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人生的定义,在中国的词典上大多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被表述为:“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一曰“生存”,一曰“表演”,中西不同的文化色彩可见一斑。“人生”的定义@佚名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魏晋人士不得不以痴狂的面目对抗现实,他们或静观人生,或玩笑人生,或表演自我,而在骨髓中却是一群真正的思考者,是一群严肃对待信仰的人,又是历史上第一批争取思想自由与个性独立的"反叛者".他们推崇艺术的形而上学,赋于人生以一种审美价值,由此而超脱自身,玩味自身,以喜剧的态度面对悲剧的人生,在超越现实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从而达到生命自救.  相似文献   

3.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4.
《老友》2012,(11):63
"不养生"是作家王蒙的养生之道。王蒙刻过一枚闲章,书曰:"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这是他对"不养生"三字的注释。生活中"不设防"可能会吃亏,但王蒙认为从长远看来,不设防,对人推心置腹,与人为善,可以交上一些真心朋友,还减轻了心理负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养生过头的人,往往失去了人生的不少乐趣。舒松年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他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姓冯的朋友。冯先生人生的一切为了两个字——"长寿"。为了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命?汉代王充的《论衡·气寿篇》中说:"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其中所言"所当触值之命",即卜筮者喜论的"天命",也就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注定的人生轨迹;后者"强寿弱夭",文中将其归于"禀气",即父母给予的先天禀赋。"命"好就能长寿吗?先论"天命"。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拘于鬼神  相似文献   

6.
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一书对中国古代六位大诗人进行了形象生动而又个性鲜明的评述。全书"以人为本",主旨鲜明。作者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评人衡文,凸显六位大诗人各自的诗意生存和精神特征,并向读者指明了诗意生存的基本路径,即通过阅读优秀诗篇感发志意,超越失意人生,从而迈向有情趣、有生气、有境界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7.
"木曰曲直"。"木"自然之源;"曲",屈也;"直",伸也。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活力、舒畅的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陈律合给人的是一种自然的感觉,设计上的游刃有佘更给人的是一种自然活力的气息。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文学与人的生存相关联,可视为人生存超越之学。从生存论视域切入,人有生存超越本性,需要找寻超越途径,文学可以为人提供生存观照;语言是人的生存家园,也是文学审美场域。文学以语言为场域展开审美创造,让人在想象中构建诗意栖居之所。以语言为场域的文学,在审美方式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把握文学话语审美特质,对解读文学文本及发挥文学"人学"功能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异乡人”身份和“边缘人”人格的赛珍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是一个"异乡人",也是一个"边缘人",她具有"异乡人"身份和"边缘人"人格。虽然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虽然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赛珍珠都感到自己是一个"异乡人","异乡人"的身份催化了她"边缘人"的"人格",从而对她的创作和事业选择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简19"……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句,已往学者都接受评的是《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因为《毛传》把"母也天只"释为"母也天也",所以"只"和"也"可以互用。《安大简(一)·诗经》出版后,"母也天只"句写作"母可天氏",并没有把"只"字换成"也"。这让人反思"既曰天也"应该是一句好的话,后面不应该接"犹有怨言"。陈萌萌提出《诗经》中这种"AT_1BT_2"有三组(另二组是"日居月诸"和"猗嗟昌兮"),因为句义的关系,句中的"T_1"与"T_2"必须用两个不同的语气词,不可能替换为"ATBT",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了"母也天只"不能释作"母也天也"。安大简的"母可天氏"则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上博一》的"既曰天也,犹有怨言"评的应该是《鄘风·君子偕老》,这样解释也和《君子偕老》的内容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构成了人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陆文夫颇有特色的"小巷文学",善于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考察生活,直面现实人生,关注中下层市民的生存和命运,从文化反思的层面揭示"小巷"人物生存境况和人生悲喜的复杂意蕴,对生命的关切中显现作家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有一种集体共享型故事,它形成于叙事的"公共领域",历代相传,"白蛇传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个案。这一类型的故事内含着人生的某个典型情景和生存困境,也寄托着某种深刻的文学喻示。在集体共享的过程中,它被反复重述,也被反复释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在重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时总会或多或少地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问题意识去重新阐释故事的要义;一次又一次的重释,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对某个历代必有的人生问题的体认,故事中所内含的某个生存难题在人们的反复释读过程中呈现着动态而微妙的变化。故事的"重释",使我们看到了民间思想的活力,"重释"后的故事焕发着新的叙事魅力。集体共享型故事正是在多次的"重释"中一步步深入人们的心灵,汇入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的主体性不断扩张,任性的自我最终陷入生存困境及其生命本真意义的丧失之中.处于幽暗之谷的神秘"相遇"开始不断显现,"他者"逐渐成为众"我"关注的主词.布伯作为"我"同时也是"他者",在与"他者"的相遇-分离的经历中,生成了其独特的"他者"哲学:"我-它"分离关系中只有生存,没有人生;真实的人生皆在"我-你"相遇关系之中,在相遇关系中,一切"他者"都是"你",都是"永恒之你"的洞见者、表现者;你为在而需要上帝,上帝为你生之意义而需要你;在你我之间的相遇人生中有圣神的意义.布伯的"他者"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又局限难免.  相似文献   

