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孔一青为了纪念《老残游记》发表90周年,由济南社会科学院主办,由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近代文学学会、齐鲁书社等六家联合发起的“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1993年10月8日至12日在济...  相似文献   

2.
《老残游记》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残游记》的文化意蕴魏泉《老残游记》这部小说向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而闻名,以往的论者也多从“政治小说”这一角度来研究和阐发这部书,此外兼及其白话文字的雅洁流畅和写景状物的生动传神等等。虽也有人称其为“文化小说”,但从总体上说,文化的视角仍是《...  相似文献   

3.
贵在突破创新——评《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郭长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对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学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尽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至今没有一本全面系统予以探讨研究的学术论著。刘瑜先生石乞石...  相似文献   

4.
<正> 《老残游记》在晚清文学中,有着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一般认为,它的长处在于两点:首揭清官之可恨,叙景状物时见清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叙及此书时就如是说。这固然是正确的,但如深入体味刘鹗一生行事,并从中国深远文化传统这个背景来观察,《老残游记》的成就,应该说来自传统文化中与传奇心态对立的另一条线索,即坚持不从概念化和情感化的立场考察事物,而是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从实际出发。有此基本  相似文献   

5.
多朗木卡姆与萨满文化王秀兰(蒙古族)维吾尔木卡姆有多种形态,其中,多朗木卡姆的历史比较古老,音乐文化的内涵也较为原始、古朴。《清史稿》卷110中记载:“高宗平定回部,获其乐,列于宴乐之末,是为回部乐技,用达卜一,那噶喇一,哈尔扎克一,喀尔奈,塞他尔一...  相似文献   

6.
评《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揭清官之恶”是《老残游记》突出的思想内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它“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胡适亚东图书馆本《老残游记》序称道“《游记》写官吏的罪恶,始终认定一个中心的主张,就是要指出所谓‘清官’之可怕”。历来的中国文学史、小说史大都祖述此说,啧啧称赞。当然,否定的意见也是有的,五十年代张毕来同志著文斥《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是“彻头彻尾的反动”,招致许多驳难,后来就不见有人坚持了。但类似的评论仍时或出现,例如1981年著名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著文说:“刘鹗对清官  相似文献   

7.
<正> 由济南社科院主办,山东大学、山东师大、山东社科院等单位协办的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0月8日至10日在泉城济南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提交论文60多篇。现将会议所涉及的问题述要如下。一、关于《老残游记》其书的研究1993年时值《老残游记》成书90年,该书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在各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90年来,各种外文译本及研究论著相继问世,日益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浓厚兴  相似文献   

8.
《檀香刑》中的身体书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莫言借由对身体三个层面的书写,即感受、观赏与献祭,展现了那一时代个体生命与身体生存的真实处境.莫言利用这种身体想象不仅撕开了封建文化的丑恶面貌,而且触及了那一时代个体生命与身体生存的真实处境,再现出个体与权力纠葛的惨烈与壮烈.  相似文献   

9.
<正> 在诊病过程中,中医很重视把脉,因为脉象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作家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重视对作家文学创作理论的发掘、搜集和研究,也是因为文学创作理论,是一个作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把握,它对作家的创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研究刘鹗,要揭橥他何以创作出《老残游记》这部不朽的谴责小说的谜底,也必须研究其创作理论。但是,《老残游记》问世近百年来,尽管刘鹗及其创作曾几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而刘鹗的创作理论一直是刘鹗研究的盲点。其中之原因,大概与刘鹗并非专门的文学理论家,身后也没留下较多的文学理论著述有关;或者与《老残游记》造  相似文献   

10.
<正> 《老残游记》只有二十回,但从十五回起就写了魏谦父女的错案及白子寿、老残对这桩错案的纠正和破案,写了整整六回,一直写到全书结束。也就是说,《老残游记》的十分之三的篇幅是写这桩错案的形成、纠正和破案的。过去,对《老残游记》的这部分内容和艺术极少研究。其实,正是这六回,表现了刘鹗的新意识,它吸收了外国侦破小说的优长,突破了我国传统公案小说的写法,而又保持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创造了现代新型的侦破小说,可以说是我国现代侦破小说的开端,早于民国后出现的现代侦破小说至少十几年。  相似文献   

