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两种不同历史译本,指出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是区分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准绳。  相似文献   

2.
基于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张力理论的视角对《傲慢与偏见》中理性与情感之间、利己与利他之间张力结构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张力结构为《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成功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尝试研究《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分布与理据。研究发现:译文多采用意译策略处理原文模糊语言,目的是实现与原文的语用功能对等。此外,《傲慢与偏见》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出现范畴分化现象。对于译者如何处理特定语境下模糊语言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奈达博士曾断言“任何翻译名著只有50年的寿命”,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王科一和孙致礼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版本,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文学翻译的灵活性和译者风格的不同,不同的好的译本会相得益彰,其“寿命”也不会局限于短短的“50年”。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如何才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艺术意境和丰采姿致?译林版《傲慢与偏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本文撷取其中若干片断与原文进行比较,从三方面分析了该译本的特色:1正确处理“形似”和“神似”的关系;2选词精当;3结合语境,译活人物对话  相似文献   

6.
将语言学术语连贯性跨学科运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当中,从语篇是一个关系网络的理论出发,从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四个方面并借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例子来分析和说明了语法连贯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傲慢与偏见》张玲、张扬及孙致礼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两个译本在语言表达、审美标准和翻译风格三个方面的不同,探讨译者的女性意识强弱对其翻译的影响,以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的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是艺术的再创作。在文学作品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不但要精通英语,还要具有深厚的汉语功底,明白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如果翻译的时候译者过多地受制于原文,对原文亦步亦趋,不但不能“忠实”于原文,还会出现“翻译腔”。针对这一现象,同时结合《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一些典型例句加以分析,希望对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翻译研究文化派认为译入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起着一定的操控作用。基于勒菲弗尔操纵论中意识形态的相关学说,本文尝试以王科一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例,探讨其文本翻译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译本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证实翻译不是纯粹的文字转换,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制约着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0.
《傲慢与偏见》对反讽的成功运用使其超越通俗小说,跻身世界名著之列。文章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傲慢与偏见》中主题表达上的反讽、情节与语言组织上的反讽、人物塑造上的反讽,阐述性反讽、指令性反讽和承诺性反讽进行了具体分析,证明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分析小说文本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简·爱》和《傲慢与偏见》都是英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她们塑造的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为平等自由的地位抗争不息,折射出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不同,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简·爱》这部作品比《傲慢与偏见》更加激进地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女性从传统婚姻中...  相似文献   

12.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与偏见》作为经典作品展示的诸多观点引人入胜,通过对该作品爱情观和婚姻观、傲慢与偏见的深入分析,展示作者现实的真情实感和人性的多面,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圣经》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零位信息”(zero message)功能补偿翻译理论和策略,不仅促进了《圣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翻译和传播,而且也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词的翻译提供了足够的理据和实例。然而,“零位”补偿与“透明”翻译一样,采用的都是“归化”策略,它不仅掩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也消解了翻译本身。  相似文献   

14.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被动句之一,格式很多,有“为V”、“为NV”、“为N之V”、“为V于N”、“为N见V”、“为N所V”、“为N之所V”、“为所V”、“为N所见V”、“为N之所见V”等十种,今各举一例: (1)伯友将为戮矣。(《左传·襄二七》)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十八》)  相似文献   

15.
几个世纪前的《傲慢与偏见》就流露出二十一世纪文学批评的主题思想:绿色生态和女性意识。文章对《傲慢与偏见》文本进行绿色生态挖掘,发现奥斯丁关怀女性、热爱自然、刻画人性,表达了人渴望真实、情感、和谐和宁静的状态,这也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乏的。  相似文献   

16.
"manner"一词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受到格外重视.在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该词总计出现了一百四十二次.研究从王科一和孙致礼两人的译本入手,对小说中"manner"的语义和翻译风格进行了对比分析,阐释了译本在再现原著思想内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译者逾越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理智”和“情感”的关系是简·奥斯丁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以《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为解读文本,指出作者更倾心于情感,揭示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理智未必战胜情感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分别为中国与英国18世纪的现实主义名著。两部作品在选取题材、塑造人物以及艺术风格上均有相近乃至相同之处.他们都描写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都侧重描写家庭琐事.《红》写出了以大观园为地缘中心,以贾宝玉为人物主体的“脂粉群”;《傲》则描绘了以尼日斐花园为地缘中心,以班纳特家族女子为主体的“脂粉群”。值得注意的是,比较两作的整体艺术水平,不难看出,《傲》作中的人物更带有“扁平”倾向,人物的内在性格也显得简单与单薄.在风格方面,《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而《傲》作则是一幕喜剧。在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红楼梦》也显而易见地超过了《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19.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这是奥斯丁笔下喜剧性的精髓。本文试从小说主题、人物对话中分析反讽艺术在这篇小说中的独特应用,从而领略一下奥斯丁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的"忠实"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忠实”与“创造”,“翻译即叛逆”所引发的翻译悖论切入,以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为依据,以意义翻译和文体翻译为参照,对比分析了《浮躁》与其英译本Turbulence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与主体文化密不可分的地域风俗、方言、习语、土语的“忠实”与“创造”性翻译,论证了“既要创造又要忠实”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度,揭示了“叛逆”即“创造”性“忠实”的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