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人民出版社《古代散文选注》上册注云:“苦秦,即‘苦于秦’,受秦统治之苦。”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注云:“苦秦,以秦为苦,即在秦的统治下深感痛苦。”这两种解释,均值得商榷。按“苦”的本义是一种野菜,味苦,也叫“荼”。如《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苦,苦菜也。”《毛诗正义》云:“此荼也。”引申为味道苦。如《诗经·邶风·谷风》:  相似文献   

2.
咸阳以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秦的首都而著称于世。“咸阳”作为地理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生  相似文献   

3.
谶纬是历史上久已有之的古老迷信,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隐言,主要是政治性的内容,以预示国家兴亡和君主祸福为主旨。《史记·赵世家》记曰:“在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与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秦以降,谶语大量出现。在反秦的浪潮中,谶语成为重要的精神武器。《史记·秦始皇末记》中所录有数条,诸如“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都是预言秦的灭亡的;而反秦首事的陈胜吴广起义更是借助了谶语的力量以威  相似文献   

4.
随着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朕”已经成为文字学上的“化石”。《尔雅·释诂》:“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到了秦始皇赢政一统天下后,“朕”方为皇帝所垄断专用。《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即此事。但是,在秦以前,朕并不等于后世的我、余、吾之类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时代,朕往往用作“领格”(所有格),同于今天的“我的”。甲骨文、金文就是这样。《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许慎汉人,故所释并不确切。顾颉刚、刘起钎氏指出:“朕——甲骨  相似文献   

5.
秦太尉小考     
秦始置太尉之说,初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自此说闻世后,史家多信之无疑。但也有人提出过异议:晋人束暂据《尚书·中侯》认为太尉非秦官。唐房玄龄的《晋书·职官志》云:“太尉,古官”,即太尉非秦始置。《太平御览》卷二○七引《百官表注》也持同一说。这些见解是有道理的,可惜他们都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证。然而,秦设太尉是否掌全国军事,也值得怀疑。若太尉为三公之一,掌全国军事,这一煊赫职官,为什么在秦统一、伐匈奴、征南越、镇压农民起义中,却无一语道及。但《史记》  相似文献   

6.
卫宏云:“秦以前以金、玉、银以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后汉书·徐璆传》注引。)按是说一出,几成定论。学者相沿用而未改。下面且以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为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玺,“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辞海》:“印。木为统称,秦以来专指皇帝的印。”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邺城条云:“齐桓所筑,汉置魏郡,作都始于曹操。”但《辞海·语调分册》“邺”字条,新版《辞海》(一九七九年三卷本)“邺”字条和一九八○年初版《新华词典》“邺都条”却都说:战国时魏文侯曾奠都此地。魏文侯的都城,本已著于史籍。《史记·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以“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又《汉书·地理志·安邑》:也说魏绛(即昭子)徒治安邑,惠王徙治大梁。魏文侯的世次,在昭子与惠王之间,其都城显然是昭子徙入之后惠王迁出之前的安邑。安邑地处吉之西河。《史记正义》云:“文侯都安邑,孔子卒后,子夏教于西河之上,文侯师事之。”《水经注·汾水》:“安邑……春秋时魏绛自魏徙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的“道”何谓“道”?《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侯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就是说:“道”为秦时所置,“...  相似文献   

9.
秦、楚同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尤其是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战国策》),出现了“中分天下”(《淮南子·兵略训》)之势,但在长期的角逐中,楚却为“独霸西戎”、社会经济原较落后的  相似文献   

10.
秦朝的历史地位早有定论。恽敬在《三代因革论》中说:“是故秦也者,古今之界也。自秦以前,朝野上下,所行者,皆三代之制也;自秦以后,所行者,皆秦之制也。”谭嗣同在《仁学》中更有“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的著名论断。大量的考古成果证明,从殷周到春秋,直至秦统一中国,秦是唯一的文明传统从未中断的国度。可是,秦王朝并没有完  相似文献   

11.
夏朝灭亡后,夏族的一支曾西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并与周人联姻。周人后为戎狄所迫,向南向西迁至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自称“有夏”,迁徙沿途地名印证了两族先民的足迹。《亳鼎》中的地名“杞”与《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囘中”之“囘”当为一处,是为夏族后裔西迁后的所居之地,即《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所在的秦境之“杞”。《散氏盘》中的“漆”地为随周人迁徙所经之地。  相似文献   

