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刊编辑,尤其是古代文史、语言、医药编辑,在对文稿进行技术处理时,都会碰到如何将繁体字转换为对应的简化字问题。 这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例如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钱玄著《校勘学》有一段引录原中国训诂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徐复老教授理校《新语·资质篇》“据犁嗝  相似文献   

2.
校对是书刊出版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刊物的质量。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继续。科技期刊有时由于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数字的差错,轻者使读者费解,以讹传讹,严重的还可能在社会上造成危害和事故,贻误他人。因此,必须认真细致地作好学报校对工作,保证出版刊物的质量。 我国古代就重视校对,把校对叫做“校雠”或“校勘”。西汉的刘向在《别录》中说:“技雠,  相似文献   

3.
浅谈校对     
校对由校雠演变而来,古代校雠通常是编校合一,现代校对为独立部门。校对具有校是非与校异同两大功能,现代社会中校是非提升为主要功能。校对的4种基本方法依然重要,而“人机结合”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现代校对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特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校对人员的素质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坚守“三校一读”制度的同时,要认识到校对对于出版部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一) 什么叫做本?本始见于刘向论述雠校:“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毛春翔先生认为本即书本,没有特殊含义。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吾谓书本由卷子折迭而成,卷不如折本翻阅之便……刘向……不曰持卷,而曰持本,则为折本可知。”张舜徽先生赞同叶的意见并发挥说:“‘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这话是对的。因根计数起于卷轴。就卷子中的本轴而言,可以称根,也可以称本。那末,‘版’的名称,原于简牍,‘本’的名称,原于缣帛……后世因合二者而连称‘版本,用为书册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对郑樵校雠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章学诚对南宋郑樵校雠理论的发展 ,其要有三 :一、扩大了“校雠”的范围 ;二、将郑樵剖判学术流别的思想上升到“校雠”之根本任务 ,并提出“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系统思想 ;三、完善和丰富了实现“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这一校雠之根本任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顾千里是清代嘉庆、道光间的著名学者 ,精于校勘之学 ,所校勘的典籍广为流布沾溉后世 ,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他特别注重收罗众本 ,辨明版本源流 ,讲求不同版本的互勘 ;多本互勘 ,至顾千里而益加精密。其“不校校之”原则决不是无所作为 ,也不是想当然地乱改古籍 ,而是“不校”与“校”的结合运用。顾千里把古籍校勘的实践与理论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7.
江苏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中国话本大系》,较好地保留了古书的原貌,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全书规模宏大、校点者水平不一等原因,书中还存在不少的校勘问题,虽然有人陆续提出了一些补正意见,但仍有一些当校未校者、校而未当者、阙字未补者,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明万历木刻本《金瓶梅词话》中 ,有几百处被涂改过。本文就前十回的 4 0处改笔逐一进行了考辨 ,发现其误改率达 75 % ,正确率为 2 5 %。结论是佚名校改“尚有部分的参考价值” ,而佚名只是一位有一定文化水平、读书校书比较认真的普通古籍收藏者  相似文献   

9.
牟庭(1759——1832),初名廷相,字陌人,号默人,清山东栖霞县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才华出众,为乾隆六十年乙卯优贡生,但运蹇不遇,“应乡举者十八次,不得解”①,只做过观城县训导,以病去官,故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古籍,潜心于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他“家居非应试不出,邑人罕识其面者,精心著作,一贯群书,穷居而不悯,老至而不知,人心反复,不感于心”②,写成的专著和批校的古籍共达五  相似文献   

10.
“研究编制《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科研课题系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199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资助项目。 1997年又被立为国际图联促进发展中国家图书馆事业核心计划 (IFLAALP)项目。该研究课题的内容 :一是编辑、出版《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三卷本 ;二是编辑、出版《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两卷本。《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三卷本 (以下简称《总目》) ,全书分上、中、下三册 ,共 3 5 0 2页 ,410万字 ,已于 1999年 12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并荣获内蒙古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  相似文献   

