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3月20日下午5时,新疆麦盖提县吐曼塔勒乡三村年仅三岁、嘴里还噙着奶嘴的小阿迪里江在麦盖提县文体局的大院里,在万众瞩目之下,表演了“达瓦孜”(走钢丝),创下了一项中国年龄最小的达瓦孜艺人走钢丝的世界纪录。出场时,小阿迪里江脖颈上系着维吾尔人哄孩子时用的橡皮奶嘴,手里提着一袋正在嗑食的炒熟的黑瓜子。他是从年轻的维吾尔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走出来,一个人兴致勃勃地爬上了8米多高的脚手架的。由于脚手架是专为成人设计的,他幼小的身体还不到一米,上“云梯”时显得十分艰难和吃力。当然,小阿迪里江做得轻而易举,干净利落。但是,…  相似文献   

2.
阿迪力:1971年7月1日出生在“小刀之乡”新疆英吉沙县,是达瓦孜世家的第六代传人。8岁开始学习达瓦孜表演,14岁正式登台表演。19岁生日那天,在上海中华民族风情艺术节上,由于主绳霉烂在空中突然断裂,阿迪力从15米的高空摔下、身体17处骨折,3个月后,他又重新走上高空,并从此改麻绳为钢丝。阿迪力近年来横跨三峡、衡山,两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的高空王子”1997年,阿迪力挑战美籍加拿大人科克伦,用13分48秒走过长江三峡,而科克伦的记录是53分钟,阿迪力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到达终点;2000年科克伦在台湾高雄横跨爱河,缆长750米,用时64分。阿迪力当年跨越南岳衡山,缆长近 1400米,高436米,用时52分。但科克伦有一项世界记录至今无人挑战,那就是在高空钢缆上连续生活21天,这一次阿迪力又在北京金海湖向科克伦发起挑战。4月16日至5月11日,阿迪力在高空钢缆上生活了25天,创造了一个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者全程跟踪记录了阿迪力走上钢丝的前前后后。25天对阿迪力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量化的记录,也是又一次的冒险和挑战,成败在一线之间,也在生死之间。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12,(10):68-68
9月15日至16日,2012首届湘西矮寨大桥国际低空跳伞节暨阿迪力矮寨高空走钢丝活动在湖南湘西吉首矮寨大桥上举行,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40名低空跳伞运动员在矮寨大桥上奉献了一场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表演。新疆“达瓦孜”第六代传人、“中国高空王”阿迪力则带领着自己的两位爱徒,  相似文献   

4.
近日,有“高空王子”之称的中国杂协副主席、新疆杂技团达瓦孜队队长阿迪力·吾守尔出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形象大使,并将通过活动筹集资金用以推进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我国的维吾尔族世居新疆,并以其创造的灿烂民族文化为人们所熟悉。殊不知,在湖南省桃源县枫树乡,自明朝以来也世代居住着一支维吾尔族后裔,此地因而被人称为“维吾尔第二故乡”,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就是湖南桃源的维族人。早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就曾向翦伯赞先生询问过翦氏的渊源。从明洪武年间诰授湖南维吾尔族“翦”字旌旗算起,“翦”姓维族在620多年的岁月中,享有盛名。崇拜之心,绳武之志,不禁勃然而兴!我们一行驱车抵达翦伯赞先生的故里———枫叶流丹的桃源枫树,造访“维吾尔第二故乡”。走进枫树乡清真寺…  相似文献   

6.
干馕岁月     
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维吾尔人。 馕,支撑着维吾尔人同贫困抗争,伴随着维吾尔人度过了无尽岁月,还将伴随他们走向未来…… 到过新疆的人,便都会知道“馕”。尽管这个字笔画太多,外地人还是记住了它的用场:维吾尔人每日离不开的主食,如同南方的大米饭,北方的馍馍和面条。 这种近似烤饼的面制圆饼,是在专门垒制的馕坑里用炭火烤出来的,人们习惯叫“打馕”。其形状不下十多种,最常见的是阿克馕(又叫片馕),还有一种叫吉代馕(俗称疙瘩馕)。维吾尔人小到一岁多的婴儿,大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馕是一天不能断顿的。 馕的历史及其沿革,笔…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有机会来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作客,你便会在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或房屋门前,看见两根高高栽立着的旗杆,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 玛尼宏通常是指顶端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以及拉扯在两杆之间的细羊毛绳上悬挂着的蓝、黄、绿、白、红五彩小旗,每面小旗  相似文献   

