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健 《南方论刊》2013,(5):32-34
行政许可补偿的性质,是行政主体的法定义务。行政许可补偿制度,是信赖保护原则的体现,并且有其宪法依据。公共利益的需要,是行政许可补偿构成中的重要要件,需要司法解释予以界定。合理补偿是行政许可补偿的标准,但是,关键要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来保证合理补偿标准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行政警示作为一种风险应对机制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成为行政主体一种不可或缺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但行政警示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不鲜见.因此,研究行政警示行为的司法救济,对于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具有一定价值.行政警示属于非类型化行政行为的范畴,其性质上表现为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等多种形态.行政警示行为如果其性质定位为法律行为,那么其可诉性是不言而谕的.但如果对作为行政事实行为的行政警示产生纠纷,能否提起司法救济就应当分情形而论,同样,在行政警示诉讼中,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原告与被告的举证责任也应当依法律性质的不同分情形设计.  相似文献   

3.
公益收用之界定与行政补偿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收用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处有偿或无偿获取财产权 (金钱、有形财产、无形财产以及劳务等 )的行为。公益收用制度下的行政补偿是保障公益收用权不被滥用的重要制度 ,包括财物征收下的行政补偿、公益征用下的行政补偿和公益限制下的行政补偿。行政补偿是公法上的义务 ,行政主体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 ,遵循公平补偿原则 ,选择合理的补偿方式 ,以求最大限度地填补受害人的损失。完善公益收用制度下的行政补偿制度 ,应当健全法律体系 ,确立正当的补偿程序 ,疏通补偿的救济管道  相似文献   

4.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形式,适用一般的民事赔偿会导致受害人得不到有效的救济。为弥补传统侵权行为法的不足,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环境受害行政补偿制度。本文分析了该制度的含义、性质,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运作情况,并对建立我国的环境受害行政补偿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行政补偿制度综论--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补偿,作为一种权利保障和利益平衡机制,对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合法地给特定人带来特别损失时依法予以弥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行政补偿的法律规定较多,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制度,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行政补偿性质的确立,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其原则应遵循人权保障、利益平衡、依法;其范围和程序应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行政补偿,作为一种权利保障和利益平衡机制,对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合法地给特定人带来特别损失时依法予以弥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行政补偿的法律规定较多,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制度,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行政补偿性质的确立,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其原则应遵循人权保障、利益平衡、依法;其范围和程序应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界对行政惩戒性质的研究仍存有争议.公共信用领域的行政惩戒行为属于行政规制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多主体的复合行为,可采用“分节”方式将其分解为“违法失信信息公开行为”和“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其中,信息公开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在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中,行政主体并没有能动设权的意思表示,法律后果来自法律的规定,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建议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不区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只要给当事人权益造成了影响,都应纳入司法救济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行政惩戒性质的研究仍存有争议.公共信用领域的行政惩戒行为属于行政规制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多主体的复合行为,可采用“分节”方式将其分解为“违法失信信息公开行为”和“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其中,信息公开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在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中,行政主体并没有能动设权的意思表示,法律后果来自法律的规定,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建议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不区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只要给当事人权益造成了影响,都应纳入司法救济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莫吉武 《江汉论坛》2012,(3):141-144
行政文化是指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价值取向,主要由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思想、行政观念、行政价值观等构成。它的功能在于指导人们的行政行为,不仅具体的行政行为要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而且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特定的行政行为,同样也要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为此,需要通过文化创新来推动行政改革,以催动行政主体的成熟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考察中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现有的行政主体理论在如下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政主体理论与行政诉讼的发展 ;二是行政主体理论中的行政主体资格的分析 ;三是行政主体理论与行政组织法 ,发现中国现有的行政主体理论制约着中国行政诉讼和行政法学的进一步发展 ,亟需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主体行为具有多重属性,主要论述高校行政权力的性质以及高校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产生纠纷的解决途径.高校行政行为的界定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我国"权力标准"在界定高校行政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比较德国的"重要事项"标准,进而提出了建构适应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12.
强化行政主体的积极义务是当代行政法治的基本格局。行政主体的积极义务是行政主体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没有严格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履行的、严格遵守法定行政程序的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义务。其主要类型包括积极实现宪法基本原则的义务、促进社会福利的义务、改善社会环境的义务等七项。行政主体积极义务的提出对于更新我国的行政法治观念和行政立法格局、促进服务型政府建立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行政许可依其法律性质、适用条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行政特许与普通许可两大类,行政特许的本质是分配稀缺资源,出让国家所有的财产权,而普通许可的本质是解除法律禁止,恢复当事人的行为自由。区分行政特许与普通许可一方面是为了有效保护当事人因特许取得的财产权益,另一方面防止行政机关将本属于普通许可的事项纳入特许的范围进行收费,从而将许可演变成为政府角逐经济利益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4.
行政复议在当今社会中应当发挥解决行政纠纷、化解官民矛盾的重要机能,但目前行政复议的公众认同感下降,办案质量不高,应然效果不彰。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问题是现行管辖设置不科学、复议机构不合理、审理方式单一、审查程序不透明、办案人员素质不高。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回应解决行政纠纷的实际需要,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的完善,但这种重构应在坚持行政复议的"行政本色"而非司法化改造的框架内进行。  相似文献   

15.
行政实体法是行政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实、实体、行政实体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 ,而行政实体法是指规定行政法主体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16.
现代行政法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广泛运用。从法治是对人性弱点的合理怀疑角度,行政程序是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最理想的工具;作为行政程序的保障,行政主体因违法行为或违规事实的出现应承受行政责任之归结;从人性合理性角度,潜意识对行政公务人员行政心理起有重大作用并提出法律信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休止符。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行政公开制度作为衡量一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各个领域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文章从法学角度对行政公开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地界定,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行政公开的内涵,并从我国行政公开理论研究的程度以及立法和实践两个方面肯定了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补偿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行政补偿的标准是补偿请求人能否获得正当补偿的关键。从学说上看,行政补偿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两种,即完全补偿说和适当补偿说。根据行政补偿的不同类型,行政补偿的标准可分为财产征用补偿标准、非财产权损失补偿标准以及无因管理损失补偿标准。就我国目前行政补偿标准的现状来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大、抚慰色彩浓的特点,不能为当事人正当权益提供有力保护。在确定国家补偿标准时,应当以正当补偿或公正补偿为标准。  相似文献   

19.
行政指导的性质及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行政指导开始成为一种新兴且灵活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行政指导是非强制性的权力性行政行为,由此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行政主体应当依据不同情况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0.
董娟 《重庆社会科学》2013,(12):104-108
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织模式,行政派出源于行政监督,并在行政监督过程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派出组织与行政监督的历史渊源、我国行政派出监督基本形态、国外行政派出监督主要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后认为,我国行政派出组织将继续扮演行政监督主力军的角色、其在形式上将存在重复与模仿的可能性以及监督将更具专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