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长期以来 ,邪教总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 ,借以蒙蔽、吸引信徒。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也常常利用我国取缔和打击邪教的行动大做文章 ,认为我国干涉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因此有必要对宗教和邪教的关系作以辨析 ,以正视听。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邪教与宗教在产生根源、吸引信徒的手段、外在表现等方面有其表面的相似性 ;二是宗教与邪教在发展历史、内容、信仰方式和社会作用方面有本质的区别 ;三是要充分认识邪教冒用宗教名义的危害性 ,做好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工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依据党的宗教政策,对宗教现象、邪教和“法轮功”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重点分析了宗教的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分析了邪教的典型特征、邪教同宗教的本质区别及其对社会的严重危害,论述了“法轮功”典型的邪教性质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文章认为,宗教是人类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邪教同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人类,对社会有极大的危害性;“法轮功”具备邪教的一切特征,是地地道道的邪教;同“法轮功”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要果断处理,严厉打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宗教的基本精神、信仰理念、信仰方式、道德行为、组织方式和社会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阐明了邪教对宗教信仰的危害,以及从宗教层面防范邪教的几点警示。  相似文献   

4.
邪教是今天社会的一大祸害。从理论上对邪教进行剖析 ,邪教不同于一般宗教有二大特点 :一是邪教只肤浅地停留在宗教信仰层面 ;二是邪教极力明示信徒反理性和抛弃现实。  相似文献   

5.
杨连云  解成 《河北学刊》2002,22(2):80-83
河北省在对各宗教经籍、历史的研究和对宗教做综合的研究上有很长的历史与相当可观的成就。新世纪伊始 ,河北省各宗教团体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前提下健康发展。面对“法轮功”一类的邪教扯起宗教的旗号招摇过市 ,社会各界不得不把细划宗教和邪教的区别提上日程。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的宗教与反邪教研究中心为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学本 《理论界》2000,(1):45-46
邪教主要出现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具有异端传统而又宗教过度自由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其教派不一 ,林林总总 ,给社会、教徒及其家人造成重大危害。了解邪教的危害及各国采取的防治政策 ,有助于我们认清国内各类邪教的本质 ,为我国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借鉴。邪教的危害有多方面 ,这里主要概括以下几方面。1 散布邪说 ,毒害信徒。邪教教主为了蒙蔽信徒 ,常常散布各种邪说 ,如普遍宣扬的“世界末日”论 ,即是其中之一。许多教徒在教主的诱惑下受其精神控制 ,惨死于执迷不悟中 ,如集体自杀 ,规模较大的有 :在美国 ,“人民圣殿教”914人集体自杀…  相似文献   

7.
对邪教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预防和打击邪教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考察近年来山西农村存在的非法传教活动的现状及出现的社会背景、危害,并由此进行法律思考,当前应加强反邪教立法和宗教管理立法,以预防非法传教组织向邪教组织转化,维持农村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同邪教组织作斗争 ,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也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宗教学的角度探讨宗教、邪教、迷信三者的内涵、待征及区别 ,以在理论上划清界限 ,在实践中明辨敌友 ,集中精力依法打击邪教顽固势力。  一、邪教不是宗教宗教 ,是人类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现象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思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经典性地表述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  相似文献   

9.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以虚幻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体系,它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性,是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宗教自身需要,也是信教群众要求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环节,宗教活动要有其政策保证和法律保障,要正确引导,按其规律办事,打击邪教,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10.
从辩证哲学和客观实际两方面看,邪教与宗教都既有普遍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为了彻底划清邪教与宗教的界限,帮助人们进一步认清邪教的反动本质,更好地开展反邪教斗争,本文拟从十个方面探讨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邪教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精神毒瘤 ,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虽然科技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但是邪教并没有消亡 ,反而层出不穷。探讨邪教产生和发展的心理根源 ,对人们认清邪教的本质 ,抵制邪教 ,远离邪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把儒教放在更广阔的视野(如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方面)来考察,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宗教的西者的地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儒教享有君主制下独占的特权,神权皇权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 。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研究志愿服务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文化,对建国以来志愿行为文化萌芽期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性的分析,对志愿行为文化高速发展期的起步探索、组织推动、规范发展、社会体系四个阶段的历史演进模式予以梳理,分析其阶段性的发展特点,从传统伦理文化传承、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公民社会构建与社会治理、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等角度审视志愿行为文化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5.
“法轮功”痴迷者对李洪志的崇拜和对他散布的歪理邪说坚信不移 ,这种现象在精神医学上可称为一种“类妄想性亚文化信念 ,”它不仅属于精神病学的范畴而且也属于“精神卫生”的研究内容。对“类妄想性亚文化信念”的认识及治疗 ,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这类精神病发生的预防上 ,在揭示了“法轮功”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教本质以及对社会的危害 ,唤醒人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海 《西域研究》2007,3(1):88-95
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活动最早始于乾隆时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按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临时性祭告和制度性岁祭。官主山川祭祀的出现既是满族统治者本民族信仰在新疆地区的自然表达,又与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祭祀仪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是清政府意在将新疆纳入王朝统治秩序中去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权和保障权利的社会。权利结构的分化必然引发社会的分化,而权利的和谐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正义的社会要求社会制度安排保障权利的公正和谐,权利的公正和谐成为社会和谐的实质。在改革进程中,权利结构的分化整合及其制度建构,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议题,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在权利与责任对等基础上实现权利和谐的社会制度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18.
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学,以善良的人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它推行以人道为内核的王道政治,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它是平民哲学,对社会政治有着极强的干预性。每当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之时,儒学就要受到强烈冲击;每当社会稳定或大一统格局形成之时,儒家便倍受崇敬,大行天下。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衣俊卿 《北方论丛》2001,46(1):4-10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普通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法,它往往以文化模式的方式而存在。文化哲学所探讨的是在较大尺度上在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特定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在共时态视野中,主要有民族心理意义上的文化模式和文明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模式;而在历时态视野中,人类历史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自然主义文化模式、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时,正需求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出现。主导性文化模式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构成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内在机理;在深层次上标志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环境哲学的另类形态:人文生态学(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辉 《河北学刊》2005,25(6):29-35
环境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是由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产品所构成的人的生存空间和意义空间。作为过程,它表现为自然的人化;作为结果,它表现为人化的自然,健康的环境乃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必须基于价值与文化的维度来研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参照,以他人、社会甚至代际利益作为评价环境的价值尺度,并以追求和谐与幸福为旨归。环境哲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乃是人类在解决自然生态的进程中求助于人性化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确对待自然的观念方式、政治方式、制度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解决自然生态的根本出路,也是试图拥有真正人的生活的一种努力。重建人文生态具有双重效应: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文化基础;为追求人的身心和谐与心灵净化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在梳理生态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与限制、环境哲学及其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设置基础,主张构建人文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