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古风》第一首“大雅久不作”是他的一个重要篇章,表述了他对《诗经》以下历代诗赋的评价,对唐代诗歌繁荣的赞美。其中“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两句,前人和今人都有不同理解;“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两句,也容易产生歧义。本文参考诸家之说,试加辨析,期望对这几个句子的意义获得确切的认识。为便于参照,先录原文于下: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  相似文献   

2.
李白《苦雨》诗,全称为《玉真公主别馆苦而赠卫尉张卿二首》。此诗在李集中原以为一般酬赠之什,未曾受到特殊关注。自80年代李白0两人长安”之说①兴,此诗涉及李白开元十八年(730)初入长安一事之有无,遂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主张确有其事者,以之为力证;主张并无其事者,亦以之为力证。譬如函谷,一方欲以一丸泥塞之,使长安固若金汤;一方则欲去其一丸循以破之,使长安不攻自下。“一丸泥”者何?题中之人事也。双方均在此下功夫,侧重于题中有关人事之考证,而对该诗本身之探索则止于浅表,不知该诗中自有深沟高垒,奇阵伏兵,据…  相似文献   

3.
陈勇 《船山学刊》2011,(4):40-43
明代诗歌选学十分繁荣,《唐诗品汇》、《古今诗删》、《诗归》三部选本先后在诗坛占居主流地位。王夫之对明代诗歌选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上述三部诗歌选本是他关注的重点,对其最终的审美价值茄诸每、理想,王夫之均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认为,《唐诗品汇》追求“盛唐气象”,不意趋于“傭贱”;《古今诗删》追求“汉魏风骨”,难免走向“粗豪”;《诗归》以“孤怀孤诣”追寻古人真诗之精神,最终却沦入“猥亵暧昧”。  相似文献   

4.
李白写了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数量之多,大大超过了他的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这个特殊现象,曾经引起人们的批评指责,一直到近代,还有人认为李白写了这许多妇女诗是犯罪行为。产生这些意见的历史原因是由于,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美女等于骏马,《爱妾换马》这个诗题被视为饶有兴味的事,加以夸耀咏叹。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诗歌有关风教,在诗歌中竟然大写妇女,岂不有伤大雅。据宋人在诗话中称引,王安石就曾对李白进行过抨击,认为“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针对王安石的谴责,也有人曾经为李白进行过辩解,以为:“渊明篇篇有酒,谢安石每游山必携妓,亦可谓之其识不高耶?”其实,李白虽有咏妓的诗,但为数甚少,以此少数游戏之笔据以论其大量的其他类型的妇女题材的诗,当然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5.
《易经》卦爻辞的诗性阐释──中国古代诗歌之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最早诗歌总集是《诗经》,这个名称是汉代定下来的.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用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远古、上古流传下来的诗歌,我们且认“三千”之数,那么被孔于(或周代其他乐官)删掉的其他二千七百首.是否还有迹可寻呢?现存“《诗》三百”,主要是西周时代的诗,有少量商代之诗(《商颂》是宋国人正考父依据商代的祭祀乐歌改写的),那么殷商以远至契、后稷时代的诗又何在呢…  相似文献   

6.
孔子删诗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孔子删诗之说,一般认为始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司马迁的这段话叙述孔子对于《诗经》的整理,只说到“去其重”,并未明确提出删诗说。到了东汉,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伏羲画卦,书契后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篡书删诗,缀礼正乐。”与他同时的王充也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论衡·正说篇》)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删诗说。到了  相似文献   

7.
孔子删《诗》之说,起源于司马子长。《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 对于孔子删《诗》之说,唐以前历代儒生都没有提出过相反的意见。唐人孔颖达在对“书传所引之诗”进行反复考证后,首先对“古者,<诗>三千余篇”提出了异议,实际上是对孔子删《诗》之说持否定态度。宋以后,对孔子删《诗》之说进行考证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朱熹认为,孔子只对《诗》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刊定,而不曾删《诗》。叶水心非常同意这个意见,他说:“<诗>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但当时持相反意见的也大有人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不同意孔颖达的意见。他说:“以<诗谱>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二十余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邵雍也说:“诸侯千有余国,<风>取十五;西周十有二王,<雅>取其六。”现代学者  相似文献   

8.
自司马迁断言孔子删诗以来,“删”与“未删”之辩,纠葛千年,迄无定论。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深感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司马迁谓孔子删诗,言之凿凿,确为不刊之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予以申论。一、关于“淫诗”和“逸诗”的考辩凡主孔子未曾删诗者,大都举出今本《诗经》有“淫诗”存在,以此为据,力主孔子未曾删诗;既然孔子主张“放郑声”,何以《郑风》多至21篇,且有多数“淫诗”保留?问题在于对“淫诗”的理解上。今以《郑风·溱洧》篇为例:《诗序》说:“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毛诗正义》:“郑国…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一千多年来,很多文艺理论工作者都对李白诗歌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当代的王瑶先生,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但是,在谈到李白诗歌的形式时,王先生却写道:“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五律有七十多篇,七律只有十二首,合起来还不到全诗的十分之一。他是不耐烦在形式和字句推敲上下功夫的”(《李白》)。其原因是“李白要写的那种汹涌的内容和豪放的情绪,用声律对偶限制得很严的律诗是不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源起 “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命题。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宣公十四年注)这句话中已透露出“发愤”而有所作的意思。孔子在探讨诗之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的过程中,标举“兴、观、群、怨”,把“怨”做为重要一端加以称举。孔子之“怨”虽有着极强的伦理政教意味,但并不否定诗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传达怨、怒的内容,这从孔子删诗即可看出。屈原的著述中,也蕴含了“发愤著书”说的萌芽,如“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然而系统阐明“发愤…  相似文献   

