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英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双璧 ,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 ,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 ,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 ,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 ;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 ,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文的结论是 :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 ,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2.
以审美距离说分析王绩《野望》、王维《渭川田家》等作品,其中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审美距离所致,其羡慕之情正好说明他们不能归去的处境或似归非归的状态.文人赞美的田园风光和田家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观赏却无法进入的世界.当文人在潜意识的距离中或以超功利性的眼光来打量农家生活时,感到的是它们与官场和宦游生活相比而独有的单纯和自然,而当真的投身其间时,便无法忍受其间的单调和艰苦.可见,文人诗歌中所表现的田园之美和田家之乐,大多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牧歌也获得新生并成为诗人们竞相展示才情的重要平台。该时期的牧歌有多种变体,大部分是通过展示理想化的田园生活来反映有闲的上层社会和风雅文人寻求精神慰藉的愿望,空想和虚幻是其主要特征。但也有部分诗人认识到牧歌的这种弊病并尝试将牧歌拉近现实,有的甚至流露出对现实的批判,这预示了牧歌的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卷中,古代文士的隐逸之趣是其显著、生动的无尽主题。不管是归隐田园的隐士,还是身居庙堂的朝臣,山水田园都是他们心心向往的精神家园。究其原因,中华农耕文化是决定他们价值取向的主要原由。农业作为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方式,影响深远。扎根于农业文化土壤上的中华农人与自然的亲和感根深蒂固。故此,中华士人无论现实中是否归隐,他们总会把田园山林当作心中最圣洁、最美好的乐土而去追求。  相似文献   

5.
苏轼与其弟苏辙早年寓居京城怀远驿时订下了"夜雨对眠"的盟誓,此后辗转飘徙的仕宦生涯中,他们曾无数次追忆前约,"夜雨对眠"意象成为苏轼兄弟感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是二人深厚感情的一种特指符号。在这一意象之下,蕴含着苏轼对仕途艰险的隐忧、对人生流逝的感伤和对归居田园的渴盼,集中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  相似文献   

6.
胡天赋 《南都学坛》2012,32(5):75-7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还是一位有着深刻的生态忧患意识的田园作家。他的《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就流露了深刻的生态忧思和浓浓的田园情结:对美好过去的深情回忆,对优美乡村景色的细致描写,对现代城市颓废、堕落、浪费等现代消费文化所造成的狂乱和肮脏表达了最强烈的谴责和无情的抨击,并就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向我们发出了严肃的生态预警。  相似文献   

7.
钟代华的童诗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聚焦于田园梦想童年形态,以乡土与自然中的童年情境为诗意审美的主要源泉;中期将艺术表现转向对儿童生命成长进程的关注,以孩子广阔的内宇宙的精神思想事件为迸发诗情的主要原料;近期创作延续中期的美学追求,但思想意涵与表现容量都较此前有明显的扩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藉着独特的形式,用精神分析法,以"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把他对人生、社会、新事物的看法和感情表现出来;郁达夫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上表现出多种相似的审美特性,但是,文化特质的差异,使他们的作品又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官场“折腰”和心灵痛苦之后,陶渊明才真正认识到乡村田园作为心灵自由的天地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他在回归田园以后,一方面以隐士的审美眼光讴歌农民生活的诗意美,成为中国田园抒情诗的最早诗人和最杰出的代表;另一方面,他以隐士的幢憬构建理想的农民乐园─—桃花源,成为中国农业政治文学中最优美且影响最大的作品。陶渊明对中国农业文学的这两大贡献,使他成为中国这个东方农业古国中最有文化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炜的<你在高原·西郊>是对自己创作立场的一次自我清理.通过文本的结构、意象及众多的隐喻,通过对于历史记忆、田园记忆的"记忆的理想主义"的返回、探寻,张炜在矛盾中建构了自己的"现实原则的理想主义"创作原则,从观念的写作走向了生活的写作,实现了自己艺术思想的一次艰难的蜕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以榕树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故乡闽东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古典诗人中第一次将中国士大夫内在性格冲突中摆脱社会通用文化,寻求文人特有的精神家园的这一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使之成为知识分子精神的一种象征,他的田园诗也因为表达了这种近年纯粹的精神乌托邦的理想追求,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奠定了一个永恒的艺术范式。  相似文献   

13.
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乡土小说和以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田园乡土小说标示着现代乡土文学的两种艺术倾向,但从审美角度审视,后者是对小说现实功利因素的超越和对艺术本性的回归。文章在概括阐述两种乡土文学的基本社会背景及艺术特征之后,着重以沈从文早年生活和具体作品互训的方式,阐释沈从文乡土小说田园风格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14.
王维选择隐居辋川对其生活和创作影响极大,而其选择缘由主要是因为辋川的诸多特点契合了王维独特的人生追求。首先,辋川幽静偏远且有佛教氛围,符合居士王维及其母亲的奉佛需求;其次,辋川地貌兼具多种造园优势,契合园林设计家王维的审美需求;最后,辋川的特殊地形与淳朴民风可满足王维渴望世外桃源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回归"田园"是从政治和俗世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体现着作家本身潇洒自适的本性;而郑梦周笔下的"故国"不乏对时局的担忧,是回归与归隐意向的混合物,尽管有归隐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对家国忧心忡忡的留恋与关爱。  相似文献   

16.
陶诗的田园风格把农村风光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陶诗的田园情结来自诸多因素,本文从陶公的家庭、体质、思想、经济、社会、文化六个方面阐述其诗歌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和都市间的艰难选择中,林语堂一面感受都市的丰富与魅力,一面倾心于自然山野的本色纯真。在他看来,“田园”和“都市”不仅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是可以融合起来,更好地适宜人类的健康发展。林语堂的“田园式”都市具有美好的田园景象、博大的胸怀、真实的人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等特征。当然,在林语堂的都市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田园”风味,它在文化的映衬下更为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8.
隐逸诗人陶渊明以他自然,真淳的诗风,安贫乐道的人生体悟,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追寻人生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时官时隐的陶渊明在矛盾中寻求到了心灵的归宿.对于田园世界的探寻,儒家的"独善其身"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发现了田园世界的美,以苦为乐,沉醉其中.陶渊明的田园世界有着独特的诗化的审美意象,与酒为伴,以菊为友,快意山林,乐守田园,为后世隐逸诗树立了典范,从而开创了田园诗派,同时也为士大夫文人建立了一个桃花源似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强调感情和想象的力量,善于描写平凡、质朴的田园生活,探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隐蔽的内心世界拓展人类情怀,给读者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壁上画卷     
Dagny  Cathy 《中国农村》2011,(7):30-34
<正>当你在为新家挑选用途各异的装修材料、摆放在各个房间的家具,以及各种质地的窗帘时,是否也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了墙面上?作为一栋住宅必不可少的部分,墙在家中所占的比例也绝不算小。墙面若装饰得当,便能将硬装、家具等共同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