11.
《老残游记》以其清丽的文风和挚诚的忧国忧民之思,描摹了清末政权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其对"清官误国"出神入化的描写,更被认为是小说中之第一家。研究者亦据此及罗振玉等人追溯,认为刘鹗本人痛恨仕途因而弃儒就贾,在晚清行事极不流俗。笔者通过重新考察刘鹗早年参加科举的经历,并重新梳理《老残游记》中对于所谓"清官"的看法,最终将刘鹗放在清末儒家思想转变的时代背景中加以深入思考与定位。  相似文献   

12.
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广义地讨论文化,其内涵与外延都难加以严格的界定,其概念的模糊性更使汉语中的“文化”一词有了无所不包的特性。然而若认真研究起来,文化却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令论者扑朔迷离。在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泛指文治与教化,常与“武力”对举。汉代刘向《说苑》卷15《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这一番话无非是讲先礼后兵,“文化”即“以文化之”。显然,古汉语中的“文化”一词的内涵与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不…  相似文献   

13.
《老残游记》以其清丽的文风和挚诚的忧国忧民之思,描摹了清末政权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其对“清官误国”出神入化的描写,更被认为是小说中之第一家。研究者亦据此及罗振玉等人追溯,认为刘鹗本人痛恨仕途因而弃儒就贾,在晚清行事极不流俗。笔者通过重新考察刘鹗早年参加科举的经历,并重新梳理《老残游记》中对于所谓“清官”的看法,最终将刘鹗放在清末儒家思想转变的时代背景中加以深入思考与定位。  相似文献   

14.
自70年代未至今的20余年中,《楚辞》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在20世纪前70年代中或少有触及或根本没有触及,因此,在楚辞学史上具有开创的意义,这当然是楚辞研究深化和拓展的结果,也是学术研究取得重大进步的表现。这些新课题是: (一)《楚辞》与文化 《楚辞》与文化是近20年来《楚辞》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这固然与近年来的“文化热”不无联系,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决定于《楚辞》本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文化的临界优势,是《楚辞》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回顾这段学术发展史,可以看出明显的逻辑层次,反映…  相似文献   

15.
《老残游记》作为晚清的一部著名小说,自问世以来.其影响远远在同时代作品以上。这不仅仅因为“《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的缘故,也不是因为鲁迅先生把它列入晚清“谴责小说”的缘放。其根本原因在于《老残游记》是一部寓言体的政治小说,它成功地运用了寓言这一艺术形式,借助寓言来寄托作者的心迹,借助寓言的意象来抒写作者的忧患意识,来表现作者对时局动荡的不安,从而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所以它虽然是一部“游记”,实为一部寓言体的政治小说。一、名为“游记”,实为寓言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主旨,不少研究者已做过一些归纳。如有的同志归纳为:“哭泣与醒世:是刘鄂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向的两个方面。”①有的同志归纳为:“他执笔写《老残游记》,根本的意愿就是唤醒愚蒙。”②有的同志归纳为:“作者正是通过老残的种种经历,来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社会等各方面的感触和体会。③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都从一定的角度和层面,把握了问题的本质。本文之所以仍要对《老残游  相似文献   

17.
纵论古今指陈得失──评《屈赋研究论衡》汤漳平《诗》、《骚》两书,流传至今,历时二千余年,其间之章句注疏、考校笺证,乃至出版的各种学术著作,何止千百种!这固然反映了我国学术之昌盛与文化之久远,然而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由于历代研究者所处时代之不...  相似文献   

18.
潘诚 《理论界》2008,(12):167-169
美国学者凯斯·钱德勒著《超越文明》中采用心灵模式(mindset)理论出发,比较心灵模式和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 or cultural symbol)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在评论《超越文明》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结合现当代文化理论领域的新进展,尤其是拉康的文化理论,分析中国文化及其文化意象的案例。本文认为,文化意象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研究的关键之一。除非学习所研究文化的语言,不可能理解隐合在语言等表征事项背后的特定内涵,更不用说透彻地理解某个文化。  相似文献   

19.
《围城》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使得整部作品富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读者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此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看其是否实现“三维”转换,旨在帮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周易》研究的进展──评《周易通读》王新伟《周易》为中国文化之源,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早已举世公认。自然宇宙、社会人生之哲理,无不涵盖于其中,故“易”为古代之经曲,居《六经》之首,为历代学者必读之。无论治世、做人,无不从中得到启发。故自古以来对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