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解放生产力的两种方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只有通过一定手段,打破这个桎梏,实现社会变革,代之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是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调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之不断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研究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内容。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本性的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首先是指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本性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生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哪些阶级曾经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了精辟的说明。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继续发展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一方面说明,没有新的生产力出现,旧的生产关系和全部上层建筑就不可能发生变革,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  相似文献   

4.
一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深刻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理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下有规律地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早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犤1犦这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基本思想,后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和《什么是“人民之反”以及它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谈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问题.列宁指出,马克思把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划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物质的社会关系,一个是思想的社会关系;然后又从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最后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而生产力则是客观的物质的因素.这样,马克思就必然地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本构架的统一整体,且是一个有其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无疑地,列宁的有关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逻辑思路,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但这决不意味着,列宁为我们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论有两套理论体系:一是生产力决定论。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衡量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并由此衍生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这套理论可称为  相似文献   

7.
西方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斥之为“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进而否定唯物史观。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误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从未否认过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就应止于生产力。生产力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力。从生活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就形成了广义唯物史观,广义唯物史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对立加剧和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况,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分析这一矛盾发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运动及其阶级斗争的规律是不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应用事物矛盾的法则研究社会历史过程,首先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指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马克思又把这一法则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它精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动力和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对重新确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放生产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认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因而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应该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旧哲学的革命性创造,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里程碑。而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不仅是对唯物史观的成功运用,也是结合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具体社会形态对唯物史现基本原理的验证和论证。《资本论》验证了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对“生活决定意识”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在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时候,从来都是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情况。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资本主义私有关系的具体形式不断地“自行扬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需要不断地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逐步由不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经济基础应该包括生产力”的观点,已有论者提出.笔者拟以新的视角,从八个方面论证,经济基础不但应包括生产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首先应是生产力.一、从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直接作用看,经济基础首先应是生产力“要对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作科学的解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座建筑物,分析什么是社会的基础,什么是社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正是用这个比喻制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二者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等范畴,用以表达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的.”(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294页,以下简称李本)的确如此.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形态比喻成一座建筑物,从而才制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范畴.“整个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而我们在探究这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时,竟将生产力置之度外,这岂不是沿天之大稽吗?整个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因而生产力也就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地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的最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基础.首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物质装备和作用的大小;上层建筑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各种制度、设施等物质手段,才能表现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而这些物质手段的状况以及由此而产  相似文献   

15.
一、经济体制住择的决定因正从世界经济发展中各国和中国的改革实践来看,我01认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主要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首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是历史地选择经济体制的基本决定因素和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一定生产关系存在和运动的具体形式。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反映了其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从物质技术基础上决定了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如: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及其在国民经济各…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对还是两对?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研究、讨论而至今尚未取得统一意见的问题。从讨论的情况看,主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应该是基本矛盾的绝大多数同志,并不否认这两对矛盾不是平行的,前一对更为基本些。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只应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的同志,也不否认其他社会矛盾,特别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推动作用。于是,第三种意见便认为:这一争论只是提法不同,没有实质性分歧,无关紧要。本文认为这一争论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地理解和宣传唯物史观,把一元论的唯物史观坚持到底的重要理论问题;并试从社会基本矛盾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入手,考察、论证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只应该是一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纲领。它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不仅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好教材。《决定》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很多,本文讲三点学习体会。 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解释,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力出发,还是从观念、思想出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根到底是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神、上帝或者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没有从任何思想、观念上过时的框框、教条出发,而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出发。《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1-17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唯有走向实践,在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类解放,才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并彰显自身的理论价值。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主要有暴力革命、改革创新和科技革命三种实践路径:暴力革命路径,从改变上层建筑出发,变革生产关系,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创新路径,从改变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着手,一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革新上层建筑;科技革命路径,从改变生产力起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促发上层建筑的质变。当今时代,我们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灵活运用于这三种实践路径,推进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从而为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发展源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推动. 马克思认为, 在阶级社会里, 被统治阶级的需求长期处于维持生存的低水平而基本不变, 根本性解决措施就在于解放生产力, 扩大物资产品的供给. 当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后, 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就成为推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调整的动力.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与其生产力、 生产关系核心分析范式关联不大. 从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对社会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的影响, 挖掘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会在理论和政策建议上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坚持用生产力的观点考察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尽快地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而且把是否具备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划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准绳。列宁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根本任务,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大问题。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指出这两对矛盾的对立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