14.
李永东 《南都学坛》2004,24(3):58-6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对主体性的自由和人的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上,达成了一致。沈从文是第一个对现代文明进程持深刻反思态度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反现代文明的现代性",其"小说精神"旨在"对抗存在的被遗忘",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庄严"的维护、持"常"拒"变"的历史态度、乡村与都市对立的叙事模式、偏爱感性嫌恶理性的人生观念等四个方面。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他的"救世"之道,也是他的"自救"之舟。  相似文献   

15.
文化作为"人们的生活样法",在本质意义上,就是"人化"和"化人",它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方式、基本过程、基本状态和总体成果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和整体性定义。虽然辞源上并无显著性的地域性差异,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变异,而呈现出超自然性、多样性、连续性、稳定性等特征。文化差异客观存在,但文化评价不能简单给予优劣、好坏判断,人类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必须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文化建设应当遵循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尤其在科学主义泛滥、"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今时代,文化建设更是应当努力避免"工程技术化"和"意识形态化",并审慎地使用"创新"。  相似文献   

16.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臣锴曰"历久弥新,今仍可持用解难,举三例四字以明:1)"疾""病"二字,锴注胜于清代段玉裁注,揭示《说文》的"疾加"是"(病)危重"义;2)《说文》"表,上衣也",据"臣锴曰",原文当作"衣上",指皮衣上的毛;3)"瞷"字"臣锴曰:戴目,目望阳也。""戴目"即"望阳",是正确训诂该词的钥匙。因此,当前要高度重视"臣锴曰"的训诂价值,正确利用《说文》小徐本。  相似文献   

17.
在作品《城堡》中卡夫卡描述了土地测量员K和城堡村的人们如何在"城堡"和人生的困境中打转,营造出了一个谎言叠加另一个谎言的效果,从而使作品本身像迷宫一样,凸显了人生的荒诞和人们生存的困境,也反映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蔡邕《乐意》称"汉乐四品",而文中有"一曰"、"二曰"、"三曰",而无"四曰"。自《宋书.乐志》始,俱以"三曰黄门鼓吹"一段中的"其短箫铙歌,军乐也"为第四品。历代史志及论乐者皆承之。本文认为"短箫铙歌"属黄门鼓吹。"汉乐四品"中叙第四品的文字已经散佚。本文论证相和乐在汉代已成一部,汉代有专掌相和清商的俗乐机构,又据蔡氏佚文中提到"清商乐",并结合晋四部乐与汉四品乐次序一致并有清商乐这一旁证,认为蔡氏所叙汉乐四品的第四品即相和清商乐。  相似文献   

19.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名作,剧中男性人物虽然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女性人物,却被剧作家称作"女人戏",因为凄艳绝美、亦正亦邪的女主角尼娜周旋于并成功控制了多位男性,为我们演绎着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生存困境和生存方式的人生启示录。她勇敢地反抗父亲的权威,向往真正的爱情,鄙视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尼娜的故事承载着剧作家对女性处境、两性关系和人类社会的沉重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人与人生的定义是与人有关的重要论题。本文由人的自然、社会和自主三方面属性给出了人与人生的新定义:人是地球上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高智力动物;人生是一个跨度几十至百年的自然生命、社会使命和个人奋斗历史过程。新定义启示人们要珍爱生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度过一个现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