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啼笑小儿     
孬孬我在S城上大学,你出生了。没什么特别,只是没时没晌地哭,哭累了,哭哑了,哭岔了气,还是哭。你不甘寂寞,决不! 家信说:你,八斤半,姐姐喊得昏天黑地。捂着大口罩的“接生婆”竟是我中学同学,一拽出你这位皱巴巴、没模样的“小老头”,她断言你的大嘴象姨姨。出院了,姐姐从车上下来,下死劲儿托着你,僵僵地,笨笨地,毛巾被吐噜一地,露出棉被和你的小脚丫。对过院里探出半拉麻脸,拣破烂儿的老奎头盯了一阵地上拖的毛巾被,瘪嘴抿了抿,怪怪的,吐出一串颤音,“孬孬……孬孬……”自此,大伙儿也这么叫,你的小字便成了“孬孬”,捡来的。  相似文献   

2.
沪沽湖声名远播,还是近几年的事。当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神奇美丽的地方时,我已经成家了,如若不然,我或许会只身前往泸沽湖,到那里安家,到那里去寻找自己情感的皇天后土。 第一次认识泸沽湖,是在昆明。那时,我在一家公司里打工。公司的员工里,就有一位摩梭姑娘,来自泸沽湖畔的嘎拉村。在“五四”青年节联欢晚会上,她用汉语为大家演唱了一支摩梭人的《迎宾歌》,清脆嘹亮的歌声,把整个晚会推向了高潮,把我们的思绪全部带向了她梦中的故乡: 不管你从哪里来,来了就是朋友,就是朋友,玛达咪!上火铺给你留着座位呀。谢纳米给你留着小舟。你看那多情的格姆女神,也向你伸出了热情的手。玛达咪……不管你从哪里来,来了就不要走,不要走,玛达咪!温暖你的心有苏里玛酒,甲搓体跳到月照当头。这里是深情的一方热土,  相似文献   

3.
一次和朋友聊天,偶然谈到民族音乐,我问朋友:“你知道麦丁吗?”“嗯──不知道。”“那你听过《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歌吗?”“那是50年代就传唱到今的名歌了,我还能哼几句呢……”是呀!音乐作为听的艺术,我们用听觉感受音乐的美,却听不出作者的名字。 麦丁,1927年出生于广东顺德。1952年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从此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音乐创作中,与少数民族音乐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一定要写出好作品,用音乐来歌颂和赞美新的生活,这个愿望就像一曲激昂奋进的交响曲,时刻在激励着…  相似文献   

4.
你信吗?11年前,她仅揣着十多元钱勇敢地走出去打工时,已经34岁了。她所有赖以创业的资本仅仅是:初中文化,一双勤劳的手和一颗聪明的头脑。待到她真正创业时,已经38岁了。可她在创业路上,一次次超越自身的极限,居然从赤贫打工苗家女变成了百万资产的企业家,为中国西部的妇女树立起了一面旗!她就是贵州省安龙县的班安芬!  相似文献   

5.
重进苗山     
每逢走进苗山,我总是喜欢在老房东二婶家落脚。今天,我又来到苗山,自然,我是向着二婶家走去。一年多的日子不见,二婶越发福了。看她那满面红光,就知道她日子过得有甜头。二婶见我,突然一怔,然后十分兴奋地说:“云仔呀!是你回来啦!一年多来可望你得很哩!”说着连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帮我取下背上的被包,招呼我休息、喝茶,还连忙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茹粥塞到我手里,对我说:“走这样远的山路,一定饿坏了,快吃一碗填填肚。”我一边喝着粥,一边回答她问我的问题,真像慈母关怀远归的儿子一样。忽然她停了停又笑着对我说:“云仔呀!这回可折磨你啦。令夜恐怕又要在这里搭个临时铺罗!”说着她用手指了指我第一次睡地铺的地方。我调皮地回答说:“那里都行,只要是在二婶家,挂钩也得。”但我转念一想:“我的老  相似文献   

