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京时报》广告所见日本对东北的奴化与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京时报》是近现代东北地区一份有影响的大型中文报纸。它是由日本人中岛有雄于1906年在奉天(沈阳)创办的。在该报存续的38年中(1906~1944),不仅反映殖民统治者的意志,而且亦成为日本殖民当局在中国东北不折不扣的代言人。因此《盛京时报》所保存下来的资料对于研究日本在东北殖民时期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盛京时报>作为东北文学史的传媒见证,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阶段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文艺副刊<神皋杂俎>的"文苑"、"新诗"专栏刊登了大量的传统格律诗和新诗,并且在1923年引发了关于新诗的一系列争论,其中涉及了新诗押韵、对仗与否等传统格律诗范围内的问题,从中可以窥探出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传统格律诗的嬗变过程,同时还具有文艺理论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大量报刊,以"开通民智""联络邦交"为名义,实际上则以文化侵略为目的,主要是为日本武力侵占东北制造舆论。《盛京时报》作为其忠实代言者,自创刊起,便长期霸占东三省的舆论空间,充任"意见领袖"之角色,笼络欺骗了许多东北民众。而以《东三省民报》为首的国人报纸作为先知先觉者,在参透日人报纸的险恶用心后,时常进行议程设置,以犀利的笔锋不断对其实施的新闻侵略加以警示和抵制。尤其是在1924—1925年间,围绕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文化侵略"及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东三省民报》与《盛京时报》展开长时间激烈的笔战,从而充分唤醒了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对日本殖民统治、殖民文化侵袭的反抗,可谓开国人媒体抵抗日本新闻侵略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周华清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0):59-61,69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广告强国,拥有世界级的广告公司。然而,日本的大学没有开设广告专业,却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广告人才。与之相反,中国已经有数百所高校开设广告学专业,在每年毕业的大批广告专业人才中,大多数不能适应广告业的要求,出现广告教育与广告业严重脱节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日本的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值得中国借鉴的广告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范介卿是近代哈尔滨著名报人,《滨江时报》是他创办的一份民营商业报纸。在他的经营领导下,该报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颇有影响的民办报纸。范介卿和《滨江时报》在中国近代东北"城头变换大王旗"的背景下,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坚持办报长达十六年半之久,为旧中国民营报业历史上商人办报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6.
7.
伪满时期 (1 93 2 - 1 945 )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对中国东北实行全面统治 ,而且对其占领下的中国东北采取“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性殖民掠夺政策 ,致使东北的能源资源遭受到严重的洗劫和摧残。 相似文献
8.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基本国策,把中国列为重要的侵略目标之一,为达到永久占领中国,特别是中国东北之目的,大力推行“满洲移民”政策。为此,日本制定了“满洲移民”的完备计划,对东北的土地进行残酷掠夺,致使大批中国农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流离失所,历经苦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相似文献
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
东亚劝业会社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的殖民侵略机构,在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和土地掠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年前,日本对东北掠夺的推手是满铁和东洋拓殖会社,掠夺土地数量已达10余万町步。东亚劝业会社成立后,日本把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业务统合起来,并以国策会社名义试图破局土地商租权问题。伪满洲国时期,该会社先是积极配合日本驻朝鲜总督府,在东北设立朝鲜人安全农村。后又追随关东军,在东北地区掠夺95.32万町步土地,作为日本武装移民的预留地。伪满中期东亚劝业会社解散后,其朝鲜人土地业务移交满鲜拓殖会社,日本移民土地则转归满洲拓殖会社。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命经济学家埃德温·鲍莱组成调查小组,对日本在中国东北14个行业的资产情况进行调查后形成英文版《日本在满洲资产的报告》。此《报告》仅为美国总统制定战后政策提供参考,故印量极少,并一直未公开披露。《报告》是了解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东北侵占资产情况最为全面和权威的资料之一。它从客观角度,通过广泛实地调查和对大量数据的记录统计,揭示出日本对中国东北资源和经济掠夺的实况。这里对《报告》首次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10年代的东北旧体文学,其精神内容的无所作为加速了形式的边缘化,由于失却了时代承担被甩离了社会前进的轨道。旧体文学的文类质素的向新而变一旦停滞不前,那么其文类整体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由中心向边缘的游离,报纸等媒介排印水平的提高也不能阻止其式微之势。