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语法问卷和长篇故事收集到的语料,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麦崩乡的藏缅语贵琼语为例,对贵琼语的存在动词进行了探讨.贵琼语有三个存在动词,其使用取决于存在物的生命度.本文讨论贵琼语存在动词的类别及生命度(Animacy effects)对其的影响、贵琼语存在动词的语法范畴、贵琼语存在动词的否定形式及其对应的“否定存在演化圈”.  相似文献   

2.
古代羌人和现代羌语支族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人是藏缅语族人群的先民,羌族是古代羌人中秦汉以后定居在岷江上游的一支,本文从藏缅语族羌语支内部语言的远近关系,对分布在藏彝走廊操羌、普米、嘉绒、纳木依、史兴、扎巴、贵琼、木雅、尔苏、却隅、尔龚、拉坞戎等12种语言的居民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历史渊源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政治诗人,他也写作了大量的田园诗。他有过多年居住农村的生活经历:一是结束南北漫游后,在偃师首阳山下筑居“陆浑庄”;二是长安求仕后期,居住在杜曲的“桑麻田”和下杜的“类村坞”;三是安禄山叛乱后,一度寄家在鄜州羌村和流寓东柯谷与同谷粟亭附近;四是入蜀以后,先后在成都浣花溪畔和夔州的瀼西与东屯暂居。近似于陶渊明“归田”的,是他辞官后“为农”于成都与夔州,因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壮族地区远在秦汉时期就在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唐代,在壮族居住的边远地区,建立了五十多个羁縻州县。宋代,壮人侬智高在广源州(羁縻州,今属靖西县)起兵反宋失败后,宋王朝将支持它镇压侬智高的邕州三十六峒的壮族首领封为土司(亦通称为土官),有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峒、同发遣、权发遣等土职,使之“藩篱内部,障防外蛮”。这些“其酋皆世袭”的州、县、峒凡五十余所(参见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以下简称《虞衡志》)。同时,还分封随狄青镇压侬智高而来的二十七名将校为土司,也得世袭。从此,广西壮族地区(主要是桂西,包括左、右江及红水河、龙江中游地区)便出现了土司制度。元明两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善。其间,土司的设置也有了一些变化。明代,土官最多时达一百九十多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民族地理角度 ,探讨了川西北羌族的渊源 ,认为唐初岷江上游西山地区各羁縻州的部族属于冉、左封、昔卫、葛延、向人、望族、林台、紫祖、四邻、白狗、千碉等羌人部落 ,其后又有涉题、特浪、辟惠、那鄂、渠步及西山八国诸羌内徙该地区 ,至宋 ,融合为茂州羌和维州羌 ,他们是川西北羌族可考的祖先。  相似文献   

6.
在居住郊区化的背景下,广州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最直观表现在城市人口内部迁居行为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当前广州城市内部迁居意愿的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广州居住郊区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并针对在广州居住郊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明代安定卫的残破和裕固族形成有密切关系.安定卫残破后,卫众分为三种情况东迁、流徙(流浪迁徙)一是被亦不剌等裹胁,随同其活动,最后定居于青海、甘肃天祝等地,融入土族;二是依他卫居牧,随他卫东迁;三是东迁肃州南山一带.其中以"红帽子"见于史料的安定遗众,源于蒙古族,属四卫之"阿真"部,明代史料称为"阿骄",先是被土鲁番"收捕",后东迁至祁连山,与嘉靖七年东迁之罕东左卫帖木哥等部发生冲突,迁居皇城,被入青之套部蒙古裹胁,在青海一带活动,最后融入土族.其居住在肃州南山的一部,明代史料称为"哈剌秃",成为裕固族之一部分.裕固族"大头目"家非安定王系,姓"安帐",并非源于安定卫之"安定",也非"罕东"之音转.  相似文献   

8.
宋代北江蛮是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重要一支.北江蛮彭氏为"蛮酋"大族历来是学界所热议的主题.北江蛮的族属源流问题虽在争论中出现"彭氏江西说""彭氏土著说"等诸多说法,但北江蛮彭氏应是"土著"与汉人等融合的结果.北江蛮彭氏在地理分布上为忠顺、龙赐、溶州、高州等十八处羁縻州,而非正史所载二十余处.同时,北江蛮彭氏世系记载存在诸多错误,例如自允殊至仕羲乃四世而非五世等谬讹.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部分史学工作者及民族研究工作者,对分布在四川平武、南坪及甘肃的文县等地区的达布人原属藏族的定名,提出了异议.有些人认为这些地区历史上曾经是氐人活动过的地方,因而今天居住在这里的民族,也应叫它为氐族.还有人认为达布人是古代宕昌羌的子孙,应为羌族.也有人认为既不属羌,也不为氐,就叫“达布人”……等等.本文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对达布人的族属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夏史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拓跋思头与拓跋思泰 拓跋思头与拓跋思泰,是党项族内比较早的两位首领,但有人认为,这两位拓跋氏党项羌酋可能是一个人。其理由有三点:第一,拓跋思泰都督静边州,上距拓跋思头降唐的时间并不太远;第二,两人同为以拓跋为姓的党项羌大首领;第三,“头”、“泰”声母相同,应系一个同音异译字。①这三点,后两点无疑是有道理的,但第一点却不能成立。我们何以知道“拓跋思泰都督静边州,上距拓跋思头降唐的时间并不太远”呢?关于拓跋思泰之事迹仅保留见于两处的一条材料,即《全唐文》卷十六中的《赠拓跋思泰特进制》。据《全唐文》介绍,这份制文是唐中宗在位时所发,其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