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词贵意境。意境往往由佳句表现出来,而佳句则多由奇字造成。因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作用,往往就在炼字上。宋祁在《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用了一个“闹”字,就使“红杏枝头春意闹”成了传世名句。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代诗词评论家有不少评论,有褒有贬,绝大部分是赞赏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闹”字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真景物是红杏枝头杏花盛开的繁盛景象,真感情是作者对盎然春意的欢娱的感情,因此“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2.
遣词造句,组织语言,本应遵照既定的语言规则,遵循词法句法。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时会突破通常的语法规范,采用某些超常的语言结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似乎“不合语法”,“春意”这个主语跟“闹”这  相似文献   

3.
通感探微     
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以来,这个概念已逐渐定型并广为流传。什么是通感呢?通感是人的感官相互沟通,不同的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某一客观形象,从而产生新颖深邃的境界,令作品形象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一种审美感觉。比如臧克家在《春鸟》中这样描绘歌声:“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歌声本诉诸于听觉,但将它比附为星星后,成了视觉形象,于是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了。更奇特的是诗人居然可以从象星星的歌声里听出“灿烂”来,只有视觉才能感知,所以听觉视觉再次高度融合,创造出了迷蒙美妙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近年来,人们对通感的认识基本趋于统  相似文献   

4.
王蒙作为一个感官型作家,在其小说中呈现了大量感官书写,其中听觉书写尤为显著。听觉元素在王蒙小说中的积极参与对人物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聆察”王蒙笔下人物形象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王蒙通过对人物“语音独一性”的摹写表征了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地域等个体标识。在声音的现代性叙写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意识流淌也与听觉感知紧相连属,表现为人物的“心声”、联想的听觉化和与视觉结合的听觉印象。同时,人物内在的生命状态与外部世界的声音景观同频共振,展现了在历史与时代浮沉中虽经历坎坷却仍充满坚定意志与希望的“王蒙式”艺术生命形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音乐文学的歌词,因为主体依靠其听觉达到鉴赏的目的而成为“听觉艺术”;它存在于时间中,所以它也应该成为“时间艺术”;歌词还应该是供人可以谱曲的诗歌,所以,它可以离开曲调而独立,让人们在其字句中产生联想,成为有“视觉”性能的艺术品。任何文艺作品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抒情的目的。作为文艺作品的歌词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应以抒情见长。鉴于歌词有以上的恃征。我们的词坛理论界用美学的观点来解决许多创作和研  相似文献   

6.
体现比拟特点的动词,不论用作拟人还是拟物,除了本身原有的意义外,都由特殊的语言环境赋予新的含义,给读者传达特殊的信息。我国古代优秀作家无不重视比拟动词的锤炼。“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之“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之“破”和“弄”,“暗香浮动月黄昏”中之“浮”都是字约意丰常为后人吟诵的范例。比拟动词的恰当运用,使读者插上想象之翼,开启感情之闸,进入融我之境,获得丰富多彩的感知,促发思想认识的升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作些归类研究,就会发现教材中比拟动词丰富的表意功能闪发着多么奇异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小提琴良好的音准是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检查校正的:采用科学的“视觉音准”方法,在大脑中建立各种手指排列位置的概念,使手指对距离和位置有预感,是解决小提琴音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感与感官有关,……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可能设想的。”一个好的作家往往善于捕捉他自己感官接触到的美的事物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如颜色、形态、声响、语言等等,经过强烈的感情冲动和深刻的理智思索,再将事物的美以及审美对象所引起的作家本人的美感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济慈的《秋颂》便是这样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诗歌与绘画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艺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在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来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诗诉诸听觉,画诉诸视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互相勾通。在人类文化艺术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与画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促进了诗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使得他们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得到丰富,审美范畴不断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诗是20世纪初的产儿。“一枝红杏出墙来”。如果说新诗犹如“红杏”冲破了封闭的院墙,向广阔的天地自由伸展,那么执意与旧诗划清界限的新诗,因“先天贫血,”或“后天失血”——在历经多变的世纪风云中充当了文学“前锋”的角色,因而未能呈现‘红杏”的姿色,却又与诗国故园隔膜开来。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新诗,是伴随着二三十年代诗家们的艺术探索而起步和发展的。然而,对新诗的现代汉语形式的创造和探索,却未成为后来诗人们的自觉,主要原因是对自由体诗的理解的偏颇。譬如认为‘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  相似文献   

