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舞化国际儿童收养程序据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过去,从国外领养孩子的美国夫妇要足足等上18个月才能得到有关子女公民身份的证明。现在,根据华盛顿新颁布的法规,被收养的国际儿童在抵美后45天内  相似文献   

2.
海峰 《社会福利》2006,(3):60-61
据美国媒体报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美国家庭甚至单身者领养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据统计,在美国被领养的儿童已经达到160万,占全美儿童的2.5%。美国每年有50万个家庭和个人提出要领养儿童,但在美国能被领养的儿童供不应求,因此有专门机构组织到外国去领养外国的儿童。  相似文献   

3.
从1989年到1997年,有近11,000名中国儿童被美国人领养。特别是近些年来,领养人数迅速增加。在美国麻省HampshireCollege和北京Ford基金的支持下,中国两名学者与美国教授KayAnnJohnson合作开展对美国国际领养有关问题的研究,关于1996年来到美国,对领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共采访了美国98个领养家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人于1997-1998年在美国HampshireColleze进行了一年的访问教学,有幸接触并整理了KayannJohnson与两位中国学者合作的调查材料,并与14名领养儿童进行了较多的直接接触,采访了她们…  相似文献   

4.
王风 《社会福利》2006,(3):61-61
2006年02月23日新加坡《星岛环球》以《外国家庭领养华童应做好心理准备》为题对中国的涉外收养工作进行了报道。报道称:自1992年中国颁布《收养法》以来,合法收养中国儿童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过去的十年间,已有超过五万名中国儿童被外国家庭领养,其中80%的领养家庭来自美国。一个外国母亲说:与其再给这个世界增加一个小孩,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府的领养法案为渴望领养孩子的美国父母们提供了机会。领养法案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上的已婚或未婚者只要无子女,或者愿意接受有残疾的儿童都可以领养。同时,国际领养要求领养父母必须十分投入,具备很强的献身精神。当美国的父母们要前去中国领养时,根据美国移民局的规定,这些父母不仅需要提供社会工作者对其家庭情况的调查结果,证明他们具备做父母的各种条件;还要提供地方警察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指纹审查报告和犯罪记录报告,证明真没有任何犯罪记录。此外,他们还要提供健康证明,财产  相似文献   

6.
邹明明  赵屹 《社会福利》2009,(10):58-59
美国一向重视儿童福利,有“儿童天堂”之称。早在20世纪初,由时任美国总统召集的一系列全国性的儿童福利会议在华盛顿特区召开。1909年,第一次美国白宫会议召开,会议成果之一是在联邦政府设立了美国儿童局,负责儿童福利和相关事务。  相似文献   

7.
图文天下     
正3月1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前的草坪上摆放着代表枪击事件中遇难儿童的鞋子。当日,7000双代表自2012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以来枪击事件中遇难儿童的鞋子摆放在华盛顿国会山前的草坪上。人们以这种无声的方式,抗议国会面对枪击频发现状的不作为,呼吁枪支改革以保障美国儿童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特殊儿童收养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收养也称领养,是指将他人的子女领养为自己的子女。具体地说,是指当儿童的生父母因某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提供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物质上、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照顾时而寻求的一种替代性服务,是经法律及社会工作过程替一般丧失父母的儿童或具有重大理由而不能  相似文献   

9.
国不少社会工作者认为,“跨种族领养”并不合适。他们重申,特别如白人家庭领养黑人孩子,黑人孩子往往可能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感到生活得极不自在。他们坚持,某种族的家庭最好领养同种族的孩子,为的是确保孩子能在新家庭里“如鱼得水”地健康成长。一个名为“一种文化一个孩子”的民间慈善机构,在寻找非洲商家庭领养黑人孩子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去年一年中,该组织为200余名黑人儿童找到了相同种族的新家,占98%的被领养儿童声称与他们同种族的养父养母相处得十分融洽。这似乎恰恰应了中国的一句老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过…  相似文献   

