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宁从推进俄国革命的角度出发,对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进行了批判.在建党时期,列宁同经济派和孟什维克进行了斗争,使布尔什维克党从理论信仰到组织原则上都避免了伯恩施坦主义的影响.在俄国革命时期,列宁同取消派进行了斗争,保证了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以及革命后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与西欧社会民主党反伯恩施坦主义的失利相比,在组织上不断清党以及立足于俄国国情找到一条将党的革命纲领与党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的现实途径是列宁战胜伯恩施坦主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原产于战后意大利、走红于当代欧美学术界的一个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持之以恒的学术旨趣就是强调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坚信劳动相对于资本独立一极的本体地位,工人阶级相对于国家、政党、工会的自主地位,以及工人阶级自我组织和自我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从而致力于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背景,指认适应时代要求的革命主体,以对抗资本的逻辑和统治,其学说因此可以概括为"政治主体的建构学"。这门政治主体建构学说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尤其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前提预设是资本与劳动的二元对立逻辑,核心内容是革命主体角色的重新确认,旨趣依归是设计革命策略颠覆资本的权力。在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政治哲学解读、对资本与劳动辩证法的重新诠释、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现实的剖析、对新阶级主体及其革命策略的探讨等方面,"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颇具特色;但它过度诠释马克思的"政治向度",塑造出一个对抗至上、永恒革命、完全政治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危险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自伯恩施坦以降,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就被指责具有布朗基主义的倾向,特别是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更加为这一主张提供了"实践证明"。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盲动乃至恐怖特征的布朗基主义倾向呢?不仅在理论上伯恩施坦及其追随者误读了马克思的,就是在实践上中苏正反两方面的不同结局不仅没有为,反而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成功做出了更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原则出发看实践"和"从实践需要出发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两条对立思想路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就,主要是立足实践的需要去"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这既是由中国不同时期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任务决定的,又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息息相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基于此构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试论毛泽东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曾景忠毛泽东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而尚来得到认真研究的问题。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革命时代发展的产物。从思想流派和学理上分析,马克思主义衍变发展中出现了伯恩斯坦主义考茨基主义和列宁主义。中国共...  相似文献   

6.
近一个世纪前,胡适与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曾被视为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冲突.本文认为,这一看法是错误的.胡适与李大钊的讨论不论从历史事实还是学理层面都不构成"冲突".就历史事实而言,胡适无意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对立;就这场讨论的学术层面看,也说不上是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交锋.  相似文献   

7.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次挑战,其实质是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与胡适的"实验主义"在如何解决中国问题上的一场"政治论战"。李大钊在这次论战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思考中国命运,提出了通过"阶级竞争"达到对"经济问题"的"根本解决"的思路。这次论战,激发、促进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确立。到1920年初,李大钊不仅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渐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阿尔都塞的理论总问题和科学认识论是他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目的出发,强调应当从与近代西方哲学断裂点上来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因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论题"。  相似文献   

9.
在柏拉图主义传统中,"记忆"是个指向过去的词,并且被限定在意识层面和同一重复的死胡同里;先验主体之宏大叙事的确立,取消了记忆的历史性作用.思想之具有历史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传统哲学.后尼采式的"反讽"突破了过去--记忆、现在--思想、将来--预知的藩篱,它唤起的是一种没有起源、没有历史演变关系的记忆.本雅明将历史唯物主义修正为对所有可靠记忆加以质疑的反记忆,为其一种创世主义的革命张目,并与一种非机械的马克思主义构成对话.  相似文献   

10.
林焕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能动反映论再到文艺审美性研究的发展过程,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则经历了由革命特殊时期的"革命论""武器论"走向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人民性"研究。林焕平的理论研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突破既定语境限制走向理论的丰富性与特殊性的过程,他在新时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批评原则,对现代主义、唯"主体"论以及"向内转"思潮等现代文艺思潮批判,对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亦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的托陈取消派是托洛茨基主义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复杂形势下的合流。中国托派所宣扬的取消主义,实际上是托洛茨基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政治观点的翻版。一九二八年八月和十月,托洛茨基先后撰写的《中国革命的总结与前瞻》、《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后的中国革命问题》,以及这一时期他给中国托派的若干书信,特别是一九三○年托洛茨基起草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及其任务》等文,成为中国托陈取消派形成自己政  相似文献   

12.
1919年,胡适发表了一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时评,引发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长期以来,"问题与主义"之争被定性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本文从论争双方对"问题"性质的界定、解决"问题"方法、"主义"的两面性即理论与实际两个不同层面以及"问题"与"主义"的孰先孰后等方面对90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思想学术脉络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问题与主义"论争主要还是从理论角度展开,并未从实质上涉及具体问题的解决,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自五四至今,对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各种问题和主义旗帜的探索,实际上从未停止。本文认为早些年我国学界将其纳入"中共党史框架",按照"革命史范式"解读这场论争的论说有失偏颇,认为除政治意义外,"问题与主义"之争尚有更深远的学术思想文化意义有待挖掘。本文还从今天中国现实出发,指出重新思考"问题与主义"论争的主旨和意义,在于注重实践,破除"假、大、空",在于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3.
"体系哲学"作为旧哲学的代名词具有本质主义、结构强制和"终极真理"的共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革命性地颠覆了"体系哲学",建立了始终面向现代世界历史,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可开放的哲学体系;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是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廓清"体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取消主义"是中共妇女运动历史上以实行无性别色彩的组织动员政策,反对在党内外建立并主张取消任何独立形式的妇女组织为基本内容的"左"倾思潮。它萌生于民主革命时期,1949年后不断发展,至"文革"时期恶性膨胀,迟至拨乱反正时期才退出历史舞台。考其成因,既有国际共运传统与俄国经验的影响,亦受到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限制,而中国儒家性别文化的传统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1-20
为批驳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对立起来,笔者于1985年就从正面论述了恩格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2013年笔者进而提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这一新概念。恩格斯一生的理论贡献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和四个领域,这四个时期和四个领域可以充分证明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双星合璧。提出并论证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双星合璧,旨在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精神实质的一致性,更加重视恩格斯对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从而更加有效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从"斗争哲学"到"和谐辩证法"、从"以人民为本"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重逻辑。它们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描绘了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景图。本体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前提,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逻辑是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认知方式,价值论逻辑是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目的,四重逻辑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进程。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6,(3)
蔡仪的理论与实践,在不同时期既接近于革命意识形态,又与其有原则差别。但蔡仪运用革命话语系统维护学术地位,经营学术团队,使其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在理论实质上,革命话语仅仅是蔡仪美学思想的表层特征,形象崇拜则是其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形象思维论是其理论逻辑的核心内涵。蔡仪形象思维论的哲学基础是物本论前提下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因此他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前苏联美学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判是错误的。产生蔡仪美学思想的社会根源还在于其布尔乔亚化的生活体验。蔡仪式的逻辑体系与革命话语的矛盾二重性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物本论美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美学"、"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美学"等美学思潮中有集中体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开放的特征是其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不断变化发展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是其与时俱进的客观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就是与时俱进的历史.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对其面临的三大问题的科学回答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及与其一脉相承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地包含三大层次.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坚持和捍卫前两个层次与丰富和发展后一个层次的永恒扬弃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针对国内出现的否认与消解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两种错误思想,党进行了批判并就如何坚持与实践马克恩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进行了艰辛探索,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国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强调践行“知行统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基本原则。前者回答了“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后者则解决了“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为中心的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它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均有杰出的贡献。本文主要就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般说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个认识论命题,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一切”,我们认为,应当包括人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有关论述和运用来看,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