。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大多都是以喜庆欢跃为特点。这些民俗活动,也是重要的岁时节令习俗,它们以生动的生活情趣吸引着青年男女,比那些严肃的带有礼仪和宗教性的年节活动更活泼而有生气,并体现出各民族的特有生活内容和特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随之而来的各地纷纷开拓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旅游似乎更受国内外旅游者的欢迎.但是民俗旅游和旅游民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指旅游主体通过对异域民俗文化的游览和探秘,来满足自己旅游审美意愿的一种文化休闲行为.而旅游民俗则是某一区域的一种具有旅游影响力的民俗活动.民俗只有保持原生态,才对旅游主体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俗作为信息化时代新兴的民俗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网络拜祭、在线祈福、网上占卜;其显著特征显示为:网络民俗的主体构成以都市居民为主,传播时效的优势是传播速度异常快、覆盖区域特别广,参与方式便捷、简单、环保,民俗内容具有共通性;其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调适、传承、环保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二人转流行的东北地区也是满族的发祥地,因此,在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中,蕴含了丰富的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内容。本文对二人转中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调查、描述、分析和研究,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称谓习俗等。这些民俗事象纷繁复杂,真实地再现"原滋原味"的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反映了东北二人转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因具有开放性而随时有变异的可能,而民俗的保护是一种提供选择的工作。保护民俗文化应当以民俗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作为核心,以融入现代生活形态作为最终目的;同时,无须对于传统的改变存在过多的疑虑。  相似文献   

19.
七百多年前 ,西突厥乌古斯部的一支—撒鲁儿人从遥远的中亚撒马尔罕迁至循化这块土地。循化位于青海东部的黄河南岸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四面群山环抱、川道平衍、森林茂密、农田肥沃、牧草丰美 ,且气候温和 ,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随着族体的壮大、人口的增多、居地的拓展、共同语言的定型 ,以撒鲁儿人为主体的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撒拉族便逐渐形成。长期以来 ,撒拉族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 ,并完成了从牧业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撒拉族先民的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突厥文化。在未迁入循化时已接受…  相似文献   

20.
袁瑾 《兰州学刊》2009,(9):181-184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宋词文化批判兴起,民俗文化就成为宋词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评论者或从宏观的大文化视野关照宋词的产生以及担负的社会文化作用,或将之作为某个历史时期民俗生活材料的记录,在历史层面上进行信息的还原。但是,由于民俗具有生活相和风习的文化意识两个层面,它对宋词创作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风俗画、世态人情的表层展示上,它在更深层次影响着词人的创作情感和艺术思维,以传承性的巨大感染力约束着词人的创作。文章拟就从民俗对词人创作过程的影响切入,探讨民俗文化与宋词创作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