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命导师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自由。其中他从哲学的高度对自由这个概念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在哲学发展史上,最早触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的是洛克。后来斯宾诺莎较为深入地论证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为自由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刻地阐发的则是黑格尔。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叙地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黑格尔不仅正确地表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而且他还把自由对必然的认识视为一个过程。但是,  相似文献   

2.
一、列宁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与斯大林之间的中介,列宁主义是实践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它第一次把理论社会主义(即马恩根据当时的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所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变成现实,并直接领导了几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尚存在某些理想、推测的成分,而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又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社会主义变形,以至今天要通过历史性的变革来加以矫正,那么,作为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缔造者——列宁,他怎样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他的历史选择对不对?他该不该对斯大林时期的那种被变形的社会主义模式负责。诸如此类的问题,自50年代中期以来从未间断,而今天显得格外严峻。  相似文献   

3.
尼尔.哈丁是西方“列宁学”著名的理论家,他在列宁主义的历史起点和思想来源上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西方“列宁学”家的理论解释和观点。他认为列宁主义产生于1914-1917年间,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论反应,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产物。哈丁虽然在总体上因受其政治意识形态的偏见的影响而不能给予列宁主义以真正科学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但他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列宁和列宁主义具有参考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卡尔·波普尔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批判以自由与历史的关系为切入点,在这一批判中,波普尔将两者简单等同。然而黑格尔与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黑格尔的自由作为真理和世界历史的实现是无限的、静态的、完成的,并囿于哲学视域中的自由,因此是整体自由的代表。而马克思的自由则侧重于"解放",关注于现实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因此是以限定为前提的现实自由,它更关注于如何实现自由,并在保持彼岸的自由与此岸的必然王国之间张力的基础上凸显自由作为一种实践的本质。马克思的自由以此区别于自由主义传统中的个体自由观念。马克思自由观作为介于整体自由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关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的研究,过去我们侧重于黑格尔和列宁的一般辩证法。我们认为,列宁对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黑格尔逻辑学的概念论,在于扬弃黑格尔的认识和实践辩证法,这正是黑格尔和列宁的最有价值的哲学思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列宁在《摘要》中提到“黑格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萌牙”,黑格尔的这一“萌牙”和列宁对这一“萌牙”的扬弃,是较黑格尔和列宁的辩证法更基础的和更有价值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之后,托洛茨基对列宁进行了恶毒攻击和诋毁。为了保卫列宁和维护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斯大林先后发表了《悼列宁》、《论列宁》、《论列宁主义基础》等著作,精辟地论述了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国际意义,深刻地总结了列宁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许多新贡献,透彻地阐明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露和批驳了托洛茨基的攻击和诬蔑,捍卫了列宁主义,论证了无产阶级“新式领袖刀最本质的特点,刻划了列宁的光辉形象。四月二十二日是列宁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今天重新学习斯大林《论列宁》等一系列著作,回顾一下伟大导师列宁的崇高品质中几个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这对于教育我们的干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一兵 《河北学刊》2008,28(1):11-20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前期阅读,总体上是在一种外在的、他性镜像支配下发生的并不成功的思想实验,面对黑格尔的巨型思辨哲学逻辑,列宁依据一个外在的镜像他者,形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简单否定性判断,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理论回路中所发生的假性阅读。而随着阅读与思考的深入,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逐步发生了转变,他越是走近黑格尔,由《逻辑学》等文本内在的总体逻辑所产生的新的理论思考场就越使他靠近马克思。这种新的思考与其原有的阅读构架发生了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阐释建构的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发展动力和规律性问题,渗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对其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与批判,并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但同时,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从需要的前提性批判、历史本质的自我生成、现实的自由、历史发展动因等方面赋予了世界历史理论以新的内容,使世界历史理论真正成为科学。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时代性质的一个基本判断。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思想并对时代问题的研究有着独特的理论见解。列宁根据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深刻地把握了时代变化的本质,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列宁对时代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主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方"列宁学"在列宁主义的历史起点、思想来源和理论本质等问题上提出了各种新奇的观点,并据此对列宁主义展开批判。本文透过这些互不统属的学派和观点的综合考察,依据列宁思想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思维逻辑来揭示列宁主义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12.
