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峡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周期长、相关政策多涉及移民的切身利益,故需认真评估和梳理.在库区移民安置工作中,惟有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于移民安置工作始终,将尊重和保障库区移民“合法权益”作为安置工作的前提、创新库区移民安置方式、适当提高库区征地补偿标准及后期扶持补助资金、将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政策有效对接,方能化解库区移民安置相关难题.  相似文献   

2.
青海各大中型水库的建成发挥了巨大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库移民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期扶持政策对水库移民恢复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后期扶持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国家专项拨款、收缴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和库区基金,这些资金全部用作移民生活补助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由于政府、水库业主和移民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筹集规模小、渠道窄,资金缺口大;新老库区资金需求差距大,生活补助标准偏低;项目投资前缺规划,后少监管;生产项目扶持方式单一,投资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重投入、轻评价,缺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等。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广西百色市永乐乡澄碧河水库,修建于1958年,是国家"二五"计划重点工程.但是,其移民安置问题长期未能妥善解决,各民族生产生活困难重重.近些年,库区移民改变单纯依赖扶持的观点,走经济开发的路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贫穷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一)澄碧河水库是百色地区最大水利工程,也是百色地区主要鱼场和旅游景点.修建水库,库区人民作出了贡献和牺牲.建库前,永乐乡生产条  相似文献   

4.
沙漠水库有五大弱点,库区容易淤积,寿命较短。本文针对莫力庙沙漠水库的实际情况,提出防浪护坡、防风固坝、防渗稳坝、防患灭鼠、防淤绿化等五项技术措施,为沙漠水库的工程管理提供了借签。  相似文献   

5.
李祥红 《民族论坛》2006,(12):18-19
出江华县城,溯冯河而上,一进入峡山谷口,即到国家大型水库——涔天河水库。水库库容1亿多立方米,库区长达30公里。站在库坝上,只见水面如镜,就像在两岸山脉间平铺了一幅宽大无比的绿色缎锦。从大坝前行四五公里,来到一处山脊伸进库区而形成的山坳,一条从山里流向库区的小河,静静地从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前流过。村庄依山傍水,各式各样的吊脚楼挂在山坡上、河岸边,绿树掩映,错落有致。这就是雾江乡漕滩村。(一)因为修涔天河水库,漕滩村原址已淹没在水底。几十年过去了,原来的漕滩已渐渐被人淡忘,仅存于部分村人的记忆中。说起水中的漕滩…  相似文献   

6.
奈曼西湖水库干枯后对附近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奈曼西湖水库干枯前后附近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对比分析发现:由于水库干枯,库区附近年降水量及大雨日数明显减少,其中水库干枯后10年的年降水量减少率为18.1%,年大雨日数减少率为18%.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黄河上游水电建设迅猛发展,较大规模的库区移民成为常态,移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口移动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解体和重组的过程,直接关系到移民社会的稳定。本文以贵南县的龙羊库区移民为个案,探讨库区移民社会文化变迁现象和规律,并通过实证材料进行描述和印证。  相似文献   

8.
《民族论坛》2011,(10):F0002-F0002
务江乡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北部,隶属涔天河水库库区,辖9个行政村,有人口6800人,其中瑶族人口占80%。该乡是岭东主要的林区乡镇之一,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势东高西低,山峦叠嶂,森林资源、水能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9.
民族心理与民族审美川页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等显著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心理或者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上从事共同的生产劳动、经济生活,并在其中以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务江乡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北部,隶属涔天河水库库区,辖9个行政村,有人口6800人,其中瑶族人口占80%。该乡是岭东主要的林区乡镇之一,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势东高西低,山峦叠嶂,森林资源、水能资源丰富。近年来,务江乡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开发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多元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汇集了库区土家族、苗族等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精华,加强该库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或传承库区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与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为库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汉哭山即今青海省海南州的河卡山,以往有研究释此名为“高山反应”引起的情绪波动.河卡山及大河坝河(杭曲)的藏语名称同源,藏文写法很不稳定,存在不少异文材料,显示这个词是藏语记音.汉哭、河卡均为蒙古语族“杭盖”(qangγai)的译音,指水草丰美、适宜放牧的地方,是阿尔泰游牧族群的常用地名,在汉文史料中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录.汉哭山是少数仍在青海地区使用的吐谷浑地名.  相似文献   