11.
发展着的当代诗歌(或称中国“现代诗歌”),展示出非常复杂的诗学命题现象。诗歌界出现的众多的“流派”名称,更大的意义上,是诗人们对中国现代诗歌进行探索而提出的特殊命题;朦胧诗以后的诗歌理论与实践,都具有交错性和互容性。诗歌的写作由过去的精神压抑向精神的自由释放发展,因此诗歌的内涵意义由浅薄向深刻发展,诗歌的语言形态白“千人一面”、“言不由衷”向诗歌话语的个性化发展;“诗”,真正变成为“诗”,而再不是具有语言美的“意识形态广告”。  相似文献   

12.
李贺作为中唐诗坛的代表 ,无疑他是带着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走进中国诗歌的圣坛。他以“鬼诗”、“鬼才”著称 ,然而他对李白、杜甫诗风的继承 ,仍是有迹可查 ,这一点中国古代诗评家中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 ,本文试从李贺同时代及其后人评论中 ,论证李贺与李白、杜甫诗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误收李白三首诗《全宋诗》卷九七五《李之仪集》据清钱尚涂《买愁集》卷上补辑《诗一首》,诗云;“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留空床。床上绣表闲不寝,至今三载犹余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复相忆,白露湿苍苔。”此诗系李白诗远十二首》之十一,见王流往《李太白全集》卷二五。“留”作“余”,“床上绣装闲不寝”作“床中绣被卷不寝”,“犹”作“闻”,“相思复相忆”作“相思黄叶落”,“白露”作“露白”,余悉同。二诗显系一首,且异文以《李太白全集》为佳,当属李白作。补辑入《李之仪集》者显误。《全宋诗》卷一○七八《…  相似文献   

14.
李白乐府诗《胡无人》是否是本事诗,古今论者持说不一,对其系年亦有异.歧说主要是因对诗中“太白入月敌可摧”句的理解所致.“太白入月”之月并非论者所理解的月亮,而为昴宿的月星,“太白入月”实即“太白入昴”的天象.“太白入月”之“敌可摧”的占验,与“太白入昴”之“不利胡王”、“当杀胡王”的占验亦相合.而且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至德元载十一月二十六日,确有“太白入昴”的天象发生.故此诗很可能是寓有时事的本事诗.再结合此天象发生的时间、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前后心境的三次转变、此诗所流露的心态,可系此诗于李白初入幕府时期,即至德元载十二月下半月到次年正月之间.  相似文献   

15.
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作为这种文化现象的表现的古代祭祀诗歌则是我们今天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民族性格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同时还可以从内容、风格不同的祭祀诗歌中,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北南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及对后世的不同影响。《诗经》和《楚辞》可以看作中国北南方诗歌的先河,其中的家把诗歌严格地讲不完全属于同一类,例如《诗经》中的祭祀诗(这些诗歌主要包含在“颂”诗里面,“大雅”、“小雅”…  相似文献   

16.
此文题目中的“实验”及“实验诗歌”基于MichelleYeh(奚密)1992年的义章(LightaLampinaRock:ExperimentalPoetryinContemporaryChina。(把灯点到石头里去:中国当代实验诗)。我在1996年的《LanguageShattered:ContemporaryChinescPoetryandDuoduo》(粉碎的语言:中国当代诗歌与多多)一书中把奚密下的定义稍微扩大,“往后推”使它包括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诗歌。“实验”在此义中不指通常指的具有试探性或探索性的作品和创作手段,向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体范畴。大约相当了“毛后诗歌”、“新诗潮”、“新时期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孔子删诗说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之说,自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之后,日趋否定,如郑樵、朱熹、赵翼、崔述、魏源等,皆否认孔子删诗之说。当代研究《诗经》者,几乎都认为孔子没有删诗,否定孔子删诗之说似成公论。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左传》季札到鲁国观乐时孔子才八岁,而季札听到的诗歌分类及先后顺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以此论定孔子不曾删诗。二是根据《论语》,孔子自己说过《诗三百》,因而认为在孔子之前已有定型的《诗三百》。三是根据逸诗少。我们认为《左传》的记载不可信,《论语》中有删诗之证,逸诗少符合规律,《诗三百》成书于孔子四十六岁之后。  相似文献   

18.
“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词的评论。陈师道(后山诗话)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据说东坡曾以所作小词示晁补之和张来,问“何如少游?”两人都回答说:“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①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以上说法尽管褒中不乏贬词,但它表明词至苏武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即词的诗化倾向。对此,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得较为具体:“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也。”吴熊和先生说得更为直接明了:“凡可人诗的,亦以人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代诗论、诗话,现代当代诗歌论著,谈论诗歌作品,无不涉及诗歌语言的语音与诗情的结合。诗中的语音是一种特定的物理声学现象,诗的声律、韵律是诗歌特有的现象,这是一方面;另一份面,因为“诗线情”,诗歌语言较其他语言现象更具备有规律的传情达意的声响特征。我国传统戏曲唱念讲究“声情并茂”,唱出“韵味”,即是这种特征的艺术概括。普通话诗歌也具有此种特征。研究这种特征,无疑对诗歌写作、欣赏、教学都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普通话诗歌语音与音乐语言之比较人们常说诗歌谣言具有音乐美,这一比喻式的表述,说明诗与音乐…  相似文献   

20.
学术性、实用性与普及性的统一──评《李白大辞典》廖明君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一个灿烂辉煌的诗歌王国。在这一王国中,李白诗歌以其独特魅力,尤为璀璨夺目,异彩非常。“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李阳冰《草堂集序》)。然而,尽管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李白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