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翻译的质量与译者对英汉差异的掌握情况休戚相关,有力论证了用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去指导翻译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也深切感受到英汉对比研究对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通过英汉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和输出的干扰,从而促进目标语的学习、提高目标语输出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manner"一词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受到格外重视.在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该词总计出现了一百四十二次.研究从王科一和孙致礼两人的译本入手,对小说中"manner"的语义和翻译风格进行了对比分析,阐释了译本在再现原著思想内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译者逾越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摘要:在区分"了1"和"了2"时,必须以"了"所附着的词语的意义及它在句中的作用来审辨,才能把握住"了1"、"了2"的功能及其分布上的特点。文章以《红楼梦》前十回中的"了"的用法为例,对"了1"与"了2"作语义上的辨析。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文化派认为译入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起着一定的操控作用。基于勒菲弗尔操纵论中意识形态的相关学说,本文尝试以王科一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例,探讨其文本翻译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译本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证实翻译不是纯粹的文字转换,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制约着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5.
奈达博士曾断言“任何翻译名著只有50年的寿命”,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王科一和孙致礼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版本,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文学翻译的灵活性和译者风格的不同,不同的好的译本会相得益彰,其“寿命”也不会局限于短短的“50年”。  相似文献   

6.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尝试研究《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分布与理据。研究发现:译文多采用意译策略处理原文模糊语言,目的是实现与原文的语用功能对等。此外,《傲慢与偏见》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出现范畴分化现象。对于译者如何处理特定语境下模糊语言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就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而言,文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因而对于以小说作品为对象的译者来说,恰当地处理小说作品中的文体特征关系到翻译之成败.而文学丈体学方法可以帮助译者更加敏锐地抓住小说语言形式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体现在译文中,从而更完整地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说明,能进一步说明文学文体学方法在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功能文体学对评价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作为联系语言学与文学鉴赏的桥梁,功能文体学用来指导小说风格翻译尤为重要.它能够从语言多层面来分析文本的各种文体特征,从而解决在翻译过程中其他方法所不能解决的内容层次上的“假性等值”等问题,即内容层次上风格遗失的问题.就小说本身而言,它的文体特征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小说的文学价值,所以对于译者来说用恰当的手法分析并传达原作的风格关系到翻译之成败.作为功能文体学三大元功能之一,人际功能表示与情景有关的交际角色关系.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的对话体现二人关系的发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因此该部分文本的准确传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英语惯用抽象表达,汉语则以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著称,这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之一。这种差异给抽象名词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本文对王科一《傲慢与偏见》译本中对抽象名词的以"实"代"虚"、以"动"代"静"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类、分析,突显了抽象名词实化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读者了解原著小说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语和日语中都有"的"这个字。尽管是同一个字,但在各自语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其性质及其作用是大不一样的。汉语中的"的"使用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或许是被重复使用最多的一个字,日语中的"的"则更多地在某些抽象的科学领域里使用频繁,并且发挥着独特的功效。因此,从事汉日两种语言翻译时,明确其各自的用法及不同点,是做好翻译工作的一个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不仅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之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根本原因就在于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对比《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从语言、文化和审美三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认为:在语言层面上,张译用词过于大胆,而孙译则较为贴切;在文化层面上,虽然两位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不同,却各有特色;在审美层面上,孙译在准确表述原文意思的同时,还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加形象。  相似文献   

12.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傲慢与偏见》张玲、张扬及孙致礼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两个译本在语言表达、审美标准和翻译风格三个方面的不同,探讨译者的女性意识强弱对其翻译的影响,以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的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她用精湛的语言、变化多姿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透彻理解和理性的嘲讽,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彭伯里庄园和尼日斐庄园里的各种人物的婚姻关系.奥斯丁用戏剧化的手法和反讽的语调向人们揭示了资产阶级婚姻的"经济学"原理--金钱交易和利益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际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语篇是可行的。这种分析可为我们认识、理解、欣赏文学语篇提供一些客观、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古诗文中关于了字的读音和我们口语中的读音是有差异的。古诗文中了字须读(liǎo)音,这不仅有表达了结、完结的意思,也是诗人为追求音节完整,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字不仅具有简单的计算功能,而且蕴含的文化信息能鲜明地体现该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政治、传统习俗、社会心理,等等。文章比较了数字“三”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涵义,并对其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光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它还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模式,翻译中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意象的如实传达乃译者职责之所在。本文从《枫桥夜泊》中“姑苏”一词的英译出发,探讨了相关意象的如实传达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对《红楼梦》译本中“红”字翻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翻译史上,自《圣经》和佛经翻译以来,忠实于原文一直被认为是译文的至高的、绝对的标准。传统语文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范式对翻译文化史上屡见不鲜的“不忠于原作”的行为一概加以贬斥,认为这样的译文无异于“背叛”了原作。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从寻找文本间的意义对等中解脱出来,把研究视野放到文本以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索操控翻译的诸多文本之外的因素,从而能够解释这些看似“不忠”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20.
反讽可以达到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使作品生动幽默,富有艺术感染力。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妙趣横生,令读者百读不厌。因此,成功的译文必须将其完全再现出来。然而,在阅读三个中文译本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反讽的欠额翻译现象。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其原因,并给出了新的翻译建议,指出译者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源语文化和语言知识,还必须具有熟练驾驭目标语的能力,才能避免反讽的欠额翻译,达到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反应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