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几千年以来 ,中国书法对日本是作为母体与“根”而存在的。只有日本不断地向中国书法学习、汲取 ,却不曾有过作为“母亲”的中国书法逆向地向日本书法这个支脉进行取法的历史现象。但在日本明治维新和二战投降的这两大历史时期 ,日本书法依靠来自西方的冲击与激发 ,开始摆脱作为中国书法从属地位的处境 ,走向了独立自主的新的体格 ,而身处贫穷落后的清末民初与封闭保守的上世纪中叶的中国书法 ,却以不同方式开始了对日本书法的逆向回输。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书法对日本的逆向回输的基本事实以及其内容、方法、结果进行了大致的排比 ,对60年代和80年代以后这两个重要时期的书法交流活动进行了梳理与归纳 ,并通过理论上的从译介到比较研究和创作上的从模仿到生态超越这两个课题的设立 ,最终勾画出近百年中国书法与日本书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化典籍向日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封建史上对外交往的兴旺时代,大批中国文化典籍传入日本。传播途径一是日本人以购买和手抄的形式获取。二是唐朝政府和私人赠送。三是东渡日本的唐人带去。唐代文化典籍的传入,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印度幻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很早就开始传入中国.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和佛教的东传,印度幻术就已经来到中夏.唐代是中西交通空前畅通和中外文化交流异常繁荣的重要时期,唐初敕使王玄策数度使印,曾先后取道“吐蕃—泥婆罗—印度道”,成为开通该道的先驱.他在印度不但受到西国(婆栗阇国)的热情接待,观赏了精彩的天竺幻术,而且还促进了印度幻术在唐朝的传播.就在他使印之后不久,天竺幻术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大举传入内地,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幻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天竺幻术在传入唐朝以后,经过艺术家们的照搬、吸收和改造,又加入了中国本民族的艺术特色,然后东传朝鲜、日本等国,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献之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从小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喜欢画画。他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练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见儿子正聚精会神地练习  相似文献   

5.
《梅花诗并序》的模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伴旅人的《梅花诗并序》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了模仿,而且在诗与序中处处渗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影响。大伴旅人在对中国文学借鉴与模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探索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民族意识,为日本民族创造富于独特民族特点的文学和日本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敦煌书法源远流长,书写者来自僧侣、清信士等多个阶层.许多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受其启发.数量庞大的敦煌写本因其时代连续、书体丰富而具有极大的书法价值.对于中国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研究而言,具有考古意义的敦煌出土书法作品无疑是无比丰富的宝藏.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敦煌书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敦煌文献对书法史研究的意义,并以敦煌南朝写本书法为例初步构建了敦煌书法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7.
秦汉之际,是我国书体各体形成的重要时期。自大量秦汉简牍问世以来,填补了书法史上秦至东汉这一时期的空白,使书法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备。汉简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学习汉简书法不仅是一种书体形式的借鉴,而且是一种书法精神的追求。本文通过阐述汉简书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及艺术特征,在笔势、笔法、结构、章法布局、美学、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汉简书艺术对后世的启迪借鉴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唐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与唐朝同时代的朝鲜半岛上的统一新罗,积极借鉴唐朝佛教发展的成果,创立了与唐朝类似的宗教派别,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大师,新罗佛教在朝鲜佛教史上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并且,新罗在汉字、汉文学、天文学、印刷术、建筑风格、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也深深地打下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有长期交往史,在中国唐朝时期这种交往日趋繁密。为了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学习其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从公元630年始到公元894年,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达19次之多。 日本统治者为向唐朝学习派“遣唐使”,而中国唐朝为直接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也主动向日本派出了“遣日使”。  相似文献   

10.
文学和书法的关系,比不上画与书的关系,所以很少见到诗与书法的"对话"。然而魏晋风流的两座高峰都出现在东晋,即陶诗与王羲之的法帖《兰亭序》,共同体现着魏晋文学艺术的峰巅,无论结构的如斜而反直,还是似断若连的笔画与句法,或是外淡而尚奇的审美趋向,都存在着种种密切的联系。揭示出其间的共性,打通诗与书的关节,也可在客观上展示东晋的审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宋太宗曾仿唐制设置过翰林侍书一职,任职者为王著。王著在当时是一位对宋初书法做出过贡献的书法家,有一定的名望。可惜的是,王著在宋以后人编著的书史性文献中地位不显,而且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王著的生平与卒年、王著"善于规益",以及王著书法的评价等问题的认识,仍有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3.
先秦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端。从文字创造、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到隶变的发生,是由汉字之美到书法之美,由制作性书法向抒写性书法的转变。先秦书法决定了后世书法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基本因子,包含着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普遍性原则。考察这一具体艺术现象,将有助于深化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特性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近年的文史哲与艺术等学科的研究中,晚明时期被越来越清晰地描述成一个历史转型期。在书法史上,徐渭和黄道周为代表的书家的作品同样具有这种转型性特征。本文借鉴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勾勒了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特征并对应晚明书法的转型性特征,认为这股书法潮流与当时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某些特征是相一致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6.
中秋节源自新罗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增 《文史哲》2003,(6):97-101
开成四年(839),日本高僧圆仁在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法花院见到寺中新罗僧人过八月十五节,遂在当天的行记中写道:"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检索中国文献,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没有中秋一节。清人王谟说这不是宗懔缺记,也不是荆楚一带没有此节,而是唐代以前就没有这个节日。在唐代文献中,中唐,特别是入晚唐以后,士大夫中出现中秋赏月之事。但在唐代,中秋尚无节日性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唐朝士大夫的赏月活动与新罗侨民的节庆活动相互影响,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17.
综观中国书法美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后现代历程,在还没消化现代性美学思潮的同时,许多学人还在为书法这门古典的美学有无现代性等问题纠缠不清的时刻,又匆匆催产出后现代的果实。在跨越新千年之后,书法美学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均呈现急剧隐遁的迹象。显然,中国书法美学的复杂性远远超越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对书法美学在现代性应激下作出的反应作细致的梳理,有助于探究其更为复杂的内核。  相似文献   

18.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宋代书论文献中涌现出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是与宋代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它不仅是宋代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极具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蔡子谔 《河北学刊》2004,24(3):188-191
黄绮书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睿智的哲思、敏锐的艺术感悟和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黄绮论书款跋》中,他对书法性质、形象美、真和美、风格的阐释,对笔法、墨法、结构的解悟与表述,对书法创造活动如何创新、提高修养等的会心与倡言,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书学美学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这成为黄绮书学美学思想的主要和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20.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对具体书法遗迹版本问题中的善本、重本及版本与书法学术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进一步对宋代书法史有了新的认知,希望对于研究明清书论中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