11.
费密为蜀地新繁人,其所著《荒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历史上,《荒书》最早的刻本当为怡兰堂丛书本,此刻本是唐鸿学根据新繁严渭春所藏钞本付梓,刻成后又得新繁杨氏之钞本,遂据以雠对,复出校记35条。1985年2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太和县御寇始末》一书,又以“外一中”的形式,把费密的《荒书》也一并出版。此书由谢伏琛标点,并作校注。然而此书又出现了不少新的错讹。本校记以经唐鸿学校勘过的怡兰堂丛书本为底本,以《明史》、《平寇志》、《滟囊》、《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有关著作为校本,另行出校35条,而谢伏琛已校者则不在其内。  相似文献   

12.
历史系副教授戴南海著的《版本学概论》一书,最近已由巴蜀书社出版。它是一部融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中国史籍,浩如烟海,号称“汗牛充栋”。版的名称源于简牍,本的名称源于缣帛卷轴.版本二字的合用,产生于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宋。以往研究版本往往只限于校雠和目录学,没有把它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研究,而戴南海副教授则脱此窠臼,将版本学独立起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古籍版本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用黄永年教授的话说就是:“体例结构上几乎前无所承,颇  相似文献   

13.
<正>谈起编辑的修养,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为她人做嫁衣裳”、“甘为人梯”、“乐于搭桥”,“辛勤的园丁”等,许多诸如此类听起来非常优美的句子来。根据自己几年来的编辑体会也确实如此,一名编辑如果不具备上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那他是不能成为好编辑的。鲁迅先生在谈到他自己的编辑生涯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者,已经很不少……”(《鲁迅书信集》上卷第539页),其中道出的甘苦哪个编辑不知!但是,仅只这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合格的学报编辑,就他自身方面来说,还应加强科研和进修,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谈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 ,校注出版重要古籍是一项学术性很强 ,难度相当大的科研工作。做好了可嘉惠学人 ,功德无量 ;反之则得不偿失 ,甚至贻误世人。 1998年 8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理藩院则例》(以下简称则例 )即是一个不成功的实例。该书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 ,署杨选第、金峰校注。但据其“前言” ,杨为实际点校注释人 ,是该书第一责任者 ;金峰先生只是“从资料的提供到点校中遇到的难题 ,均给予热情地帮助”。该书“以卷帙完臻的光绪本作为底本 ,以道光本为主校本 ,并以蒙满汉三种文字的版本相互对校。同时 ,与乾隆朝内府…  相似文献   

15.
鲍亚民 《社区》2009,(32):11-11
书痴:指古代专心读书之人。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把关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的基本职责是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从而进行有效的传播。编辑工作的根本性质在于:编辑是科学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起点和中心环节,构成文化工作的一个子系统。编辑工作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编辑在这一活动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发挥着“把关人”所应发挥的选择作用、组构作用、传播作用和增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历史悠久,底蕴丰富。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著述合一”,编辑活动作为书籍成书方式之一.具体表现为编纂、校雠和注释。他们的产生和特点是具古典形态的,与我们现代的编辑过程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8.
周煇《清波杂志》谓:“印板文字,讹舛为常,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兹检归录已探索者,踵画墁遗意,按类釐为数则。益感校理古籍,诚非易事。读书固宜慎择善本,然“佞宋”亦不可法。盲从草率,尤为大忌。盖恐以讹传讹,习非成是,将贻误后学。用缀数言,聊备省记云。  相似文献   

19.
浅谈《读书杂志》中的语法分析姚晓丹《读书杂志》,是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的一部校读古籍的专著。这部书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籍从语言文字诸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予以考释,内容十分丰富精采,堪称校勘的典范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读书杂志》中,运用语法观念勘正...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陶学发展史》(94(ZW017)最终成果之二。由于接受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资助和出版资助,方得以如期完成并交付出版。 1962年中华书局曾出版北大、北师大两校中文系师生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本资料新编在体例上一仍其旧,所收条目则为前书所未收录者。资料来源除序、叙、书、议、论、跋等一类“诗文评”古籍外,还侧重关注历代文学家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原则考虑,研究文艺必须强调读者和观赏者对原始文本的创造功能,重视他们对创作的反作用,而这种创作功能和反作用除了反映在“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