而原居文学体系边缘的小说应和了文学表达百科全书化的要求,重新向文学中心移动。报章连载小说代表了主流文学发展趋势,它融会了文学、社会的新旧观念的变化消长,呈现了许多具有新的社会观念意蕴的文学形象,其纯文学美学价值或许不高,但却是当时文学状况的切实体现和存留,显示了东北文学的现代方向,也因此具有充分的解读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救国时报》对毛泽东的宣传,是中共党报党刊史上的第一次。这次宣传主要包括著作、照片、生平三个方面。通过这次宣传,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影响急剧扩大,特别是对东北抗日联军学习贯彻遵义会议以来的中共中央政治路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37年 7月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实施全面战略进攻 ,日军攻占厦门、广州、香港、福州和海南岛等地后 ,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战略 ,在工矿企业、农业、金融、商贸等领域实施全面的经济掠夺和统制 ,给华南地区的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15.
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1936年8~11月初,陶行知在欧洲各地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共在巴黎出版发行的《救国时报》对陶行知此举十分关注,连续报道其欧洲之行的各种活动,介绍其抗日救国主张。通过对这一时期《救国时报》报道陶行知抗救活动及其内在原因的探讨,揭示了《救国时报》作为抗战初期海内外抗日救亡运动联结与纽带之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电影植入式广告是指将商品或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品牌工具等融入电影内容中,成为电影媒体中的一部分,让观众加深对商品的品牌印象,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间接说服消费者购买的一种广告策略.从最早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广告手段也日见翻新,在植入意识和表现手法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1931—1945年14年间,东北三省(包括东蒙地区)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之地。日本侵略者利用其扶植的伪满政府通过其控制的文化机构与报刊,对东北沦陷区实施了文化再疆域的殖民手段。在这样的再疆域时空中,文学形态呈现出两种维度:一是通过隐忍、委婉的方式表达抗争的精神;二是在殖民者操控中以“服务战争”、宣扬“东亚共荣”与“中日亲善”为目的的献纳之作。通过对《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以及沦陷区的文化形态、诗人气质与旧体诗创作的考察,旨在说明东北沦陷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们在被压迫与被殖民的境遇中,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脉失去生命的气息,在殖民与反殖民、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中,日本侵略者意欲对东北沦陷区的文化再疆域企图并没有取得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叶,日本国民对中国东北一直存在着一种“血脉相连”的浓重情结。其产生的原因是日俄战争使日本付出巨大代价并导致国力的衰竭,由此使日本国民在心态上错误地认为拥有中国东北的权益是理所当然的,而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取得的巨大利益是这一情结产生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的缔结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第二款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叙述.日本是据于何种理由要求中国割让这块土地的呢?换而言之,日本是建立在何种东北地区印象上要求割让上述土地的呢?近代时期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调查、整理、分析,继而提出相应对策的国家.目前,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甲午战争前后,尤其是19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然而笔者以为,自中日缔结修好条规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实不可忽略.笔者确信,日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重大对华政策均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之上.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方略,近代日本似乎尤能领略,并忠实贯穿于其对外政策的实践之中,而对华调查的有步骤实施便是此类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其中,日本对于中国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的印象或者理解的形成过程完整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近代的重要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各种书籍对近代社会变迁有积极推动作用.而在成就商务印书馆突出地位的众多原因中,广告不可或缺.在<大公报>上,商务印书馆运用系列广告、形象广告、赠品广告等多种形式,不断向社会推介各类书籍,为推进近代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透过<大公报>广告的内容,可以对商务印书馆的经营风格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近代报纸广告的社会意义作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