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义同词"是汉语发展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历代学者对此已有所论述,但不够深入。本文从古汉字的"反义同词"谈起,从训诂学家对"反义同词"现象的解释、"反义同词"的类型、现代汉语中的"反义同词"现象和"反义同词"现象的产生原因四个方面做了较为浅显的说明,希望能给读者一个粗略的了解,并进而去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2.
反义同词的转喻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义同词指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义项,是词的多义性的一种特例。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反义同词的生成机制,并对反义同词中的转喻关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反义同词中的反义关系具有概念的邻近性、范畴的同一性、显著度的不对称性,反义同词的生成依托于概念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3.
反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介"字不论作为单音词还是作为词素,都具有"使二者相联系"和"使二者隔绝"两个意思,就是证明.反训主要是由词义的引申发展造成的,而且语言可以通过内部机制的调整来消除由反义同词(或同词素)造成的表达歧义.  相似文献   

4.
论"反义同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存在“反义同词”现象 ,即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包含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它与历代所论“反训”有所区别。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古代汉民族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密切相关。人们发现对立现象无所不在 ,对立思维形成 ,对立概念大量存在。对立思维经过概括化、抽象化、形成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阴阳思想是其典型体现 ,阴阳对立互补是宇宙运动的基本模式。反义同词现象则是这种思维形态在语言模式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再探中英文反义同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义项的现象称为反义同词。词义具有动态特征,反义同词现象是认知主体对事物或属性不断重新概念化的结果,同时也是认知对象自身的相对属性在同一词语内的反映。从历时角度看,反义同词是一词多义演变的特殊现象。反义同词现象的存在和认知主体的主观体验不可分割,认知主体、视觉、背景和凸显侧面不同都可能是导致反义同词现象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主要是汉英比较,少量涉及日语)揭示“同词反义”现象,并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探索产生“同词反义”现象的根源,指出了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反义同词。本文从共时的平面上考察当代英语中的这类现象,探讨其词义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指出,任何共时平面的反义同词可以是历时角度反义同源现象演化过程中的一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对揭示词义的演化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汉英语中的反义同源和反义同词现象,并分析了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对反义同源和反义同词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揭示词义的演化过程及其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反义同词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义项的现象称为反义同词.从历时角度来看,反义同词为一词多义发展的特例,然而相反义项得以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语言空间共存于同一个词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的.从矛盾的统一性、反义词的同一性、事物的两面性、词义的反向引申等多维度地论证了反义同词现象产生和存在的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0.
每个词都有自己的词类归属.当前,学界普遍将"尚且"一词归入连词,只有极少数人将其视为连词和副词的兼类词.但从"尚且"一词的语法特征以及该词同"都"、"还"、"也"等副词进行类比的分析来看,"尚且"应归属于副词.  相似文献   

11.
"敲敲打打"类词既有动词的特征,又有形容词的特点,因而其归属不定.在词的构形形态、语义特征、语法功能三方面分析,这类词归为动词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2.
汉字"词式"书写是汉语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实行"词式"书写可以使人们说话过程中存在的词意识显现到书面中来,把说话时存在的一种不自觉的运用词的能力,变成书写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运用词的行为,更好的实现书面语跟口语的一致.这种书写方式还可以更好地消除歧义,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13.
词语"春天"作为研究个案和切入点,通过对古代诗人杜甫和现代诗人赵野创作的同题诗《春望》的细读,以及对书写"春天"的古今汉语诗歌的整体观照,试图辨析"词"在古典汉诗和现代汉诗中的差异与不同,并揭示产生这种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词"的特质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表被动的“着”主要分布在川、滇、黔等地区。西南官话为主要分布地区。“着”还没有完全虚化为表被动的功能词。它还承戢着动词、助词等功能。此外,“着”与其它标记词共存互补,语叉上的分工是它们共存的主要原因。对被动标记词“着”的选择受到了结构、语义和表达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洛阳伽蓝记》是中古时期佛教史籍,口语程度较高,书中有大量的反义复合词,具有较高的语料研究价值。《洛阳伽蓝记》中有54例反义复合词,其中34例来自上古汉语,占比62.9%。8例为上古时期的反义复合词,但义项有所发展。12例是在中古时期新产生的词。这些反义复合词中,词语和义项消亡数量最多的是中古时期产生的反义复合词,词语和义项保存数量最多的是上古时期产生的反义复合词。  相似文献   

16.
《老子》五千言,义理精深,常使人感到索解为难。但《老子》行文也有其规律和特点,如能将其揭示和掌握,则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同词反义”就是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所谓“同词反义”,就是说,在《老子》中,同一个词常常具有相反的意思。这种情况不是极个别的,而是颇带普遍性,涉及到《老》书的一系列范畴,有的甚至是其基本范畴。对它们如果不注意辨折,就会茏统模糊,不得其解,甚至把意思完全搞错。下面以举例的形式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17.
明清山东方言中的后缀"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缀是明清山东方言文献中重要的后缀之一.在它所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中,动词在数量上比较多,其他各类词如名词、形容词比较少."巴"缀词用法较多,语义色彩丰富,充分说明了附加式构词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和多音节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踊、跃、越、超、腾、跨、跳、逾(踰)”等八词在“跳跃”这个义位上,具有共同的基本语义特征,形成一个同义义场。该词聚中各词位在词义、语用、语法功能等方面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彼此相辅相成。各词位在义场中地位的消长变化,使该语义场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其中“跳”后来居上,在汉魏以后迅速发展,最终夺得该义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中没有"唧"尾词.涟源市杨家滩镇方言中"唧"尾使用范围广泛,"唧"既可作名词词尾,也可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代词、副词等词尾,"唧"尾的作用丰富,有造词、区别词义、表微小暂短、表情、使确数量变为概数量、舒缓词(语)气、标记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的语用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词是语用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话语中的信息指示是理解和表达意思的关键.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不仅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且各有其特性,它们之间是不完全对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