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的儿童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拓荒意义的重要成果,其儿童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在于以儿童身份的确认作为创作的目的,其创作文本在主题和形式上表达的是真正的儿童意识、儿童声音以及儿童权利。陶行知通过完整的儿童世界的审美书写对儿童作为人的意识唤醒的行动推进,是从根本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建立其独立的人格,是作家站在文学创作立场上对于儿童童年精神的一种艺术传达。文学家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家的文学情怀是陶行知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同质异构的两翼,共同构筑了其儿童文学创作的基础和特色,从生命、人生的角度看待童年,其笔下建构的理想儿童含蕴了为现代中国寻找健全人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EAMC中产阶级分类界定,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增长,描述了中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产阶级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极大受益者.尽管他们有较多的民主意识和群体利益冲突意识,但目前阶段他们仍希望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支持渐近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3.
复归童年是华兹华斯诗歌的一大理念 ,这一方面是因为诗人在豪斯海德小学读书期间度过的愉快童年对他一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大革命失败后 ,时代普遍存在的理想危机 ,以及英国进入工业化后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造成的 ,另外还有华兹华斯个人的情感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 ,在华兹华斯受卢梭“性善论”的影响下发展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的新理念中 ,复归童年的意识被上升到了对社会现实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小说的儿童叙事表现为两种基本取向:一,作家以特别逼近于童年的心态来记录过去的自我,反映一个"原态的童年";二,作家带着既定的现实经验对童年记忆进行取舍,表现出特定意向的"被抽取的童年"。1980年代中期以来小说创作中的儿童叙事在整体上表现为"原态的童年"与"被抽取的童年"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与电视媒体的普及,儿童生活空间、游戏空间越来越小,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少,正常的童年被异化和压缩,这种生活状态违背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是非"童年生态"的生活。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遵循"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出发,通过健康的游戏和回归自然的书写,塑造了一个个活泼、自由的儿童形象,呈现出属于童年本身的生活状态,体现了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6.
童年从被发现之初,就开始了它被禁忌、被限制的过程.图画书特殊的图文组合和表现能力使它成为了展示与禁忌有关的童年-成年权力关系以及思考这一关系的一个十分独特的场域.对20世纪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图画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成人统治与儿童成长之间的权力博弈过程以及童年禁忌与图画书、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美学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英国维多利亚前期中产阶级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的诞生,维多利亚前期中产阶级妇女观和家庭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在此影响下出现了一个以中产阶级妇女组成的闲暇阶层。表面上看,她们衣食无忧,倍受赞美,但实际地位却极为低下。  相似文献   

8.
童年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阶段,儿童有要求获得安全感并表达意见的权利,而这个关键阶段又常常被成人所忽视。从长远看,对儿童的漠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会对国家的发展不利。挪威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儿童福利监察使制度的国家,26年来儿童监察使作为儿童的代言人,对保护、监督和促进儿童福利并跟踪影响儿童生活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儿童监察使制度成为保护儿童和发扬人权的有用工具,促进了挪威稳定而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儿童的数量,总是在社会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儿童问题,历来就是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鲁迅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这里,他的确是充分估计到了童年时代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的重大意义的。童年,是生命的起点;起点如何,实在是至关重要。当然,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思想、精神面貌也是会改变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童年时代的教育所刻下的烙印,毕竟是多么不容易。这是就个人而言。从国家和社会来说,则更应该看到:儿童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他们的情况如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将来的整个面貌、命运与前途,也是关系重  相似文献   

10.
近代西方童年观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义慧 《广西社会科学》2004,26(11):143-146
儿童是 2 0世纪人人关注的焦点 ,但儿童这种社会地位的获得却经历了漫长的磨难。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早期以及启蒙时代 ,由于童年观的差异与变化 ,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迥然不同。而文明的进程造就了童年观的进化 ,到 2 0世纪 ,儿童终于以天使的形象回归到上帝的伊甸园中。  相似文献   

11.
“中产阶级”,曾是一个被理想化的西欧“类型”。随着向市场化体制过渡的深化,中国、俄罗斯的学者都正在进行关于中产阶级的“类型”与数量的比较与思考。中产阶级的“类型”问题,一方面与向现代化转变中带有历史烙印的社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的分化机制有关。我们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中产阶级在形成、发展,而且在于它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建平 《学术论坛》2007,(1):134-138
现代西方消费理论中的“品味区隔”是成熟中产阶级的消费实践,而中国当代城市中产阶层则有不同的社会逻辑。从新贵、白领、布波到中产,媒介中的中产阶级消费镜像大同小异,即被表征为由消费来寻求格调的“品味阶层”。在揭示中国中产阶层的地位消费的同时,这种宣扬却造成了轻松快乐的消费表象,从而沦为消费文化的神话。真正了解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中产阶级,就必须注意到其消费的有限前卫性,而这一点恰恰构成了新兴中产阶级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3.
随着儿童影像以前所未有的频度与聚焦度出现在各类视像媒介上,对于童年影像的消费构成了当下娱乐文化的又一道新奇的景观.当代传媒娱乐界大肆发掘并利用了童年意象所包含的观赏性、夸示性和情色性资本.消费文化对于童年景观的过度开采反映出亟待关注的当下童年观问题,并对现实儿童的自我认同和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视像媒介中的童年景观现象,需要来自相关责任机构的必要干预和引导,更需要一种面向公众的童年观和媒介教育的普及.  相似文献   

