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饶伟新 《民族研究》2005,(6):92-100
针对目前客家学界认为今日"客家"的名称产生于明清时期,等同于明清文献中的"客佃"、"客籍"这一流行观点,本文以清代以来赣南文献中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些术语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内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清代的"客佃"、"客籍"作为清代移垦过程和户籍制度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产物,其实是一个与"土著"、"土籍"相对的移民范畴,而今日所谓的"客家",则是在晚清民国以来社会文化变迁和学术发展背景下出现或建构的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系范畴,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故而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鉴 《世界民族》2004,(4):37-43
一、澳大利亚文化政策的变迁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 ,澳大利亚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主人是土著民族。这些土著民族的先民 ( 4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河时期乘独木舟从亚洲来到澳大利亚 )远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创造了他们的独特文化。欧洲人的到来改变了澳大利亚的民族与文化构成 ,也打断了土著民族自由发展的历史。 1 788年英国的库克船长在悉尼湾登陆 ,西方文化与土著文化之间的矛盾就开始在澳大利亚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二战后 ,随着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 ,澳大利亚的文化冲突就由两种文化间的问题逐渐成为多元文化间的问题 ,从而衍生出澳大利亚文化政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论客家族群与近代基督教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族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由中原迁徙南方、港台和海外的过程中 ,历史培育了客家人朴实、勤劳和善良的民族性格。由于历史原因 ,客家人与土著居民曾发生过误解 ,甚至冲突。1 9世纪中叶以后 ,基督教新教大举传入中国 ,恪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客家族群 ,对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突做出了独特回应 ,引起了基督教传教士的高度重视 ,促进了客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互动与整合 ,提高了客家人的民族精神 ,并锤炼了它的一批重要精英。  相似文献   

4.
认为过去关于客家的形成与发展史的研究太过单一,指出应当关注迁徙中、迁徙后北方移民与原住民的互动,同时注意各地移民的不同情况。鉴于此研究取向,就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南宋时期汀州的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体现在"颇类中州"上;二是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的流民归化及其文化认同受"汉化、儒化、王化"影响;三是清代以来客家精英与民众呈现不同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人口绝大多数是外来移民的后裔,土著民族所占比例很小,但他们并没有被完全融化在美国社会中,而是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许多传统文化。前不久,我对美国土著民族作了一次访问,下面就是这次访问中的一此所见和所感。面对现代文化冲击的印第安部落美...  相似文献   

6.
广西中部大瑶山周边地区的榕垌村,是一个以梁氏壮族为主体的小型自然村落.它融合了壮、汉、瑶等多个民族七大支系的外来民族成分,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民族文化整体关系.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形态和各族群社会关系上,表现出诸多微妙复杂的文化心理差异.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推考这种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心理差异的历史成因,并证明以榕垌壮族为典型的广西大瑶山周边地区散居的壮族,很可能源于明代广西西部"俍兵",与当地瑶、汉民族一样,并非土著,他们几乎同期到达,激烈的生存竞争,三百余年来,构成了一个矛盾深远而又互相依凭融合的复杂微妙的多元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学关于土著文化的解释进行了反思.土著文化是土著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从时间上看文化不是单线进化的,土著文化不是西方文化的过去;从空间上讲,文化不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加拿大土著文化没有因为西方文化的传播而消失,而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断地调适和重构.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只有类型上差异,而没有水平上的高低之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不仅尊重和重视土著文化的价值与作用,还提高土著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8.
几次沿圣劳伦斯河旅行,在河畔的几个城市小住、考察,一路所见所闻,加上行前旅后查阅文献资料,从加拿大的历史到现实,法、英裔人两大语言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的关系,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品性与兼容互动,思考日久,领悟良多。圣劳伦斯河内连北美五大湖,外接圣劳伦斯湾,敞开全球最大的出海口。那样的对外开放窗口,走出大陆的出海通道,没能成为土著印第安人走出去的良港,却成了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腹地的便利入口。各路探险家、商人、军士、政客在这条流动的舞台上演着一出出争雄逐利的连续剧,不同民族多种文化在圣劳伦斯河流域交汇。  相似文献   

