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勤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Z1)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并且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问题。为了在共同的探讨之中,加深理解革命导师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认清这个问题的实质,我在这里谈一点粗浅意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一、恩格斯是否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恩格斯说:“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金顺尧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围绕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哲学工作者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分歧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主要是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它在哲学史上演变的情况究竟怎样?二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同一性有没有联系?三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能动的反映论是不是对立的?下面想就这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虞伟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6)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少同志都肯定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地阐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同意这一观点,但又不能同意有的同志完全抹杀费尔巴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这牵涉到哲学史的方法论即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上哲学思想的问题,本文想就此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有这种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理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哲学史上是已经确定了的唯心主义命题,用它来概括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会抹煞认识领域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应该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如果只用“同一性”来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方面,就会抛弃斗争性,违反对立统一规律。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哲学基本问 相似文献
5.
当前有这种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理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哲学史上是已经确定了的唯心主义命题,用它来概括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会抹煞认识领域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应该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如果只用“同一性”来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方面,就会抛弃斗争性,违反对立统一规律。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应该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是这样表述的: 相似文献
6.
张国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编辑同志: 我在贵刊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哲学战线上“三次大斗争”应当重新评价》一文,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对杨献珍同志的原意有所误解。最近有机会阅读了杨献珍同志有关这一问题的一些材料,想通过贵刊作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张慧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9-23
本文介绍了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讨论的一波三折的过程,主要内容和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此文认为这场讨论分三个阶段进行,围绕着如何理解和运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这个术语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在这场讨论中所吸取的历史教训是不要把弄贵理论是非的学术之争,搞成敌我之间的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浅析韩艳英,黄伟“形而上学”,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二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在乌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被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9.
宫凤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最近读了杨献珍同志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几篇文章,颇受教益.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来向杨献珍同志请教.(一)黑格尔是怎样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杨献珍同志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的而且是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命题".并说,对这个问题只要看看"黑格尔是怎样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就可以 相似文献
10.
李少兵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24-30
莱布尼茨从本质形而上学出发探讨的正义,是知识形态的正义,即名词意义上的正义,类似于必然真理的正义.建立于矛盾原则之上的,这种“知”或“知道”意义上的正义,对应于主体的“能够”和“可能性”,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在认知能力.从存在形而上学出发探讨的正义,是存在和行动样态的正义,即形容词和副词意义上的正义,是偶然真理或事实真理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想萌芽和开端于赫拉克利特哲学,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最早意识和直觉奠定了赫拉克利特在哲学史上真正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文中兼对以往普遍将其哲学概括为唯物主义性质的火本原论进行了质疑,而认为其哲学整体上是以逻各斯范畴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胡寿鹤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存在着几个有歧议的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个命题还是个问题;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什么意思;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什么哲学派别的界限。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周森林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30-33,39
作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孕育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近代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思潮又从不同的方面完善了这一思维方式.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把对象看成是给定的,思维与对象的关系是直接的,混淆了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杨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在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党的工作的科学性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一些同志在认识上和工作上,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之间摇来摆去,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唯物辩证法。他还告诫全党干部:一定要反对形而上学。为此,有必要对形而上学作出历史的考察,弄清来龙去 相似文献
15.
"后形而上学"承续了"形而上学"对于确定性知识的追求,并将这一追求引向深入,以更清晰的一元思维赋予感性以形而上学所不能给予的确定性,这是后形而上学美学的核心建树,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的思想发展历程,将美学在深度模式上的创新这一紧要问题提到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唯一的存在--尼采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4-41
尼采的存在论既不像德里达所言是非形而上学的思想碎片,也不像海德格尔所言是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而是具有内在关联的独特的生命存在论。它包括五个命题:1 生命是唯一的存在,2 生命是肉体,3 生命是权力意志,4 生命是力的差异运动,5 生命是一切事物的永恒回复。尼采的生命存在论提出了与德里达和海德格尔有关尼采研究之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曾说过:“一讲哲学就少不了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整个哲学的发展都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形而上学为了能不断地蒙骗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方式,因此我们抓住了它的实质,无论它怎么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有时打扮得合法合理,貌似辩证法,只要一究实质,便会露出“庐山真面目”。所以,为了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含义,弘扬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真研究形而上学的实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文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在当代西方经济论坛上出现了一股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思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今天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回答这种挑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一项战斗任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完备而严谨的学说。马克思曾这样论述过自己创立的这一学说体系:“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 相似文献
19.
徐浩特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国内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以下两种看法很有影响。第一种是比较流行的,几乎写进了每一本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看法。它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认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二种看法则试图对哲学基本问题做“一元化”的理解,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我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未揭示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质内容,只有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远达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形而上学在我国长期以来是被作为一种早已被辩证法驳倒了的完全荒谬的体系来看待的。因为它和辩证法是绝对对立的,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的。它的前途只会是被人们逐出认识领域,而最终放入人类思想史的博物馆中去。这看来早已成为定论了。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不是建立在对形而上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基础上的,因而有些武断和简单化。本文拟对形面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它和辩证法的关系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