14.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童年不仅对于整个人生具有“基础性”、“扩展性”价值,而且其本身也自有浑然天成的独立意义。正因为如此,儿童观的演进成为儿童文学审美独立的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儿童文学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通道与喜闻乐见的想象游戏,既为孩子们提供了阐释的娱乐,也成为儿童语言学习的资源,它对于儿童“化影无形、润物无声”的浸染和抚慰、昭示与引领。沉潜在童年生命里,并最终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结构与心灵气质。  相似文献   

15.
李伟明 《江海学刊》2004,(6):202-205
20世纪的儿童是人人关注的“快乐的天使” ,但快乐天使的出现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早期以及启蒙时代 ,人们对童年的看法大相径庭。由于不同时代童年观的差异 ,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也迥然不同。但文明的进程造就了童年观的进化 ,进入 2 0世纪后 ,天使终于又回归到了上帝的伊甸园中。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12):123-1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小说创作中,悄然出现了一种不同于此前的儿童叙事,此种儿童叙事主要撷取了儿童淘气、调皮、好动、好奇、捣蛋甚至恶作剧的层面,张扬并肯定儿童的活泼、快乐、纯真、嬉戏精神,呈现了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出“顽童叙事”的审美特征。顽童叙事自秦文君开始,经新世纪以来的梅子涵、杨红樱、张菱儿及“红樱”二代等大批作家的创作,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顽童叙事在儿童的认知上不是把童年这一时期看作成人生活的预备,从而引导、教育儿童尽快进入成人规约与建构的秩序与意识形态世界中。它更看重童年期自身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它是一种新的对童年的想象与建构,是一种新的童年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繁华 《河北学刊》2004,24(4):107-112
中产阶级在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显赫的称谓。这个阶级的具体界定虽然尚不明确 ,但它的身份、地位和趣味却日见凸显。人们对优裕物质生活的向往本无可非议 ,但这个阶级在享受制度化、格式化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却也付出了精神独立和被物质欲望支配的代价。另一方面 ,表达这个阶级趣味和意识形态的陈情者与代言者也应运而生。《时尚》杂志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它表达的所有内容和倾向 ,集中地体现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中国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已经有了标准的中国版 ,这个标准就是《时尚》提供的标准 ;而“中产阶级”的身份向往 ,可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未被道出的最大“时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外来文学影响和自身意识逐渐成熟共同作用下的"风景发现"。从西方儿童文学、人类学等"外面"接受而发现儿童文学,存在着理论"损耗"和"变形",作家往往会依据现实需要和传统习惯调整接受维度。由童年体验所导致对传统儿童文化的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构的现代儿童观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从"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从"儿童问题"到"儿童文学",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与现实"文化革命"相关,呈现出"为儿童的文学"的典型特征",儿童本位"的文学观念始终未能确立。如何处理"现实性"与"儿童性"的平衡,是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19.
文革背景的童年叙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涌现,对童年生命的苦难的揭示成为其一大主旨。这类童年叙事着意表现儿童在历史中沦为非人的境遇,在普遍人性畛域和政治历史语境之间寻找苦难成因。这种立足于个人童年记忆的生命言说,从边缘性的一个新维度深化了对文革历史苦难的挖掘和诠释。  相似文献   

20.
每个民族的童年时代,都以文化历史积淀的途径,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个性。这种不同的个性特征,或者以内化的形式沉淀于集体无意识之中,构成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或者以物化的形态对象化于客观外界,形成本民族初期的文化体系。这就是说,在各个民族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地沉淀于集体无意识阈限之下的文化因素及其物化于外界的文化体系,始终是该民族个性的核心。所以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童年时代的发展状况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深刻地指出:“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①我们从这种观点出发,把古代希腊民族看作是“正常的儿童”,那末,我们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应该是马克思所说的“属于这一类的”“早熟的儿童”。中华民族童年时代这种早熟的天性,与自己的社会文化相联系,早在以华夏集团为其主干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