13.
为公桥     
编辑同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三家田公社惹坝大队土家族乡村医生李启培一家自筹资金请石匠,去年初冬在本村前面的惹坝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这桥长九米,宽三米,高两米。还修整了桥两端的八华里道路。全家投入了几百个劳动日,花费1,200多元钱,方便了周围20多个生产队的社员群众劳动生产、赶集买卖。大家称赞这座桥是“为公桥”、“共产主义思想桥”,称赞李启培一家的高尚道德和思想。惹坝河位于湖南省永顺县至桑植县的公路边,这里山重水曲,公路盘绕山间,人称九弯十八拐,是河两岸村寨往来的必经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的建设,对调控长江洪水,减少洪涝灾害损失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长江沿岸经济繁荣,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平衡东西差异。然而,水库的建立,许多风景名胜被淹没,文物古迹被毁坏,政府采取种种措施进行保护,传承千年的库区传统文化又该如何保护呢?  相似文献   

15.
民族     
什么是民族?民族首先是一个共同体,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这样,我们就说完了民族的一切特征。…………民族是在统一语言、统一地域、统一经济生活和表现在统一文化上的统一心理气质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地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湖南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基本建设项目大大增多。各类建设项目的实施,一方面给国家或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不少项目与当地群众利益产生诸多矛盾。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巩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逐渐变化,这些矛盾日益多元、复杂化,有的已成为民族地区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对此,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水利水电建设与移民权益保护的矛盾。自建国以来到2004年底止,湖南省共建大中小型水库1300多座,形成水库移民260多万人,水库…  相似文献   

17.
《西藏研究》2006,(1):F0002-F0002,F0003
文献信息管理处文献信息管理处的前身是西藏社会科学院资料室,始建于1979年,1981年改称资料情报研究所,1997年机构改革时更名为文献信息管理处,下设采购流通室、藏文分类编目室、汉文分类编目室、情报研究室、计算机中心声像资料室、报刊阅览室、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等部门。现有工作人员16名,其中副研究馆员2名、副编审 1名、馆员10名、助理馆员3名。  相似文献   

18.
<正> 缠足习俗,这件被现代人认为荒唐可笑的事,在封建社会竟时兴了一千余年,而且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崇拜。缠足习俗是与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的提倡或癖好分不开的,也是男人对女子的审美情趣的禁锢及封建礼教所致。并迎合了妇女的爱美天性和男人的欣赏水平,以致于广为流行。  相似文献   

19.
6月1日,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三峡大坝以上江段形成数百公里的高峡平湖,库区135米水位线以下地方淹没成为新的河床、航道,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迎来划时代的变迁。 为了三峡工程如期蓄水,库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奋斗了十多年,这其中尤以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最引人瞩目。在三峡库区中,湖北省巴东县是惟一的少数民族地方。我们不能忘记,包括巴东在内的三峡人圆了全国人民的三峡梦,是三峡百万移民的祖屋铸成了这惊世工程的奠基石。为了顺利实现库区移民搬迁,巴东县各族人民无私奉献,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史话。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库区移民清库、地质灾害治理、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最新情况,感受库区人民的情怀,传递库区人民的心声,关注三峡工程建设为库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挥手告别旧三峡,本刊特发表长篇通讯——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它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天然契合点。 茶业是永恒的产业 茶叶的发现,茶业的开发,茶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同时也就是茶业的发明者。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是分不开的,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了。 唐代陆羽写《茶经》,开宗之句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