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研究王清秀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指出:“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问题很重要,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环境状况,客观地分析环境污染的原...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是个整体统一的大系统,而且是动态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三者之间协调发展与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目前,辽宁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污染最重的省区之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经济发展。预测到2000年,辽宁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状况将更加严重,造成的危害将更大。本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制定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战略,建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加强社会监督等。  相似文献   

3.
鲁小凡 《学术界》2023,(4):132-14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环境保护也被要求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上海小三线在给皖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上海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小三线企业中通过制定污染治理规划及政策、自上而下设立环保部门、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大搞综合利用、缴纳行政罚款和经济赔偿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但最终并未达到国家要求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甚至“两头落空”。究其原因是管理机构权责不统一、专业从事环保工作人员不足和环保专项资金投入不够。  相似文献   

4.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迅速发展,全球性生态环境随之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使生态环境逐步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5.
在世纪交替之际 ,“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赖以存在的家园”的呼声在世界各地浪潮般涌起 ,生态运动犹如一场“绿色风暴”已经席卷全球 ,这是因为日益恶化的生态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障碍。近几年来 ,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加大了管理的力度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性政策 ,并提出了“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战略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又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从而使多数国民的生态意识迅速增强起来。然而 ,生态价值观涉及的内容较多 ,…  相似文献   

6.
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已经进入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时代 ,其基本特征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经济增长的稳步性 ,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湘西 ,尤其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发展绿色环境产业 ,发展现代生态旅游产业 ,对于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为建设“山川秀美、环境舒适、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新湘西的宏伟目标 ,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湘西自治州实行生态环境建设是针对该州当前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植被已遭破坏…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新理念和新举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保总局局长顾问金鉴明教授应邀于 2 0 0 3年 9月 2 6日向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新理念和新举措”的学术报告。他阐述了我国治理污染 ,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其原因 ;同时 ,从水、气、生态三个方面列举典型事例 ,指出生态环境正处于临危状态。针对上述情况 ,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保护生态的新理念、新举措。本文材料具体、翔实 ,观点新颖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这对研究、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刊这里登载的是这篇学术报告的详细提纲 ,希望引起各级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广大环境保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认真做好关系人类健康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6,(11)
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共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水资源与能源问题、人口与环境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水环境的保护重在树立协调、绿色、共享的理念,本文主要以辽宁省为例分析水环境保护存在的制度缺陷和法律缺陷,并提出对水环境的管理应在法治的理念下完善水管理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自从1998年以来频频出现的各种灾害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工作,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的体系,加强城市、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改善.本文主要阐述了现有环保政策的局限,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的经验,以及我国政府应当采取的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本文构建了分析环境污染与村庄经济的EKC模型,基于2016年CLDS社区数据,实证检验了环境污染与村庄经济的关系。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与村庄经济之间明显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该关系在控制其他变量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存在。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矛盾依旧突出,而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中,由于治理能力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正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问题在西部地区村庄较为普遍。本文政策含义在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避免发展初期环境保护不够和发展中后期补救与治理艰难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指出:“建设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而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生态环境问题。有必要以贵州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探索人口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2013年贵州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分析贵州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相关关系。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我国收入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的以城镇化为主题的背景下,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贵州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变迁并讨论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硬道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动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着重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作为一个独立部分被专门提出,表明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了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前不久召开的河北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张庆黎强调要努力打造河北“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河北省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不仅要靠全社会的重视,更要靠科学的管理与制度,只有采取改善体制机制、规范秩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硬措施,才能实现“打造生态河北,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成为阻挠各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不良行为的结果,它还有着深刻的理论上的根源。因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下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论,是我们当前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一、正确认识资源价格保护生态环境在我国,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环境保护过程中,人们的观念存在着两种错误的认识倾向:一是资源无价论,另一个是资源价值论。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激化,资源价值理论越来…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6,(9)
邓小平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邓小平生态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依靠科技改善生态环境;依靠法制保障生态建设。邓小平生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对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活水。将邓小平生态思想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史中加以把握,有助于我们挖掘其宝贵的生态智慧,指导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