凯文·安德森是一位美国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黑格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性研究》是其研究列宁哲学的代表作。该书着重发掘了列宁在1914—1915年的哲学转向,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新发现”,并考察了这种哲学转向对列宁后期著作以及对卢卡奇、阿尔都塞、杜娜叶夫斯卡娅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列宁对黑格尔的重读的确构成了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就此而言,安德森的研究颇有意义。但安德森夸大了列宁思想的转变以及黑格尔辩证法对列宁后期著作的影响。安德森继承和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以黑格尔主义解读马克思—列宁哲学的理路,这对纠正机械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或许有一定意义,但如果想据此重新“发现”一个新的列宁,则显然是矫枉过正。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安德森作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固有的思维局限。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4.
饶琳 《学术研究》2023,(11):17-23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他的自我意识观点表现出哲学对现实的逃避;而马克思却认为伊壁鸠鲁哲学达到了概念的高度,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代表了对总体哲学必然规定性的斗争,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这种差别源自二者在哲学史的阐述中采用了不同的哲学底本,黑格尔的观点源自他的精神现象学,而马克思采用的是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方式。正是哲学上不同的角度形成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没有彻底撇清与黑格尔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联是一个重要问题。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法哲学原理》,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理论和现代政治哲学方面对马克思产生了积极影响,马克思在这两方面既继承了黑格尔,又批判和超越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国际风云变幻,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和暂时困难的情况下,正确评价列宁主义及列宁的哲学思想,回击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列宁主义的挑战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任,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张翼星同志新著《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一书既是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新收获,新成果,更是一部捍卫列宁主义的力作。该书并分为正编和附编两大部分。正编标题为“列宁哲学思想与当代现实”,它共分十章。该编针对西方学者,特别是西方“列宁学”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歪曲、肢解、诘难,结合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某些理论缺陷,系统地阐发了列宁哲学思想的来源、实质,论述了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和关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两大构想及其现实意义,还列宁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涉及、深化了列宁哲学思想研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附编标题为“国外学者对列宁哲学思想的若干评价”,摘译了西方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矛盾和谐辩证法与列宁的矛盾斗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两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列宁分别于19世纪和20世纪依据自己对黑格尔矛盾辩证法的不同解读构建的辩证法体系。马克思与列宁的辩证法虽然都属于矛盾辩证法,但由于马克思与列宁所处的时代及所属的文化传统不同,两种辩证法在理论视阈、矛盾结构、价值取向与发展观、解决矛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马克思的辩证法展示了辩证运动的正、反、合的逻辑进路,在19世纪发挥了动员世界无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作用,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列宁认为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表明其并没有封闭辩证法面向未来生活的大门;但由于开放性潜质与矛盾斗争的理论硬核互相冲突,使得列宁的辩证法缺失辩证法的和合元素,因而放大了对立面的斗争在矛盾运动中的作用,成为一种在理论上有偏颇但却极富实践精神的行动的辩证法,在20世纪为俄国及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克敌制胜的方法论武器,堪称革命的代数学。  相似文献   

18.
新黑格尔派马克思主义者诺曼·莱文揭示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理论上的关系。首先,莱文揭示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之间的连续性与差异性,指出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批判资产阶级社会时的不同视角。其次,莱文强调了法国大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市民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与左派雅各宾主义的理论传统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明了法国大革命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形成的影响。最后,莱文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路。后者从康德到黑格尔始终坚持着建构主义理论倾向,即我们只能认识自身建构的世界。在观念论的传统中,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建构主义。黑格尔用概念来构建和理解历史,马克思借助费希特富有主动性的主体来构建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使主体能够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因此,恩格斯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前的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经过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演变过程。他的思想起点是黑格尔唯心主义。马克思学生时代,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和《逻辑学》中,接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哲学的批判,是精神活动。他把现象世界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外化,认为“感性的自然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还说“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它在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从理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