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鸣 《领导文萃》2010,(23):82-84
<正>自打吴思先生发明"潜规则"这一名词以来,潜规则已经变成我们这个社会最流行的用语。这个词,不只做名词用,而且可以当动词用。在每个角落,这个词似乎都适用。  相似文献   

2.
“潜规则”是一种腐败现象,它是社会毒瘤,其“病因”复杂,它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其表现多样,在党内和社会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功利性和同化性。“潜规则”盛行导致腐败的滋生与蔓延,破坏社会风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铲除“潜规则”,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到对症下药和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林丽明  王美潭  梁贵贞  拉曲  苏果  黎平  刘伯良 《经理人》2012,(8):113-115,112,23
职场如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游走必须遵循其特定的规则,这些显性的规则自然被人们广泛认可。但是,它们就是最有效的规则吗?未必!各种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但被人们广泛认同,并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潜规则无处不在,它们要发挥作用时,或许不需要明示,甚至不需要通过某种暗示,大家都心知肚明;它们恰如摆不上桌面的小菜,从不会大鸣大放地写在告示板上,却需要心明亮眼地默默参透。无论企业老板还是职业经理人,不同的职位都可能遭遇不同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4.
有生就有死,连锁超市也不例外,但由商业“潜规则”引发的连续经济“新风险”,就成了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非常事件”了。  相似文献   

5.
祝大鸣 《领导文萃》2009,(3):142-144
传统上日本人见面问候,互不接触身体,也没有握手的习惯,而大多以鞠躬的形式表达问候,即“先礼后语”。鞠躬这一“体语”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它有许多被人们默认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6.
论秘书行业的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两年,“潜规则”一词频频见诸报端:先有演艺界潜规则,接着又出现足坛潜规则、教育界潜规则等等。“潜规则”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人还总结出了不同行业的各种潜规则。在对秘书行业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本质探求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秘书行业也存在许多“潜规则”。  相似文献   

7.
陈振烨 《经理人》2009,(1):34-37
谁将是下一个三鹿和百度,还有哪些行业潜规则不为众人所知?《经理人》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几十个细分行业进行了调查和摸底。说“行行都有潜规则”一点也不为过,有些可能你原本没太留意,有些则是你闻所未闻的。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1,(42):11-11
在中国“官场风水学”并非新鲜事物。多位风水师都认为.官员信奉风水的情况非常普遍。风水师与官场政治的结合.是大陆新一轮风水盛行的最大特点。二者的相互依赖.成为大陆风水业的“潜规则”。10月25日出版的《凤凰周刊》援引2006年一项对17个省区市900名县处级官员的调查显示.“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相信”风水的官员,  相似文献   

9.
洪振快 《领导文萃》2009,(9):104-107
清朝官员的开支是在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门)报销的,官吏们不看账目是否合理,而是看报销人送不送钱,甚至就连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封疆大吏都要遵守“潜规则”。  相似文献   

10.
王垚 《决策探索》2011,(7):71-71
公众关注张翕飞的“高调退贿”,源于其行为佐证了公众对官员普遍接受贿赂的看法,用张翕飞的话说,送礼是官场潜规则。这一事件出来后,我们不知道张翕飞仕途将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调退贿”对于盐城官场来说震动必定不小。而无论震动多大,也不论张的结局如何,潜规则依旧不会发生变化,退贿特别是高调的退贿不会被普遍效仿。  相似文献   

11.
退贿一点都不奇怪,看看那些廉政账号里的钱,就知道有多少官员在退贿。但将“退贿清单”在网上高调地晒出来,恐怕是第一人。当潜规则布满周围,一个官员想要独善其身,是很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2.
唐振伟 《经理人》2009,(1):38-39
像乳业“三聚氰胺”这样的行业潜规则是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一旦爆发,将给行业造成巨大的灾难;对于企业而言,甚至可能是毁灭性打击。那么,如何彻底根除行业潜规则呢?《经理人》分别专访了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远大空调集团总裁张跃、奇虎网董事长周鸿棉、伊顿中国区总裁周涛、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网易有道市场总监胡琛等多位企业人士,他们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新 《领导广角》2001,(10):12-13
惯例。人们又称之为一种潜规则。或者是一种不成文的制度,但它的作用有时比成文的规则还要大。比如:“可以用但不可以拿”、“八月十五,一点意思”、“春节,一点意思”。都是一种惯例。一种不良的惯例。这种不良的惯例。如果没有加以注意或采取有力措施。最后就会蔓延成一种不正之风。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教授为此提出了要注重对惯例研究的命题。这对于我们深化制度改革,端正党风、社风。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振烨 《经理人》2009,(1):30-33
华尔街制造了次贷危机,将全世界拖下水,这就像人类集体遭遇的一次潜规则。金融家们背叛了最起码的商业伦理和道德,结果害人又害己。人人皆知的三聚氰胺祸及22个“三鹿”,还有百度、韩伟集团等等,可谓拔出萝卜带着泥。这都说明,潜规则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即便受益也是暂时的,一旦败露,很可能满盘皆输。  相似文献   

15.
雷顿 《经理人》2004,(3):29-29,36-39
无论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领导者都在意识或潜意识中运用潜规则来实现企业与个人的成功,能否成功驾御潜规则往往是他们能力高下的一个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6.
近日,安阳市工商局经检支队针对黄金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作引入误解虚假宣传的“潜规则”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十余家违法商家被立案查处,案件正在进一步的调查处理申。  相似文献   

17.
陈振烨 《经理人》2009,(1):50-50
潜规则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面对外国人的时候,你若想把它解释清楚,可能还要费些脑筋。不过,就像在中国一样,潜规则在国外也很常见,并且杀伤力极强。  相似文献   

18.
有个别不良茶商在原产地上偷梁换柱,并在行业形成了潜规则,但我认为人品即茶德,这样的潜规则既对消费者不负责,又对整个行业的复兴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毕竟,真正的茶商都是有茶德和人品之人,想在短期内砸钱迅速发财,就不是作“茶人”了  相似文献   

19.
混规则     
郑连根 《领导文萃》2005,(11):102-104
混规则是我自己造的一个新词,这个词源于规则和潜规则。规则是公开的,可以在阳光下晾晒的,可以堂堂正正地与人言说的,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这类的交通规则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样的组织纪律,就都属于规则;潜规则多藏在暗处,不怎么正当,上不了台面,它需要大家心照不宣,以高度默契的姿态去遵守,比如张钰所说的影视圈有所谓的“先上床,后上戏”之类的说法。“混规则”还得从两个人物说起。两个人物中的一位是某著名歌星,前一段有媒体称她“复出”了。其实她什么时候也没宣布过“退出”,她的工作单位也没有宣布过。那么“复出”之说由何引起…  相似文献   

20.
国家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合法合理运用下可以正确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但是面对权力所带来的致命诱惑,掌握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官员打破其道德底线而误入歧途走向腐败。09年赵仕永抛出了"温和腐败论",让我们看到了在潜规则下,腐败形式也在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在变着新花样,现代的温和腐败更为隐蔽,因而危害也更大,最终会严重妨害人们利益,扰乱社会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本文从权力快感产生的原因入手,阐述了国家权力的正负效应,由于难以抵制权力带来的致命诱惑而走向现在流行的温和腐败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了防治腐败滋生和蔓延的措施,以此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