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新视角重新审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可知,苏共在执政理念上背离了"以人为本",在实践上表现为未能切实保障好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由此可以得出一条重要教训:共产党执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的管理绩效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距离,与人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也不相称。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解决的途径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理念定位、角色定位、目标定位、路径依赖和方法选择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贯穿着一种伦理精神,那就是社会正义。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而社会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要用正义的原则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以正义的精神协调好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引领下,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果从多方面综合审视,我国政府管理绩效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认识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管理主体方面的,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理念定位、角色定位、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和方法选择等方面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的视野进行考察,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实践中对以人为本原则的严重背离。以史为鉴,在新形势下,我国应该始终不渝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发展人本经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坚持执政为民,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抵御资产阶级的文化侵蚀;坚持内外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6.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关心学生的利益、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实现自我价值目标与社会进步目标的对接.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它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未来发展中,我国要始终处理好利益整合与科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把它们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既要整合好各利益群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又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崭新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以人为本理念,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着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做了理论上的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里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应该包括关心人、发展人、服务人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从期刊发展的视角解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组织稿件以作者为本、审阅稿件以专家为本、传输信息以读者为本、编辑部管理以编辑为本的办刊理念,从而在刊物周围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以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凝聚各方积极力量,促进期刊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和重要转变。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师德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当前,加强师德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教育事业发展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师德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注重政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明确其基本要求,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理论追寻和实践探索的双重叩问中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它要着重研究发展的基础问题、效益问题、价值问题以及文化保护等问题。科学发展观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指导,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战略思维,要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看待文化产业,而且必须从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一系列得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的本质在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政治和谐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的发展水平。政治和谐要求社会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一定的制度规范,从而使社会政治秩序保持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状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发展中划时代的革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 ,是政治关系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逐步走向社会化的政治 ,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创新的过程。社会“政治关系的五大转化” ,是邓小平走向社会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重大发展 ,是指导中国社会政治健康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也是一部探索利用资本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70年来资本的社会主义化经历了曲折探索利用资本、尝试利用资本激活经济、以制度规制资本和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导控资本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党和国家逐步明晰了资本在生产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属性,确证了资本的文明面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积累了社会主义驾驭和导控资本的有效策略。基于70年资本的社会主义化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新时代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掌握驾驭资本发展的政治权力,始终坚持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导控资本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高度政治化是影响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学术和政治的关系,必须实现学术与政治的相对分离,贯彻双百方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实现学术与政治的健康互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劳动人本理论揭示了政治生活起源于人的劳动生存利益的内在需要。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利益的全局关系所支配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社会政治(广义政治论)同阶级政治(狭义政治论)有联系又有区别,把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的完整的劳动人本政治学说,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崭新成果。社会主义是从阶级政治走向社会政治的过渡,其发展之艰辛、道路之曲折,都是空前的。劳动人本政治理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发展而发展;即使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类的暂时中断,但人类走向社会政治的历史大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福利与现代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福利是社会全体成员获得幸福与满足的状态。追求最大程度的社会福利是现代政治的价值追求,现代政治是实现社会福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中国与西方各国对生态危机相应做出了对策。西方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唯科技论、西式民主等基础之上,但未能有效解决生态危机。中国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指导和保障,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