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已有20多年,现行制度已实施9年,为大量失业人员提供了生活保障,并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促进了市场就业机制的建立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10年来,社会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针对目前的形势,现行制度设计存在保障范围有限、保障水平偏低、促进就业功能不足、预防失业功能缺失等问题,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失业保险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迫切要求我们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解决现行制度功能不足的问题,要通过各项具体制度的改进,建立一个集保障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为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此项研究的目的旨在,为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提供决策依据,为研究修改《失业保险条例》提供支持,为各地探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提供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2.
失业保险制度既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劳动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让失业保险更好地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帮其实现再就业进而确保“稳就业”,既是实现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基于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四个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制度设计的经验,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须要提高失业保险立法层次、严格审核受助者资格、适当提高给付水平、针对高风险失业人员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提升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长期以来重视对失业者的生活保障,而在促进其再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制度作用。本文对德国和英国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失业保险待遇、就业服务等制度安排上的举措进行了分析,发现两国的失业保障制度都从保障失业者生活的消极性政策安排转向了兼顾失业保险和就业服务的模式。结合我国国情与当前的就业优先政策,本文总结了国外改革经验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完善过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三位一体功能,是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所秉承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植根于失业保险制度本身特有的二重性,逐渐形成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不断发展和演变中的积极探索。本文以失业保险的二重性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演化路径和积极探索,论述三位一体功能的主要内容和内在关系,为完善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建立以来.虽然为企业的发展、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就业、确保社会稳定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快.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探索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失业保险政策措施,以保障失业人员合法权益。本期概念解读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及国家财政补贴等策道筹集资金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资金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劳动者》2005,(5):37-37
以完善政策和制度为主线,不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人均月缴费;以调控失业为中心,建立防范失业风险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全省失业调控工作;以并轨接续失业保险关系为重点,全面落实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待遇;以建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制度为契机,着力提升失业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经办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促进就业、调控失业、推动并轨、维护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覆盖率低和受益率低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失业保险必须转变制度理念,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转变,同时,与此配套的失业保险政策更为积极主动,以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为导向,在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待遇给付、费率调整以及基金支付范围方面做系统性调整,形成具有效力聚合性质的"失业保险政策束"。本文将其定义为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即通过一束政策的合力作用共同发挥"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制度功能,并将其作为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险或就业保障转化的政策平台。  相似文献   

9.
正失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对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失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成都市金牛区失业保险工作实际,在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的初步设想。失业保险经办管理呈现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至今未覆盖灵活就业人员,原因在于实际操作层面存在巨大障碍。这主要体现在:对灵活就业的定义较为难以界定;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识、意愿不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有待提高等。目前,若干地区已经开始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社会保险的其他险种在覆盖灵活就业人员的制度设计上提供了政策工具;一定规模的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也为覆盖灵活就业人员奠定了经济基础。本文分析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和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特点,研究当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账户的方式设计适合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1.
法的溯及力,也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对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第64条规定:“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本条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这里明确规定了《条例》是有条件的溯及既往,即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已经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了工伤认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工伤认定仍在受理认定中,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尚未作出工伤认定结…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解决物质层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催生新动能,需要调动好政府与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集中反映在政府与企业家的关系,为此必须全面认识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对于政府与企业家的关系,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家层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这些模糊认识不消除必然会阻碍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在澄清模糊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政府与企业家关系健康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初次分配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环节。从结果公平的角度讲,初次分配公平的直接表现是劳动报酬占比高。收入分配问题离不开基本分配制度,尽管学界对于按劳分配的范围、其主体地位的体现等问题存有争议,但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探索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贯彻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视角探讨初次分配公平问题,一方面,要优化宏观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优化劳动收入的内部结构,缩小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当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劳动者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因此,大力促进就业,解决好就业问题,也成为维护和巩固党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5.
竞业限制是法律赋予用人单位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权利,但同时《劳动合同法》也为其设定了相应的限制条件和相关义务,一是对竞业限制的主体范围进行限定,即限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二是对竞业限制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不得到与原单位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  相似文献   

16.
卢纯佶 《中国劳动》2006,(12):13-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其作为政府和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如果劳动者能够充分就业,且其收入都能达到或超过自身的基本生活水平,那么社会保障的压力就小,反之社会保障的压力就大。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  相似文献   

17.
郭文龙 《中国劳动》2005,(12):14-15
作为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用工很不规范而劳动执法监察又往往难以到位的现实环境下,劳动合同的立法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5年10月21至23日,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联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和全国30多所院校的劳动法学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们就劳动合同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主要探讨了九个方面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研究、解雇保护制度研究、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制、非全日制就业的法律制度探讨、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案例2007年2月16日,某县制衣厂47名职工集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反映该厂经营者拖欠他们工资达48万多元,并提供了劳动者单方制作的拖欠工资清单。接到投诉后,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即时组织人员到该厂进行调查取证,该厂经营者亲戚提供的有关账簿显示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是30万元左右。由于该厂经营者已去向不明,劳动关系双方无法核对确实的拖欠工资数额,致使调查程序无法实质性继续开展。为此,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通过合法程序向该厂下达了《劳动保障监察调查询问通知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与分析,首先对"新常态"和"过度劳动"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适度劳动的含义、特征以及现实意义作了论述,文中指出:所谓的适度劳动就是个体在一定的劳动投入量的情况下,由工作所产生的压力处于个体承受范围之内,并且其工作表现处于最佳的状态。然后从适度劳动与"以人为本"、适度劳动的个体差异性、适度劳动的积极性、适度劳动的能动性以及适度劳动与工作繁荣的关系等方面的特征和意义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新常态下适度劳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新型就业形态下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的挑战与应对方法,并具体介绍了韩国的新型就业形态现状。对就业数量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些岗位和工作变化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及制度如何适应和变化。为应对新型数字技术,要提供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促进社会流动性,并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改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障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