8.
佚名 《民族论坛》2005,(3):23-23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结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独特事象,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故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都给人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又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  相似文献   

9.
桃花鱼     
每逢阳春三月,月明星稀之时,湘西南部的苗家山寨便燃起了一支支捉捕桃花鱼的火把。欢跃的光流沿溪畔的曲势飘然而来……溪水似一段素锦,清风摘下桃花,缀以其上,这一番别样的风致,自然使人心动。这时,那酣卧于溪底石间的鱼儿——桃花鱼,又怎能不惹出“事端”呢? 小伙子拿一根细竹竿,钉上许多小铁针。然后,把姑娘赠的彩腰带同鱼篓一起系在腰间。手举燃着松油的火把登程了。在溪畔、水田里,小伙子只要看见目标,就很快地采取行动:屏息静心,出力猛击,抬竿看时,便有一二尾鲜嫩的桃花鱼闪着银光在竿上跃动! 站在月下林中的姑娘每到此时就以情意绵绵的歌声鼓励、赞颂捕鱼的情郎:“阿哥心莫慌,有妹等情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为游牧民族。其俗,“不尚田作,惟以畜牧为业”,所需农产品主要取自天山南路从事农耕的维吾尔人,所谓“欲粒食,则因粮于回部”。但天山南路的军事政治情况多有变化,且路途遥远,转运不易,“这一供应来源也很不可靠”,所以,为了获取足够的农产品,自巴图尔珲台吉开始,准噶尔的历届首领都曾致力于在天山北路发展农业。在俄国文献中,准噶尔时期天山北路的农业劳动者被称之为“布哈拉人”。明清之际到过准噶尔的俄使阿勃拉莫夫  相似文献   

11.
塔兰奇原系卫拉特语“农民、耕作者”之意,历史上专指准噶尔五国珲台吉时代被强制迁移到准噶利亚、特别是伊犁一带的维吾尔农民。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为了巩固对新疆的统治,在伊犁设置了政治、军事基地。作为在当地解决伊犁将军属下官兵的粮食供给问题的措施之一,实行了把维吾尔人迁移到伊犁河谷屯田的计划。这些维吾尔屯田与满洲八旗兵的旗屯、汉人绿营兵的兵屯相提并论,被称为回屯,亦称伊犁屯田回户、伊犁种地回子。此制度沿袭于准噶尔的塔兰奇移民办法,故土著伊犁人将回屯的维吾尔农民称为“塔兰奇”。塔兰  相似文献   

12.
“跳坡”流传在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苗族中一种有趣的文体活动。而“跳坡”中的爬竿,尤有兴味。“跳坡”苗语叫“欧桃”。“欧”是围圆圈,“桃”是山坡,“欧桃”原意是围着山坡转,引伸为在山坡上游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勤劳善良的苗族夫妇,婚后多年,没有生育,十分寂寞,有一年的春节,他们煮了很多甜酒,做了很多糯米粑粑,邀请一群青年男女到山坡上来聚会,还在山坡上树一根竿,让青年们比赛爬竿。从此,作为青年男女的社交和文体活动形式——“跳坡”而流传下来了。组织“跳坡”的人家,在春节  相似文献   

13.
去年的金秋季节,我有幸在西宁观看了由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工团演出的大型藏族歌舞剧《霍岭之战》。这个舞剧,是根据著名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赛马称王”、“降伏妖魔”和“霍岭大战”等几部(或几章)改编的。全剧虽只是史诗的一个片断,却以洗炼的手法,集中地反映了史诗降妖除暴、扶助弱小和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主题,较成功地塑造了几  相似文献   

