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长领 《中州学刊》2013,(1):107-111
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的社会关系、规约人的行为选择的两大基本文化形态和规范体系。其共同点之一就是对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界定和维系。其不同点是:道德规范大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主要依靠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而法律则需要国家的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的强制力量加以维系。因此,与法律权利相比较,道德权利具有以下特点:道德权利的产生具有多元性和自发性、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关系具有复杂性和非对应性、道德权利的实现途径具有多重性、道德权利主体具有自择性等。对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的区分,有利于正确理解道德权利的基本特点,进而有利于促进对道德权利及其相关问题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
陈延斌  王体 《江海学刊》2012,(2):54-58,238
学界在阐释道德概念时内涵过窄,道德调节范围应当拓展。善恶关系存在是道德发生的充要条件,以此分析人自我身心的相对独立性,可见人与自身(肉体自我)和自心(精神自我)之间存在着作为道德关系成立的充分前提和基础,因而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是道德调节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此,道德调节功能才能发挥得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3.
"道德资本"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为局限于"物"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出了另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益方向;它从道德源初的建构出发,对道德进行了解构分析,并重构了道德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正视了人的利益追求;"道德资本"的逻辑与道德的资本逻辑并不等同,因此,它并不是以资本的逻辑来演绎道德,而是以人的道德来限制人展现在资本上的"唯利是图"的欲望追求.  相似文献   

4.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新的道德观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承认适当利已的合理性,不但要推崇精英道德,而且也要弘扬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的大众道德,这样才能让道德教育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大众道德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基本道德和特殊道德的关系,使人生过程不断地进入一个道德化的过程,进入更高的道德层次,从而德化人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与大学生和谐道德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应当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而大学生的和谐道德应包括和谐道德认识、和谐道德选择和和谐道德实践三大内容.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和谐道德的养成应着重协调好合作与竞争、奉献与索取以及认知与行为三对范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形态,是道德的组成部分。网络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自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道德概念,其适用范围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身心关系的合理处理,越来越需要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来进行规范,因此,道德概念应当向天人关系、向身心关系扩展。同时,还应当将和谐与生活幸福纳入道德概念的内涵,因为它们作为道德追求的根本目的,内含着对道德行为方式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现代管理科学包括道德管理科学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其它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管理就是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理想,对组织活动的目标、手段进行道德论证和指导,协调管理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使其符合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一种管理。道德管理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渗透性、非强制性、层次性、移情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管理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传统道德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能山 《船山学刊》2008,(2):229-231
中国古代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内容。其精华大体可归纳为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的道德职责、政府的道德职责五个方面的思想。中国古代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政治与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会使社会失去安宁,国家产生动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是政治伦理架构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敏 《齐鲁学刊》2006,3(6):121-12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施加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宗教道德、道德与人性的内容因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在社会关系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12.
现行道德概念内涵的缺陷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行道德概念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缺陷日益明显。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抉择,要求我们吸收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态伦理学的思想精华,重新构筑道德概念。道德不仅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关系的范畴,而且是调节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道德人是明确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觉的人,表现为人对既涉及个人自身的善,又关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与践履,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与内心的自我和谐。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与人的精神世界相通、相融,展现人存在的意义。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有其内在的要求,而在现实生活中培育道德人遭遇困境与瓶颈,主要表现在主体性丧失割裂道德与人的对话关系、知识式学习消解道德之于人的伦理价值、情感与理性认知的分离阻碍道德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价值载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必须遵从自然规律;2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必须承担道德责任;3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必须追求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社会学主要探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进而揭示其内在关系。文章对其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如同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逻辑结构由假定、思想与行为模式以及道德后果三要素构成,道德后果,尤其是否定性道德后果的制度价值在于作为越轨人的大于越轨收益的越轨成本保障各道德关系领域行为标准的实现.人客观存在精神性的基本需要,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依赖于共享某道德信念的共同体的社会舆论与自我良心的道德评价.道德的调整实质是以人的精神性需要为利益杠杆,通过社会舆论与自我良心的道德评价在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后果与人的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以肯定性道德后果增进行为人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以否定性道德后果阻碍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此即道德规范的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是关于人的关系属性的价值性把握,带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性。按照不同的标准,道德概念可分为肯定性和否定性概念,大、中、小值概念和反思型、人我型、他他型、自然型概念;道德自我意识的形成、道德角色意识的承担及道德概念的“自我运动”是道德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对道德现象的具体概括、把握、预测是道德概念的三个基本功能,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是其功能得以发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相似文献   

19.
对道德合理性的现代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杏苗 《社会科学》2005,(9):134-138
道德的合理性问题是重建现代道德的关键,道德合理性有三个可以论证的因素:现代道德的生存论背景;人的理性能力的超越性和人性转化的可能性。改变启蒙以来排他性两分的理论构架,从宇宙与人、天道与人道等关系的角度来论证道德的合理性,可以为从封建神学关系中解放出来的人们如何理解道德的内在根据提供可依标准,并为重构现代道德提出了可尝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难题。多年来 ,我国哲学伦理学界对此进行了探讨与争鸣 ,但仍未得到完满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经济决定论和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论是不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可以这样表述 :人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是个性、集团性和共性的统一。人性理论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表现为它是伦理学说的理论前提。人性对道德的特殊意义表现为三个层次与方面 :第一 ,人道主义意义 ;第二 ,道德价值意义 ;第三 ,道德理想意义。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人的本性即他们的需要 (利益 :物质的和精神的 )是道德发生和实践的最初动力 ,不断的人化自己与动物相同的自然本能 ,丰富人的社会性 ,弘扬人的主体性 ,不断使德性超越天性 ,理性指导约束本能 ,社会性超越一己偏私、丰富个性 ,这正是人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理想人性的造就成为道德的最终目的 ,人性论构成各种伦理学说的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