11.
韵语修辞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例如,我们可以研究韵语的声韵结构规律,也可以探讨韵语在各种语体中表达感情色彩,体现语体风格、民族风格的功能。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公关学、演讲学、秘书学等各种以“学”为名目的新领域里,研究口语中韵语修辞的问题,似乎就更有必要,更有现实意义了。这里所谓口语,是与书面语相对而言的。我认为,它们的区别,不在于能不能用语音或文字表达,而在于为着什么目的,主要用什么形式表达。口语主要是诉诸听觉的,它虽然也可以用文字纪录下来,但不象书面语,首先诉诸视觉,然后通过默读或朗读,视觉的文字再转化成听觉的有声的言语。凡是通过音响  相似文献   

12.
学界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泄密的心》是爱伦·坡的哥特式恐怖短篇小说,缺乏伦理关怀,充满了不可靠叙述。从听觉叙事的角度来看,该小说充满了听觉意象,主要事件都由听觉勾连起承,作者在故事世界中建构起了比“视觉空间”更大的“听觉空间”,其中的声音景观从可能世界理论看来,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这样,当我们将文本中的叙述者“我”当作文本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真实人物进行分析时,可以更好地阐释其中的伦理意义。叙述者“我”和老头身份的模糊化使该小说的伦理批评更具有普遍意义。叙述者“我”的幻听将自己的谋杀行径暴露是该文本正确的伦理取位的结果,符合了阐释社群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3.
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沈伟等教师发明的“书法动态模拟系统”日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书法视频采集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书法动态模拟系统”将现代媒体技术应用于传统书法教学,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使书法教学描“静”字的模式转为动态的学习过程,使学习者在掌握基本笔法要领的同时感受书写的愉悦和满足。  相似文献   

14.
丁磊 《山西老年》2011,(8):60-60
不少老年人发现自己的视力逐渐下降,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为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视力下降严重的老人,听觉受损往往也较重。科研人员分析认为,这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结果。原来在生活中,我们识别声音,不仅仅依靠听觉,视觉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听到的声音。人脑可以借助视觉,  相似文献   

15.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凭借对感官敏锐的感受力,细腻地捕捉生活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元素,运用通感策略将不同的感官互相交织起来,具体表现为触觉上的疼痛与压抑、视觉上的艳丽与阴郁、听觉上的热闹与凄清,三者互通照应,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立体而又可感的苍凉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地利用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视觉媒体进行听说训练,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物理教学中插播教学录像片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作用。对学习规律的研究表明,只靠听觉获得的知识,三小时后可保留70%,三天后可保留10%;只靠视觉,三小时后可保留72%,三天后可保留20%;视觉听觉结合,则三小时后可保留85%,三天后可保留65%。所以,讲课中利用教学录像片给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和听觉效果,必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另外,在课堂上插播录像片能使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能让学生看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及课堂演示实验中见不到的基本物理现象及工程上的直用,看到科学的最新进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使插播录像片这一方式起到更好的作用,必须处理好插播什么内容的录像片,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把美术和音乐比作姊妹艺术,并将二者一起进行比较。在对音乐作品的评论中,我们可以听到:这支曲子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又如在美术作品的评论中,人们又用:画面有很强的“音响节奏”感,如此等等。 在具有时间形式的音乐艺术中,音响的节奏能以听觉和视觉来感受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根据生活中的听觉经验和视学经验的相互联系,把不同的音调和旋律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空间上的形象或感情,如一个单一音调的平行进展,就像一条线在画面上的平行延伸;一个旋律进行中的快慢、强弱,也可以变化为一根线条变化的紧、疏、浓、淡。所以在音乐欣赏中常能使我们有如身临目睹某种景观之感。在不完全具备时间要素的绘画作  相似文献   

19.
钟晓 《今日南国》2013,(1):53-53
如果你认为手机只能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上上网,那你就太小瞧它了。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预测,到2018年,计算机和手机将拥有类似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我们与它们的沟通方武也会变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绝对听觉”被认为是一种宝贵的音乐素质或高超的音乐能力,能否对儿童进行形成“绝对听觉”的长期系统培训,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难点。本文对“绝对听觉”训练工作的过程及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地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