14.
维吾尔族人的鼓乐和花帽文/张光汉(一)鼓乐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鼓乐是维吾尔舞蹈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之一。俗语说:“哪里有鼓声,哪里就有舞蹈”,可见鼓乐在维吾尔舞蹈中的重要作用。鼓乐主要有铁鼓、大鼓、皮鼓、铃鼓和手鼓。铁鼓是蒙革的,鼓身为铁铸成...  相似文献   

15.
我到达裕固族牧民定居的第一个村庄——干沟门,是晚上八点钟,走进康乐区区委会,院子里很热闹,当空横架一根粗绳,挂了两盏汽灯。我一打听,原来牧民们到三千里风沙线上去参加营造“绿色长城”,也刚回来,今天要举行晚会庆祝这次植树的胜利。天黑下来,汽灯照得通亮,人也来得更多。男女老少围成圈席地一坐,就在院子当心唱起来,跳起来了,节目很多,有民歌,有舞蹈,有摔跤,全是牧民自己的东西;开头那首“少年”(即“花儿”,西北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种民歌形式),就是其中之一。从晚会上,从这些歌词里,我感受到了牧民心灵里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东方学学科领域内维吾尔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它作为突厥学的独立分支对维吾尔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着综合研究。维吾尔人是具有发达城邦文化的中央亚细亚最古老的突厥语人民。古代维吾尔文献的存在及广泛应用也证明了这点,这些古代文献大部分保存至今。在5世纪前维吾尔人就已有了文字,新粟特文字母大概就是这种文字的基础。东突厥斯坦的岩洞寺庙——举世闻名的“米耶”建筑(千佛洞),就是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结合体,这些寺庙对维吾尔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族有一种专门为婴儿设计制造的“摇篮”,称作摇床(维吾尔语称“布休克”)。这种摇床很久以前就已经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中普及。维吾尔族的摇床因其结构牢固、工艺精致、普及范围广等特点而更为突出。维吾尔族的每一个家庭,都少不了一张小摇床。维吾尔族有句谚语:摇床里的孩子是别克(有地位的人)的孩子。可见摇床在维吾尔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要找一个没有摇过摇床的维吾尔族母亲几乎是不可能的,维吾尔族人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婴儿时期大都是在摇床里度过的。摇床是维吾尔族母亲的第二个怀抱。  相似文献   

18.
记得少年时,还在赣江边的故乡,暑假在山间拾柴禾憩息时,每当唱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就不禁神往于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草原风光。以后我搞的虽然是维吾尔文学,也依然不能忘情于蒙古族民歌的雄浑豪放、马头琴声的深沉苍凉,那个金戈铁马的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浑厚,沉郁、壮阔、豪放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在辽宁本溪市,一提起老劳模、城市排水管修所排水班朝鲜族女班长——李玉南,不少人都翘起大拇指……排水班的工人们更是折服,她说话谁都听,她指挥谁都灵,谁有话也都乐意和她讲。这不,又唠起本班女工赵铭耶档子糟心事:“小赵离婚后,在转山沟买了间房,一刮风,那盖子乱呼哒……”“可怜啊,一个女人,领两个丫头,日子可咋过?”李玉南听了,赶忙跑十几里去赵家。趴趴拉拉一间小房,灰黑色的破油纸上,压的石头瓦块。一进门,差点把她吓坏。屋当中,椅子上摞个凳,凳子上立根扁担,顶着一根压成弓形的木杆。胆小的人,谁敢进那屋?李玉南心里一阵酸楚。“李姐,你咋来啦?”  相似文献   

20.
生命树     
某寺院有两棵树,一棵是高大挺拔的银杏,一棵是干朽瘦弱的女贞。它们之间有一根粗黑的单杠,女贞树那端用螺丝和铁箍固定在树干上,银杏这端则直插树中,一块写有“生命树”的牌子挂在银杏树上。原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个寺院曾被接管过,所有的房舍都被改成了囚室,专门关押那些被打倒的人。据说在这儿关押过的人很少有活着出去的,因为这个地方的改造力度比其它地方都严厉。然而,有一个人,虽在这儿蹲了十二年监狱,却是站着出去的,这个人就是这个市的老市长。起初,人们都以为他是因为对正义充满信念才活下来的,然而在非正式场合,他总是说,是一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