12.
令人论及秦汉游侠,依据通常是《史记》、《汉书》的《游侠列传》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人物。吾尝疑之:即然这些人都属于“游侠”,司马迁何以要作《刺客列传》将其一分为二?叉,若谓刺客也是“游侠”,那么司马迁何以要说“自秦以前,匹夫之陕,湮灭不见,余甚恨之”?荆轲、聂政辈不是秦以前的“匹夫”又是什么? 若细读《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我们会发现“游侠”与“刺客”实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秦始皇的姓名是什么?”也许不少人的答案会是“赢政”,而且许多书上也是这么写的。然而,如果我们打开《史记》,就会看到司马迁的记载却并非如此。虽然《史记·秦本纪》里说:“秦之先为赢姓”,可是在《秦始皇本纪》中却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在《楚世家》中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秦始皇本纪》的末尾还有一段评论说“吕政残虐”。这样一来,在记述秦始皇的史迹最详备的文献《史记》之中,不但有关于其祖先为“赢姓”的记载,而且还有他本人“姓赵氏”,叫“赵政”或“吕政”的说法。那么,这位始皇帝究竟应该姓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丕卷一、第二页秦诅楚文:“亲仰不显”。案古无丕字。金文中凡“丕显”字皆作“不显”。《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维天之命》“于乎不显”,以及其它的“不显”皆应读为丕;郑玄笺谓“读如字”,如果他见到汉刘熊碑中的“相继不显”则当作何解邪?不字在古文字有于书写时注其中笔作(?),如金文筥侯少子簋及古匋文之例,后人隶作(?),如日本唐写本《书·盘庚上》“(?)乃敢大言”之例,再变而为丕矣。  相似文献   

15.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有大量关于“赀”的法律条文和法律材料。“赀”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措施?在秦的法律制度中,居于何种地位?这对于了解秦的社会政治生活,对于我国法制史的研究,都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现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来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它作出必要的说明。一关于秦的“赀”,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多。《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公孙述出见之,入贺王曰:“百姓乃皆里买牛为王祷。”王使人问之,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  相似文献   

16.
《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自来说此“束修”有二义:一以为束身修行,一以为修脯之贽。大抵汉人主于束身修行一义,六朝以后才有修脯之说。何氏《集解》引孔安国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这句话很含混。《书·秦誓》“若有一介臣”伪孔传:“如有束修一介臣”,孔颖达疏:“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修饰,此亦当然。”作伪传者本于《论语》孔注,跟孔颖达对《论语》注的理解一样,都主于持礼自修。这是最早的汉人义。《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决不能解作艇脯;《后汉书》中和帝纪、邓后纪、伏湛、冯衍、胡广、郑均、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一号秦墓(M1)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竹简,其中包括《日书》(甲、乙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两种《日书》中均载有一段涉及出行禁忌的文字内容(我们将其拟名为“禹须臾·行不得择日”篇)。对于这段文字的含义,学界虽有讨论,但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汇诸家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简文进行逐一释读,并结合道教经典对其含义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放马滩秦简《日书》“直五横”与睡虎地秦简《日书》、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周家台三0号秦墓简牍《病方及其它》中“五(午)画地”说系出一源,也是后世道教“四纵五横”方术的滥觞和源头。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有一种由表己身的代词“自”带动词构成的结构形式.“自”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通过动词产生影响,而这种行为的影响又反过来达于己身,即“其行之出乎己仍反乎己”.如:《史记·田儋传》:“诸侯皆反秦自立.”“自立”意为“自己立自己为王”.《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反”,意为“自己反问自己”.我们不妨借用一个目前十分流行的术语,将这种结构命之曰“自V式反馈结构”(以下  相似文献   

19.
《墨子》“城守各篇”与秦墨学之间有密切关系。《迎敌祀》中的“弟之”,《旗帜》篇中的“菌旗”“涂菌”,《号令》篇中的“可行不行”等以往一些不甚明了的概念以及里耶秦简9-1588简的性质,都可以通过《墨子》“城守各篇”与出土秦简牍的参照得到解决。可见《墨子》“城守各篇”很可能就是经过了后人加工的秦代文献。除守城术外,墨家学说对于秦文化的形成是否有更深层次上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非子邑秦是秦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早秦研究中占有显要地位.非子邑秦的主因是非子善养马而被周孝王封“秦”,并续赢氏祀,开始了“秦赢”时代.但早期秦人有着怎样的养马实践和认识,史载语焉不详.睡简《日书·马禖篇》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早期秦人的养马观念及经验累积,实际是以西汉水——渭河牛头河流域一个特殊的区域为地缘背景,展示了早秦独有的畜牧才干.从《马禖篇》可以探究非子封于秦亭的必然因素,从而以另一个视角发现秦人由弱渐强、最终登上历史舞台并盛演一时的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