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 ,它具体体现为当代西方文化的非中心性、平面性、商品性、复制性、大众性等特征。立足于对当代西方文化的这种价值判断 ,后现代理论家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消极性的文化 ,是体现后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文化形式。这种观点影响了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本文批判了认为中国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中国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这两种错误的观点 ,并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国际信息     
当代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已是评论界众说纷纭的话题。文章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对传统审美意识的改写与错位,阐释了具有后现代因素的当代中国电影的产生是转型社会在文化和艺术断层上的自然现象,而这类影片由于它的多元化和实验性、个人性和反叛性,就决定其活动位置的边缘性是一种必然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已是评论界众说纷纭的话题。文章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对传统审美意识的改写与错位,阐释了具有后现代因素的当代中国电影的产生是转型社会在文化和艺术断层上的自然现象,而这类影片由于它的多元化和实验性、个人性和反叛性,就决定其活动位置的边缘性是一种必然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期电影的后现代性价值体现在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要求形式的多元和文化的共享,它冲击了传统观念、增加了电影类型和丰富了电影技术等方面,后现代电影满足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想像,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西学东渐,来势汹汹,波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今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思潮它已逐渐式微。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研究虽然比不上20世纪末那样"热门",但它在中国的影响却没有减弱,而是悄悄催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异质的平等观"作为一种核心思想,贯穿于后现代主义始终;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和"后现代生活"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两种基本状态。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和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世界最主要的文化思潮.自然科学与后现代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量子力学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确定性信念,为后现代的不确定性、游戏、偶然、无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背景,同时科学技术也为后现代新兴艺术门类的产生及后现代文化的大众化、商品化转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早已来临,它不仅已经越来越引进西方和东方各国学者的关注,而且中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对其在中国当代文化上的影响作出恰当分析。本文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更多地应当从“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本身去理解和把握,不要附加给很多评论者的主观意志。实际上,“后现代性的悖论”就生动地写照了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消解现代性的渴望、一种现代社会自身悖论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引入中国已经十余年,对它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更多的人是从它的解构层面、游戏层面来理解,为当下流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文化潮流寻找理论依据;却忽视掉了后现代思潮中深入历史肌理,召唤被压抑的声音,重新建构历史话语的建设性向度,也同时忽略掉后现代思潮在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建构。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文本,让我们重新认识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个维度,许是更为重要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后现代文化引领着后现代主义的变迁。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后现代文化逐渐暴露出消费主义、创造性与拼凑性、多元性与差异性、批判性与继承性的发展困境。后现代性代表着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甚至颠覆,后现代文化的最终归宿在于终极的人性,它的发展困境显示了时代文明的缺陷与不足。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技术的发展理应回归人性化,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最终都应皈依于基于人性要旨的文化伦理立场。  相似文献   

10.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9,29(2):58-62
"后现代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品格,曾深刻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既包括对大陆电影传统思维、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美学深度的消解,同样也包括香港周星驰"无厘头"影片的改写、仿拟和王家卫"风格化"电影的空间化、碎片式的结构,以及世纪初中国电影从形式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形成"主体的消失"和虚拟镜像。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了中国后现代电影演进的阶段性,同时,还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后现代性的种种艺术构成。  相似文献   

11.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2.
从后现代哲学视角看,“网络恶搞”不是偶然的,不会因为网民的欢呼而被每个人所接受,也不会因为网民的厌恶而消失。在今日,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网络,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恶搞”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也成为一种潮流。这实际上反映了哲学的现代性向后现代的转向。对待“网络恶搞”态度就是对待后现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来已久,20世纪初,中国具有世界眼光的一代文化精英,用现代的开放的文化理念,参照西方高等教育和其它文化事业的模式,把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现代新闻出版搞得生机勃勃;20世纪90年代以来,咄咄逼人的全球化的渗透和影响,使中国进入一个后现代景观凸现的文化消费时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大众的多元选择,当代作家刘震云坚持艺术追求,注重市场经济,打乱小说与电影剧本《手机》的写作程序,大力宣传推广自己的作品,他不但适应全球化语境下的创作需求,并且创作出迄今自认为最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群落的源起和嬗变是西方后现代派影响的结果,分析其得失上的误区和局限性,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盲目照搬不行,只有民族的、现代的,才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审美文化主要受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网络文化三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消费主义文化过于重视文化的商品属性和商品价值,而忽视了文化的审美属性和人文属性;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专制主义、一元主义的同时也消解了文化价值建构的基础和可能性;网络文化张扬个性自由,悬置人文理性,使审美文化缺少应有的价值判断。对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克服和纠正这些消极负面影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积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言哲学的后现代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简要叙述语言哲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近况,揭示了在后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语言哲学发生了朝向后现代性生长的趋向,而指称理论、真理理论和心理意向论研究范式的变换,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种演变的特征和意义,对于总结语言哲学在20世纪发展的路径和把握未来的走向,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它在中国走红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移植西方学术界的话语.在这个热点当中,新马克思主义是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论域.与一般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是,戴维·哈维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著作,既没有走思想批判的道路,也没有走文化批判的道路,而是坚持从政治-经济批判的经典思路,得出了全然不同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爱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依据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弥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力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