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宾王四人,大都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間,他們的文藝活动集中于高宗时代,所以被称为“初唐四杰”。四人的生卒年代有確切記載的只有王勃一人,据楊炯“王子安集序”:“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不改其乐,顏氏斯殂。”与王勃在其“春思赋”中所称“咸亭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的年歲相符合。可見“旧唐書”本傳說他死于上元二年和“新唐书”本傳說他年二十九都是誤記,他应該生于太宗貞观二十三年(公元六四九年),死于高宗上元三年(六七六年),年二十八歲。  相似文献   

2.
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 《兰州学刊》2000,(1):61-63
姚莹(1785年~1852年),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如。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姚莹一生为官四十余年,初任平和、龙溪知县,后调台湾署海防,噶玛兰同知,累迁两淮监掣同知、护盐运使。道光十八年,擢台湾兵备道。道光二十一年秋,与台湾总兵达洪阿一起抵抗英军的侵犯,取得了很大胜利。鸦片战争议和成,姚莹被总督怡良诬以妄杀敌俘,逮问。后以同知直隶州发往四川效用。咸丰初,任广西按察使,命参大学士赛尚阿军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一、“喋血饮恨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使风雨飘摇的中…  相似文献   

3.
在元宋农民大起义中,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受徐寿辉之命,率兵由湖北沔阳进入四川,后来以重庆为都建立了大夏政权。过去的史料记载中,有关大夏政权的史实说法互异,彼此抵牾,很难辨明孰是孰非。1982年3月,在重庆市江北区发现的明玉珍衣冠塚里,出土了一块墓碑,名曰《玄宫之碑》(下简称碑文),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明玉珍一生的主要活动。碑文撰写者刘桢,官居大夏政权“金紫光禄大夫、少傅、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属当时人记当时事,可视为信史。本文依据碑文,参以其他史料记载,对大夏政权加以述评,就正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4.
我区最近出版的《壮族历史人物传》、《广西历史人物传》,各有一篇介绍黄鼎凤的文章,两篇文章同为饶任坤同志所作。笔者是贵县人,原就业余所涉猎的有关黄鼎凤资料,提出十个问题,与作者商榷,并向史学界的同志请教。(一)黄鼎凤何年起义?同治《浔州府志》载:“咸丰三年十一月,贵县贼黄鼎凤倡乱。”光绪《贵县志》说,咸丰二年鼎凤从湖北逃回黄练圩,“故放大言,谓有彼在,谭特养等当不敢侵犯(覃塘)。遂招回覃塘圩开设壮丁馆。特养两次带匪入境,鼎凤俱身先团练打退。”民国《贵县志》说,“(咸丰三年)鼎凤回据覃塘,”“设壮丁馆练民团。”从上引三份资料考察,结合太平军1852年12月挺进湖北的史实,可知1852年冬黄鼎凤回到黄练,  相似文献   

5.
刘邦实行赐爵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起义过程中利用赐爵办法以鼓舞义军斗志。如樊哙同秦将司马(尸一)(音夷)战,“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不久,击章邯于濮阳,“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后又“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接着又连续以杀敌有功而被“赐爵五大夫”、“赐爵卿”、“赐爵封”及“赐爵重封”。又如曹参,在起义过程中,也以军功先后被“赐爵七大夫”、“迁为五大夫”及“封参为执帛”,“迁为执珪”。此外,夏侯婴及傅宽等人,也先后以军功赐爵。这说明刘邦赐  相似文献   

6.
赵贞 《西域研究》2006,(2):23-30
回鹘归义军是会昌二年六月唐中央为表彰嗢没斯的慕义归化之举而建立起来的,最初有回鹘士兵2600人,居所为天德军城。以后在讨伐乌介可汗的过程中陆续吸收了党项、契苾、退浑、沙陀等部族,力量有所扩大,至会昌三年二月解体时有士兵3000人;虽然它的存世时间仅有240余天,但这不失时机地增加了唐北部重镇的防御力量,并自始至终影响着唐对漠南回鹘的态度和立场,是唐朝最终解决回鹘问题的重要一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唐中央“分而治之”和“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7.
王建,字光图(公元八四七年—九一八年),许州舞阳(今河南)人。出身低微,先世为饼师,年轻时曾以屠牛、盗驴和贩私盐为业。为避官府追捕,逃到武当山寺庙隐藏,和尚处宏见他“骨法甚贵”,劝他“从戎、别图功业”。公元八七○年后,他投到忠武军节度使处当兵。因他“机略拳勇,出于流辈”,“从讨王仙芝有功”,不久就被选拔为“列校”。韩符元年(八七四年),二十八岁的王建随从忠武军节度使进攻黄巢义军。广明元年(八八○年)二月,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奔四川,王建被整顿勤王队伍的  相似文献   

8.
“正”与“奇”,本为数学概念。“正”者整数也,“奇”者余数也。我国古代兵法家推演此意,有所谓“正兵”与“奇兵”之说。曹操校注《孙子兵法》认为,“己二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己五而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用现在的话说,“正兵”就是主力部队或在正面行动的部队,“奇兵”就是预备队、机动部队或在侧后行动的部队。推而广之,战斗中的正面攻防是“正”,而迂迴、穿插、渗透、箝制、埋伏、佯攻、假退等等便是“奇”。对敌实施两面夹击,其中一面是“正”,一面是“奇”。以攻为守,守是“正”,是“奇”;以守为攻则反是。以进为退,退是“正”,进是“奇”:以退为进则反是。化整为零,分散是“正”,集中是“奇”,化零为整则反是。  相似文献   