6.
初夏的一天,他走进办公室,然后自报家门:吴震启,满族,祖籍山东,1952年1月10日生于河北隆化,农民的儿子,只读完高小便成了放牛娃……趁他说话的间歇,我插话问:“你到这儿来要找谁?有什么事情?”“我想和编辑老师认识一下,找谁都行。”他说。我明白了,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人引荐却希望本刊能  相似文献   

7.
殿维,你走了,没和我们招呼一声,突然就……,你啥时回来?……一年多以前,你被同事们硬送回家休息。我得知你的心脏病又犯了,跑回来却见你在赏花。我还没开口,你就喊我:“恩蒲,快来看花,这花老来俏!”我被你逗笑了。可我分明见你额头  相似文献   

8.
一、孩子,给我点亮一盏灯!一九三一年腊月二十八日夜晚,鄂尔多斯草原落了一场大雪。东乌审旗一家世袭奴隶的破旧小屋,孤零零地在风雪中飘摇。屋里只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和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哥哥贡古尔扎布伏身在灶台上,紧握着一根羊腿骨使劲地在一块粗糙的石板上磨。他不时向窗外张望,眼睛充满了焦虑和忧愁。女孩踡缩在炕角里哭喊:“哥哥,我饿……(?)妈怎么还不回来?……(?)妈!……”贡古尔扎布烦厌地瞪她一眼,象个大人似地安慰她说:“不要哭了,哥给你煮骨粉吃,(?)妈就要回来的!”他说着又向窗外望了望,外面白茫茫一片,不见个人影。他失  相似文献   

9.
郭莹 《民族论坛》2006,(3):60-61
永远带不走太太的中国胃娶了中国太太的西方人常感叹,你可以把一个中国姑娘带离中国,但你永远无法带走她的中国胃。我的中国太太常陪同访美的中国代表团,每个团每天必去中国城就餐,若大家听说吃西餐便纷纷抗议,视为“遭罪”。团员们都很同情女同胞与西方人结婚,致使胃遭遇“非人待遇”。他们常指着街头上啃比萨饼的老外问我太太:“你平常就跟老美吃这个?受多大的苦呀。”看来太太的中国同胞的确没同情错她,饮食上我与太太的中西摩擦要算最典型了。有次我在厨房里鼓捣了两个多小时,端上来一份烤鸡喜滋滋地准备请功。太太尝了一口后感觉实在太…  相似文献   

10.
我们发现,从2002年8月雪山音乐节开始,到2006年6月16~18日的“如果再来20年”纪念摇滚20年(沈阳)大型系列演唱会,在被称为“中国摇滚乐前沿的摇滚之父”崔健的一系列个人演唱会上,有一个纳西族老妈妈一直都是崔健指定的惟一嘉宾。崔健说:“她才是真正会唱歌的人,跟她相比我还是小孩子。她的原生态音乐太天然了,让我非常震撼,是我们很少有机会欣赏到的音乐。因为那是取自生活的一种纯朴的原生态音乐,是我这辈子学不会的……”这位来自丽江的民间歌手名叫肖汝莲,今年已经77岁了。  相似文献   

11.
登上凯里市那座刚修葺一新还未对游人开放的魁星阁时,陪同的同志便指着远处一座烟云朦胧的山峰说:“那就是雷公山。”“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么?”“你见过清水江的流水么……”  相似文献   

12.
自的看惯了母亲喝茶。她总说那是她惟一的嗜好,接过我们买来的茶时,她常自责地笑道:怎么我就改不了呢?非要喝这一口! 那时太穷,买不起“茶”,她只喝“茶叶末一。四毛钱一两的花茶末,被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有钱了,“茶”却消失,哪怕百元二百元一两的花茶,色浊味谈,沏来一试,满腹生疑。干脆再买来塑料袋装的便宜货,与昂贵的高级花茶各沏一杯,母亲和我喝过后;都觉不出任何高下之别。苦笑以后,母亲饮茶再也不问质地价格;我呢,对花茶全无信任,一天天改向喝绿茶或者──姑且说“粗茶”。 提笔前意识到:以中国之辽阔,人民之…  相似文献   