9.
李思睿 《民族学刊》2022,13(5):122-129, 144
洛带是成都周边以客家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古镇,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在旅游开发前后发生了从“土广东”到“客家人”这一族群名称和认同的变化。本文指出,首先,在四川客家研究中,要区别“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闽粤赣移民的移民史,及其后裔成为土广东的认同的历史。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移民的本土化过程中,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与湖广移民后裔之间的族群互动,促使土广东这一族群形成。其次,四川客家族群形成受到整体性的客家族群形成和地方文化精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东山客族”的名称出现,主要受到“民系-文化”客家研究范式的影响;1999年开始,土广东这一族群名称变为了客家人,该变化体现了全球性的客家网络、地方发展、文化精英对于族群形成和认同重塑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也是被视为包容和接纳外来移民的典范.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成为加拿大的重要特征.但是,魁北克问题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加拿大的国家统一问题,并且其他族群如原住民和外来移民问题也常常与之缠绕在一起..以魁北克问题为案例,研究加拿大民族多元主义及其社会治理的经验,可以作为同样是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学习和借鉴,以维护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庆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文化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土著文化,即草原文化;二是移民文化,即农耕文化;三是工业文化,即近现代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庆市在发挥工业文化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农耕文化,尤其要研究和重视草原文化的民族特性,从蒙古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民族特点等实际出发,依托和借助于地域的和民族的载体与形式,使草原文化不仅在传承中发展,也能在与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的交融中更新.  相似文献   

13.
客家族源于古代中原的汉族,在战乱的影响下不断南迁,将中原文化带到南方,并且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结合,这些汉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混居通婚,最终形成了客家人.所以,客家人的传统服饰别具特色.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的主要动因,然后简要展望了客家传统服饰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希望本文可以成为当下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引起相关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闽台说"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语言学的实践多局限于今南岛语族族群分布范围,忽视了华南上古百越这一重要的古南岛系统文化.最近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又将"原南岛语族"文化说成是闽台沿海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大坌坑文化和富国墩类型,与百越一南岛一体化的民族文化格局和我国大陆东南到东南亚、太平洋群岛间土著民族考古文化的统一性不相吻合.将富国墩类型之后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文化等说成是"南岛语族"文化的终结、"汉藏语族"文化的开端,更割裂了东南史前、上古土著民族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5.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自秦汉时期开始有汉族移民进入红水河地区 ,但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红水河地区特别是进入红水河腹地是在明清时期。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较 ,汉族人口迁入红水河流域的时间较晚 ,规模较小 ,分布也比较散 ,而且很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崇山峻岭之中 ,多与其他民族杂居。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 ,在红河水流域的壮族、汉族内部 ,壮汉及其他民族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分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的六个侗寨于201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历史人类学方法对六个侗寨迁徙的非连续性历史记忆及其村落共同体的社会构建进行了分析。坪坦河侗族人既有"江西移民"的历史记忆,又自称为本地土著。定居坪坦河以后,尤其自明清以来,他们又通过大量碑刻、木刻等文字记录方式进行村寨历史建构。当地人正是通过历史的虚构与实构,诠释了其先民的多元族群互动融合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彭雪芳 《民族学刊》2012,3(1):76-82,96
历史上,开办寄宿制学校是加拿大政府对土著人实施同化教育的途径之一。布鲁奎尔斯印第安寄宿制学校的历史变迁为了解加拿大土著教育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窗口。透过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状况及联邦政府对土著教育采取同化、隔离、融合与自主的政策变化历程可以一睹加拿大土著寄宿制学校的兴衰。其衰落标志着教会与政府联合实施的同化教育的失败。随后,土著人重新掌控教育权,土著教育与西方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既使土著年青一代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也确保了土著民族的价值观、认同感、语言及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论述了湖南客家文化的源流及其分布,进而分析了湖南客家的历史文化特征,并对了湖南客家文化与湖湘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客家族源于古代中原的汉族,在战乱的影响下不断南迁,将中原文化带到南方,并且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结合,这些汉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混居通婚,最终形成了客家人。所以,客家人的传统服饰别具特色。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的主要动因,然后简要展望了客家传统服饰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希望本文可以成为当下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引起相关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移民是指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变动的现象,人口的迁移在时间维度上来说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同步的,而这种流动的地理空间,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青藏高原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交汇之地,是古代东西文化、农牧文化交流的实际操作平台,被誉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多样性的活化石地区”.高原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隔绝的封闭的文化,而是一种开放的与周边地域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外向型文化.从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看,高原人口的深层结构是以多元的移民为文化底色的.今天生活在高原上的汉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这些民族无一不是以各种原因迁徙而来的.历史也证明,高原社会最为繁荣的几个历史时期,也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最为活跃、最为强盛的年代.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证明“世界屋脊”上的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性的复合文化,呈现出渗透性和包容性特征.历史上,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移民,其传统文化都要随着迁移发生变化,对其自身与迁入地都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与冲击.哈贝马斯更是指出,不同民族的兴起和消失,都是“在文化的流变过程之中”进行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