10.
调整儿童福利机构功能发挥资源中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晨光 《社会福利》2003,(10):52-53
目前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已经形成了多种养育模式并存的社会化格局。新《收养法》实施后,大部分正常儿童将被家庭领养,这是养育孤残儿童的最佳方式。但是目前儿童福利院内大多数残疾儿童还不能被家庭领养,所以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家庭寄养,使之成为主要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这种养育方式能使孤残儿童尽早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根据民政部颁发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重新定位,走出  相似文献   

11.
“家庭式护理,学校式教育”养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雪芬 《社会福利》2003,(10):49-50
社会福利社会化使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从单一集中供养型,逐渐发展为助养型、代养型、家庭寄养型、领养型等新型的养育模式。常熟市儿童福利院结合自身特点——收治的儿童大多是严重残疾的儿童,实行领养的难度高,而家庭寄养一方面由于儿童残疾缺陷、畸形,使得一些家庭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又难以让儿童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对其康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2000年投资10多万元,将整个居住区、教育区根据孩子的年龄划分为5个家  相似文献   

12.
图片报道     
《社会福利》2013,(7):17-19
2013年7月2日,民政部在部多功能厅举行欢迎仪式,热烈欢迎来自美国华尔领养中心的中国被收养儿童及其收养家长来华寻根回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讲话深情表达了对收养家庭的美好祝愿和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出席并向被收养儿童代表赠送了礼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副司长徐建中以及有关司局负责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仪式由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主任、爱之桥服务社社长张世峰主持。李立国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权益保护,本着"儿童利益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已经形成了多种养育模式并存的社会化格局。新《收养法》实施后,大部分正常儿童将被家庭领养,这是养育孤残儿童的最佳方式。但是目前儿童福利院内大多数残疾儿童还不能被家庭领养,所以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家庭寄养,并使之成为主要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这种寄养模式能使孤残儿童尽早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根据民政部颁发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重新定位,走出向医院化目标发展的认识误区;要转变…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于去年12月底与10名寄养家长正式签定了领养协议,从而使轻残儿童进入了家庭。这是轻残儿童被家庭收养的一个突破,在我院历史上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谷正花 《社会福利》2013,(11):32-33
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除被领养外,家庭寄养是理想的养育方式。但由于寄养儿童中残疾类别多,残疾情况复杂,当地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入园入学需求,寄养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寄养儿童基本处于自然养护状态。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院内教育、康复等资源,  相似文献   

16.
刘汉山 《社会福利》2003,(10):26-27
大同在建国初期即实行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方式。54年来,先后有1500多位乳娘为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哺育了7000余名孤残儿童,其中3828人被领养,463人寻到亲生父母,1470人就业,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坡特色的家庭寄养模式。实践证明,实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模式符合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方向,适应国际上孤残儿童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院内家庭养护模式以心理分析的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学的儿童依赖理论、社会学的首属群体理论和重要他人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同时兼顾儿童福利机构的两种需要:搭建孤残儿童领养家庭与机构之间的桥梁,满足孤残儿童机构康复治疗与家庭生活体验需求为基本动机和出发点,构建了养护家庭三层整合的支持系统。形成了较为成功的体现家庭化、亲情化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因敬老院服务设施、管理水平及五保户思想观念等原因,柞水县五保对象仍以散居为主,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保障水平,柞水县政府印发了《柞水县散居五保户领养、代养、帮养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领导、民政扶持、村组管理、社会参与的改革思路,领养代养作为一种新的供养模式在全县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9.
应加拿大收养组织邀请,由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郭爱华带队,组成考察组,前不久对加拿大2个收养组织进行了工作考察。考察组先后考察了世界儿童领养社和儿童桥收养组织,得到他们的精心安排和周到热情的接待。在渥太华会见了加拿大国会议员马琳·卡特罗尔女士和中国使馆两名官员,就跨国收养工作进行了交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2012,(1):62-62
近日,民政部发布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今后将实行集中养育、家庭领养、模拟家庭照顾、助养、代养、寄养相结合的多种孤儿养育方式,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保障制度安排。同时,建立儿童津贴制度,并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逐步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重病、重残、罕见病儿童和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等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