13.
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爸爸妈妈都加班去了,我自己在家预习功课。正在我全神贯注的时候,“笃笃笃”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路。于是便拿着书快步走过去,很快地打开门——一种哀求的目光射进我的眼帘。“你是……”在发愣的同时,我情不自禁地问道。门外这个陌生的几乎与我同龄的女孩叫出了,“大姐,  相似文献   

14.
财产公证     
她有些小性,总觉得丈夫对她不够好,而她的收入又比他高出很多,一旦他负心,自己未免太吃亏了。于是便常有意无意地试探他:"如果有一天咱们离婚了,你是不是会把财产都给我?""那怎么行?你又不是我的人了。"丈夫总是笑着逗她。一天晚上,他们闹了别扭,她很严肃地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丈夫也很严肃地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和你过日子。如果你对我们的婚姻实在缺乏信心,我们可以补做一个财产公证。"  相似文献   

15.
(一)你从地心里走来,从层次里走来,从一片众星凝成的光明里走来。这是你剔除了吃白水煮面拌盐末的感觉之后,提炼出的艺术感觉,是你对自己的决定和行动加了“升华”式的注脚。这样你便感到了幸福和满足,泪水长长地流淌……人的通体本来就盛满了泪水。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塔克拉玛干深处的天·地·人文/宋政厚我开始了七进塔克拉玛干之旅……不久前,我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久违的新疆塔里木盆地,接着乘坐“沙漠王”疾驰在一条沙漠公路上,便开始了七进塔克拉玛干之旅。此次大漠之行,如同我以前六进“死亡之海”一样,所见到的...  相似文献   

17.
们这方山水长五谷杂粮,长辰河高腔,长美丽动听的古老传说,也生长着一个个骠悍壮实的苗家汉子和野性倔强的女人们。都说湘西女人是母亲的小背篓背出来的。从她们出世满月那天起,母亲就用小背篓背着,背出一个风情万种的俏阿妹,背出一个高山民族的希我望。当姑娘们打着红花伞在悦耳的唢呐声和热闹非凡的炮竹声里半羞半喜地迈进男人家门槛的时候,便和她的祖母母亲姑姑们年轻时一样结束了少女的无忧无虑的日子,便拥有了这个沉甸甸、掷地有声的“我家女人”称谓,便挑起了沉重如山的生活……她们与自己的丈夫或是自由恋爱或是经由父母包办而走到一…  相似文献   

18.
情谊     
我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农业研究所。第二天,我刚走进研究室,老郑同志就对我说:“废品收购站有一位汉族女同志给你来电话。”“什么?废品收购站?……”我刚说出自己的名字,就从听筒里传来了清脆爽朗的女同志声音。“老金同志,您真的回来了?我恭喜您啊!”  相似文献   

19.
在辽宁本溪市,一提起老劳模、城市排水管修所排水班朝鲜族女班长——李玉南,不少人都翘起大拇指……排水班的工人们更是折服,她说话谁都听,她指挥谁都灵,谁有话也都乐意和她讲。这不,又唠起本班女工赵铭耶档子糟心事:“小赵离婚后,在转山沟买了间房,一刮风,那盖子乱呼哒……”“可怜啊,一个女人,领两个丫头,日子可咋过?”李玉南听了,赶忙跑十几里去赵家。趴趴拉拉一间小房,灰黑色的破油纸上,压的石头瓦块。一进门,差点把她吓坏。屋当中,椅子上摞个凳,凳子上立根扁担,顶着一根压成弓形的木杆。胆小的人,谁敢进那屋?李玉南心里一阵酸楚。“李姐,你咋来啦?”  相似文献   

20.
母爱的力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哀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要看他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渴望,也要看他的造化。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