9.
整整100年前,1900年8月,在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爆发了一次震惊中外的“自立军”起义。这次起义是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中国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与维新运动不同,它试图将挽救民族危机与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结合起来,并且走着一条自下而上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走向革命的历史转折中的重要一环。它的主要领导人,就是早先在湖南维新运动中崭露头角并作出卓越贡献的湖南浏阳人唐才常。 (一) 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号佛尘(也作丞、级丞),别号 。他…  相似文献   

10.
《寄李儋元锡》是唐韦应物的名篇,古今唐诗选本多收入。其中对“李儋元锡”一向无注。近年出版的两个唐诗注本,对此作了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注云:“李儋,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李儋(单dan),武威(今属甘肃)人,曾官殿中侍御史,给事中李升期之子。韦集中屡有寄李儋诗,卷二有《善福阁对雨寄李儋幼遐》,则其字为幼遐、元锡。”都认为李儋字元锡。对此我颇有怀疑。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以后,下迄近世,外人习称中国为“唐”,“唐人街”之称,更为世人所熟知。宋人朱或《萍洲可谈》卷二说,“汉威令习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崇宁间,臣僚上言,边俗指中国为‘唐’、‘汉’,行于文书,乞并改为宋。”又说:“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不但外人称中国为“唐”,即中国人在海外者亦自称为“唐”。宋人赵汝适《诸蕃志》卷上说:“交趾……王系‘唐’姓。”所谓“唐姓”即中国姓。又说,“占城……‘唐人’被土人杀害,追杀偿死。”所谓“唐人”即中国人。交趾、占城皆东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四日,“光明日报”“史学”第五号上,刊登了邹知白先生”李永和、藍朝鼎起义始末”一文后,史学界对于李藍起义,开展了討論。长期以来,由于反动統治者对于革命文献的摧殘,有关这一問题的史料,非常缺乏,仅能依据官書方志的記載,进行探索。目前关于藍部和太平軍的关系,大順、二順的名称及其牺牲地点等問題,还聚訟紛紜,这里想提出自己一点淺見,恳請史学界的前辈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13.
李太白论     
(一)王介甫目太白识见污下,白乐天亦病其乏比兴,二公俱深于诗,其论岂出偶然。然太白诗篇即其同时人己惊为“千载独步”、“力敌追化”。杜子美古今所称诗圣,犹倾心于太白,尊为“无敌”,不敢于抗衡。自唐以来学陶学杜代有名家,但李太白诗却不可学,遂成绝响。故“千载独步”云云,不但可指汉魏六朝,即自唐迄今千余年间中国诗坛亦当让太白独步。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史上有“四大诗人”之说——李、杜、苏、黄,李、杜为唐人,苏、黄为宋人。这两组人物分别代表了中国诗史上的两种诗风——唐风与宋调。而宋调之成其来也远矣,叶燮《原诗·内篇》云:  相似文献   

15.
翻开唐宋人的诗集,常会碰到“长句”这个词。《辞源》解释说:“唐人以七言古诗为长句。”《辞海》亦云:“长句:谓七言古诗,唐人惯称之。”日人编撰的《大汉和辞典》亦沿用此说。(按:新版《辞海》无“长句”一条。)证之以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杜工部诗:‘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足见长句最难,非有十分力量十分学问者不能作也。即以唐而论,以长句擅场者,李、杜、韩而外,亦惟高、岑、王、李四家耳。”据此,则长句是七古的别称,似已无可怀疑。  相似文献   

16.
令狐楚(766—837),字壳士,太原人,唐贞元七年(791)进士,宪宗时官至宰相,后又节度天平、河东诸镇,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人白居易尝一再呼为“诗敌”,刘禹锡目之为“今日文章主”,而《旧唐书·元稹传》则更称之为“一代文宗”,由此可见其当时文坛之地位。那么他倒底曾有过哪些诗、文创作呢? 综括《新唐书·艺文志》、《宋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唐以后诸家公私书目的记载,令狐楚诗文创作的结集(包括与他人唱酬的合集)总共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1884~1968)原名升恒、定中 字子真 后又改名十力,湖北黄冈人,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幼年,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为人牧牛,但学习用功,曾涉猎诸子百家之言;青年时期,参加过武昌起义及当时的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等。一九一八年以后脱离政界,另辟一  相似文献   

18.
杨天保 《中州学刊》2023,(10):135-140
皇族李复治容的事迹本末,详载于同僚李牢草拟、史官于邵撰定的石刻碑文《唐检校右散骑常侍容州刺史李公去思颂》。然而,《旧唐书》本传既隐没其治事,十者存一,令其治疆政绩不彰,又与后来的《新唐书》《资治通鉴》一起贬抑武将身份及武将世家的政治作为,共寓“债帅”之讥。五代北宋“义理化”的正史叙事整体偏离“节帅”治边之“信史”,它是唐宋以降新兴参政士人建构“崇文”合法性的书写实践。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人格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 :一、他主张顺应自然 ,反对伪饰 ,力保人的本性不受异化、扭曲。二、他是一个人生的积极实践者 ,立足现实 ,直面生活 ,不唱高调 ,将“谋道”与“谋食”、“忧道”与“忧贫”和谐地统一起来。三 ,他既有达观者的胸襟 ,又有仁爱者的情怀 ,是真正热爱生命、懂得生命的人  相似文献   

20.
<正> “岳也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这段话是孔子因弟子冉求、子路的谒见,得知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时说的。他批评了冉求,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探讨孔子政治观的重要文献。然而,其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二句,历来多有歧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始,将此二句中的“寡”与“贫”二字互易,改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